70週年 二二八大事記回顧

教會破除歷史禁忌  公報遭沒收  嘉中建紀念碑  林義雄宅邸改建義光教會

【陳逸凡台南報導】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二二八70週年:我們的二二八」系列講座,2月11日下午邀請《民報》發行人兼社長陳永興醫師專講「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與台灣社會的轉型正義」。

陳永興回憶1987年開始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每年這個時候總是特別忙碌與沉重。第一次召開記者會時,台灣仍是戒嚴時期,要追求真相、制訂國定紀念日、二二八放入教科書等,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能實現,每場演講都會遭鎮暴部隊包圍,甚至也曾遭到毆打。「小時候長輩都不願意談論這段悲劇,當時的人口約600萬,有2萬多人受難,平均每300人就有1人被殺,表示每個家庭幾乎都有家人朋友受難,這種恐懼深入台灣的每一個家庭。」陳永興認為不只是社會遭到恐懼的影響,更大的傷害是隨後而來的清鄉、戒嚴,幾乎剝奪台灣社會所有自由的空間,許多優秀的子弟只能選擇出國離鄉。

「我從精神科醫師角度切入,這是影響台灣人心靈重大的事件,長輩訓斥小孩有耳無嘴、不要關心政治、族群間相互不信任,非常不健康。我認為醫生就是要醫治病人,台灣社會就是心靈受傷的病人,我認為該做的事就是該做。」陳永興說,其實也想過自己會被抓去坐牢,但他想到高俊明牧師當年站在信仰人道的立場幫助了施明德,因而坐牢,包括許多長老教會朋友也都坐牢,卻基於公義的信仰而沒有抱怨。

陳永興認為,基於公義、基於讓台灣社會未來更和諧,若是要付出一些代價,可以接受。他提醒聽眾,台灣有兩次二二八,「林義雄滅門血案也是二二八,但林義雄沒有口出怨言,現在林宅已成為義光教會,讓受苦難的地方,變成愛與寬恕的地方。」

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永興認為當年許多理想逐漸被實現,當禁忌被打破後,越來越多人願意出面參與,社會開始認為這是可以討論的問題。當年民間第一個紀念碑在嘉義被豎立起來,值得一提的是,紀念碑底下還放了一本聖經。可是除了加害者沒有懺悔以外,台灣包含電影、畫作、音樂、研究,都還有很多努力空間。民族的苦難是力量的來源,激發出追求幸福的力量,台灣還沒有展現這種文化的力量。「我們是否逃避軟弱不敢面對苦難?台灣社會在二二八事件70週年是很好反省再出發的時機。」

本期新聞專題將回顧二二八事件,包括清鄉大屠殺、罹難者家屬張七郎之妻如何帶領全家走過劫後苦難,以及全台第一個民間紀念碑、政府第一次致歉。同時也將回顧林宅血案及《教會公報》被查禁沒收的歷史。

 

打破禁忌 全台第一座紀念碑

【林家鴻專題報導】嘉義市彌陀路上的二二八紀念碑,2016年因道路拓寬工程遭包商任意丟棄雜物,引發市議會不滿,市府承諾改善外,去年3月也決定將紀念碑遷至東區二二八公園的三叉路口。該紀念碑之所以引發關注,乃因它是全台第一座、也是唯一由民間興建的二二八紀念碑,尤其台灣長老教會出力甚多,無論對教會或民間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1989年,二二八事件42週年,嘉義市長張博雅出面允諾將送市民一塊土地蓋二二八紀念碑。不過市府贈與的土地並不理想,晚上沒路燈、附近還有公墓,陳清水、盧俊義、黃智鴻、張顯爵等長老會牧師雖怨聲連連,但仍認為機會難得,堅持無論土地大小先蓋起來再說。建碑工程由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長老教會嘉義中會、民進黨嘉義市黨部三方共同籌建。

建碑過程面臨募款不易、工程沒人敢接等困難,最後由教會一肩扛起。35公尺高的板模圖樣就在嘉義西門教會停車場進行繪製,全程由會友施工,過程中行政院長郝柏村一度以建碑會引起社會動盪不安企圖阻撓。

工程百日後終於完成並捐給市府,揭牌當天許多民眾感動流淚,眾多捐款民眾中還有小學生參與。首座紀念碑的特色除了是由民間由下而上所促成,也有濃厚基督教色彩,碑文其中一面寫有邇迦書4章3~4節「把刀劍鑄成犁頭,把鎗矛打成鐮刀」及馬太福音5章9節等聖經經文,基座下方也埋有一放置鐵盒內的聖經,代表社會的公義和平是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

 

三月清鄉 鎮壓血染全台灣

【陳逸凡專題報導】對於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遠遠不只是2月28日前後發生的慘案,除了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族群衝突、取締販賣私菸小販引發眾怒等為人熟知的成因之外,蔓延全島的動亂、反抗,以及隨之而來的軍隊鎮壓、清鄉等事件,對台灣社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使得台灣人對於政治參與始終帶有極深的恐懼。

所謂「清鄉」,指的是政府派遣軍隊進入鄉里調查可疑人士,若遇見藏匿人犯等情事,則可以實行拘捕甚至立即處決。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不久,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部總司令陳儀為平息局面,表面上公布4點處理辦法,並裁示寬大處理,卻於3月2日暗中電請蔣介石增援軍隊來台鎮壓。

當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對政府提出多項要求,認為除了處理衝突外,更應實行政治改革,蔣渭川等人成立的台灣青年自治同盟,則質疑陳儀暗中調派軍隊。陳儀當時回應不會使用武力鎮壓,更透過廣播表示願意接受處理委員會的改革方案,事實上只是擔心調派軍隊消息曝光的緩兵之計。

3月8日,政府不斷向民眾表示不會採取軍事行動。然而7000名兵力已登基隆港,3000名兵力登港高雄,甚至未靠岸前就先以機槍掃射。當晚基隆宣布戒嚴,並以優勢武力向台北推進,沿途搜捕民眾,甚至將3或5人以鐵絲穿足捆縛推入海內,晚上10點半,行政長官公署下令發動總攻擊,南北兩路掃蕩。

為配合後續的鎮壓,陳儀在3月26日發布《陳兼總司令為實施清鄉告全省民眾書 》,正式展開戶口調查、搜捕可疑人物的清鄉行動,並鼓勵民眾檢舉密報,大量逮捕殺害曾經參與反抗行動以及可疑的人。3月30日編印的刊物中更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視為非法團體,列出200多位參與的成員。4月18日,警備總部發布《二二八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施行追捕,然而當中多人其實早在3月初就遭到殺害。

從事件爆發之初,政府一度宣稱寬大處理,到軍隊上岸大肆展開搜捕屠殺,徹底的撕裂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互信。從今日的眼光來看,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的清鄉及白色恐怖時代等,與其說是族群的衝突,毋寧說是統治者的暴政。血淚的歷史不可片刻遺忘,因為這是守護今日民主的基石。

 

張七郎案 家屬靠信仰走出

【邱國榮專題報導】花蓮縣鳳林鎮的張七郎醫師父子3人慘遭國軍殺害,堪稱是當時最為慘烈的滅門血案之一。張七郎、張宗仁(長子)、張果仁(三男),在二二八事件被捕槍殺。1947年4月7日,在花蓮鳳林教會舉行簡單告別式,3人遺體合葬,墓碑上刻著「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灑郊原。主後1947年4月4日屈死。」

張七郎妻子詹金枝在一夕間失去丈夫與兩個愛兒。張七郎父子3人的去世,留下遺孀與孤兒要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走出苦難?迎向未來?這些答案,在口述歷史書《花蓮鳳林二二八》的書末附錄是這樣說的:「艱苦中的真信仰」。該附錄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1656期(1983年11月27日)。

詹金枝7歲受洗,畢業於日治時期台北第三高女,27歲接受堅信禮,後隨夫張七郎遷至花蓮鳳林定居、開業「仁壽醫院」,擔任醫院助產士。父子3人遭槍斃的次年,詹金枝被封立為鳳林教會的長老,前後服事32年。

載著3具屍體的牛車來到張七郎家門口,對詹金枝來講,猶如叫人絕望的晴天霹靂。詹金枝靠著禱告面對現實裡接踵而來的困頓和磨難。為了撐起一個已破敗的家,詹金枝首先關閉「仁壽醫院」,每日早出晚歸在屋後的山園裡奮力工作,村子每個人都可以聽到她禱告與唱詩聲音,每天夜晚,她喃喃祈禱、吟唱聖詩。

詹金枝的媳婦回憶每天夜裡任何時刻起床,都聽到婆婆在低聲祈禱唱詩,難道婆婆徹夜不眠?還是夢裡都在祈禱吟聖詩?而婆婆最常掛口的一句話:「不要哭泣,無論遭遇任何災難,一定要更堅強的活下去。」詹金枝與兩位遺孀媳婦,不但沒有倒下,還撐過來了。

新使者雜誌社1999年11月出刊《最台灣的聖誕禮物》中提到,「她們婆媳3人胼手胝足、仰望上帝走過政治陰霾的恐懼與艱苦生活。每日晚,婆媳3人帶著3個小孩,6人齊聚吟唱聖詩、唸一段聖經章節,以作為教導3個幼子之外的唯一心靈寄託。」

肅殺的政治氛圍,沒有嚇跑詹金枝。二二八事件翌年,她寫訴冤狀,為了洗刷夫與子的冤情四處奔波,而她也積極敦促教導3個孫兒致力向學。1981年在孫兒都學成歸國的次年,撒手人寰,含著未獲平反的冤屈與世長辭。

 

日本基督教團  還原沒收公報始末

【陳怡萱專題報導】1987年2月,《台灣教會公報》第1825期遭到政府沒收,原因是頭版、社論、插畫、專欄及副刊等大量刊登二二八事件有關內容。此事引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首次發動牧師上街抗議,要求當局歸還報紙,直到第二次抗議當天中午,相關單位送回重印的報紙。這是首次政府沒收報紙後還重印寄還。1987年8月20出刊的日本基督教團《台灣教會通信》第20期也詳述公報遭到沒收直到歸還的45天過程。

根據記載,1987年2月20日,一早警備總部10多名特務未持有任何命令公文便闖入台南的公報社,把《台灣教會公報》1825期總共6770份全部收走。正在新竹開會的長老教會總會幹部知情後,向當局表達嚴重抗議並要求歸還報紙。

3天後,公報社召開董事會,並寄出要求歸還報紙的信件給警備總部所屬的「台南市文化工作執行小組」,副本同時寄給警總、行政院新聞局、台灣省新聞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7天後,長老教會總會再以總會議長的名義寄出公文給警總。3月3日,台南中會3個小區的區長在內等7名幹部連署發表共同聲明,在這之前台南中會也曾召開中委會表達希望總委會能向當局提出嚴重抗議,並要清楚說明整個沒收公報的經過。

3月9日至11日在台南神學院正好召開宣教研習會,那時與會的牧者決定11日要上街遊行。於是11日當天,來自全台山地或平地約70名牧師及超過百位的信徒走上街頭向台南市政府表達不滿,這是長老教會史上第一次發動牧師的抗議遊行。

由於當局遲遲不歸還公報,3月24日台南中會在南門教會決定4月5日要再次走上街頭要回公報。25日,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區聯合祈禱會的名義,發表4月5日兵分7路走向台南市政府抗議的計畫。

這段時間,長老教會總會陸續收到來自普世夥伴教會的支持信件,包括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加拿大長老教會、加拿大聯合教會、日本基督教團等。時任台南市長林文雄曾表達願意北上與當局協調,但沒有具體結果,警總4月2日以總司令部陸軍二級上將陳守山的名義向長老教會總會發出公文,主張依法行政。

面對當局不負責任的態度,長老教會總會毅然完成三項決議:一、本教會堅持宗教信仰自由與言論自由;二、本教會以和平理性的方式積極爭取公報儘速歸還;三、呼籲本教會所屬教會全體為此熱切祈禱並參與相關行動。同時再次向警總陳守山寄出抗議文。

雙方經過多次交涉,4月5日上午7點,總會議長楊清源牧師從台北打電話過來表示,警總已經通宵趕印公報,11點左右會送到台南,希望抗議行動可以中止。但到11點半仍然沒有見到被沒收的公報,七處隊伍準備出發遊行,分別從青年路、中山路、公園路、民生路、中正路、南門路、開山路緩緩前進到當時市政府所在地(今日台灣文學館)前的民生綠園集合,總人數逾千。

12點50分,一輛藍色車子出現,上面載著楊清源及堆高的公報。但這並不是原來的公報,而是使用其他新聞用紙來重印的報紙,楊清源表示,這已經是總會和政府協調的結果,雖然不全然滿意但也算是可接受。

參與在抗議行列中的牧師林宗正表示,希望有關當局能保證類似的事件不要再發生,「我們爭取的不只是《教會公報》的歸還,而是確保全台灣人民的財產安全以及宗教信仰與言論的自由。」4月5日下午1點40分,眾人在讚美和祈禱下結束這次的抗議行動。

 

 林宅血案 威權整肅誅殺異己

►林宅如今已成為義光教會,並在每年二二八舉辦追思活動。(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類似二二八政治屠殺的慘案,不是只發生在1947年,也發生在1980年前台灣省議會議員林義雄的家中。那年2月28日中午,林義雄的媽媽林游阿妹、6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及9歲大女兒林奐均遭人以利刃殘殺倒臥血泊中,林奐均經緊急送往仁愛醫院搶救撿回一命,嬤孫三人不幸受難,史稱「林宅血案」,至今該案未破、已成懸案。

當時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遭政府逮補收押,林宅血案發生後,時任總統蔣經國礙於民情與國際觀感,同意讓林義雄交保出獄處理喪事。當時康寧祥先跟林義雄說明其母已遭凶手殺害,直到隔天林義雄才又得知雙胞胎女兒也慘遭不幸。林宅血案風頭過後,蔣經國政權又藉故把林義雄關押,並判刑12年,林義雄在1984年8月15日因減刑出獄,1985年初便將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安葬於北宜公路上的林家墓園(慈林紀念林園)。

康寧祥在回憶錄《台灣,打拼》一書中寫到:「方素敏趁著吃中飯時間打電話回家,沒人接聽,她不放心,就叫林義雄的助理田秋堇過去看看,秋堇回家發現傷重的奐均,就趕緊打電話到《亞洲人》雜誌社求援,江春男那時候住信義路附近,最先趕到,跟秋堇一起把奐均抱上救護車,送到鄰近的仁愛醫院急診,後來康文雄、林濁水、蕭裕珍趕到後,才又在林宅地下室找到他媽媽跟兩個女兒的屍體。」

據1997年10月3日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純屬一般凶殺案件可能性不大。案發日依『二二八』之傳統影響,針對被害人、時特性,難謂無相當影響,足見政治因素之介入本案,實為不能不審慎考量之因素。」

倖存的林奐均多年後口述當年景況:「我一如往常背著沉重的書包放學回家……按了幾次門鈴才有人來開門,奇怪的是,開門的不是往常我熟悉的阿嬤,而是一位陌生人,我也沒有懷疑……就當我走進房門想放下 書包時,陌生人突然舉起刀子往我身上猛刺,第1刀,書包替我擋住了,……我感覺自己在流血……」

2014年出版的《只有香如故》下冊中,林義雄提到,稍有歷史知識與政治知覺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像二二八事件、林宅血案這種慘事並不稀罕,因為只要有「專制政權」存在,這種事就會發生。

林義雄也在書中附上王鎮輝的〈當年誓言今猶在〉、施敏輝的〈綜觀3年來國民黨如何處理林家血案〉兩篇文章,以及上述監察院的調查報告,直指在國民黨政權在戒嚴時期,用看似煞有其事的辦案過程,一度以罹患精神病的何火成涉案,後又說血案現場遭破壞一語帶過來卸責,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認定,「林宅血案」是國民黨為恐嚇黨外人士與台灣人民所製造出來的政治案件。 

 

過了70年,到現在還不知凶手在哪裡

【特稿/蔡丁貴】不容許有另一個二二八!怎能再如此軟弱年復一年?

我出生於1949年3月,就是1947年二二八民族屠殺的兩年之後。1978年到美國留學之後,才知道台灣曾發生過這麼悲慘的歷史,那一年我已經年近30歲了。1990年再度回到祖國台灣,參加過無數次的二二八追思活動,讀過不少受難者家屬及歷史學者提供的悲慘故事,壓抑著自己悲憤的情緒,年復一年,苦無出路。

今年是二二八民族屠殺(genocide)的70週年,年近70,我已經沒有興致參加本土社團舉辦的追思遊行,也不想參加年輕人開創的「共生音樂節」,更不會想去參加流亡政府虛應故事、欺瞞應付舉辦的中樞追思會逗留。

30年前,我們的鄭南榕烈士及林宗正牧師等前輩就已經發起「二二八和平運動」,公開揭發台灣人被流亡政府軍警有計畫整體屠殺的悲慘遭遇。當時1987年的二二八40週年,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軍事戒嚴還沒有解除,「和平運動」只是一個不得已的「民族屠殺平反運動」非暴力抗爭的替代名稱。想不到也留下一個意想不到的尾巴,又讓台灣人民繼續吞忍了30年,年復一年,以重複當年遊行的方式來追思這個台灣歷史的悲慘事件。

一直到近年來,才有年輕人關心自己歷史而以音樂節的活動方式來追思。不過,也自我設限的以「共生」為名。實在說,剛開始也許有需要,到今天並沒有必要這麼委屈求全。至於,流亡政府殖民體制的各級政府所舉辦的追思活動,雖然自李登輝前總統開始代表流亡政府對受難者家屬表達了道歉,也經過立法通過了「補償條例」。但是流亡政府的統治權貴仍然虎視眈眈,不論哪一個台灣人擔任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總統,總是扭扭捏捏,捉襟見肘的敷衍一番,企圖以一天的虛應故事來度過其他364天自我感覺良好的交代。試想,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受命軍警殺害了台灣人民,現在同一個還不肯承認屠殺元凶的流亡政府頒發一張「恢復名譽狀」給受難者家屬,不是公開再打受難者家屬一個大耳光嗎?一張空泛的恢復名譽狀可以平反無辜生命的死亡嗎?

經過前輩們多年來的努力,社會的民主生根已經有所進展,難道台灣人只能年復一年,任憑二二八民族屠殺元凶的銅像繼續受到台灣人民選舉出來的總統及政權如此供奉嗎?30年前的台獨運動前輩已經努力過了,現在輪到我們這個世代要更有尊嚴的來追思台灣悲慘的歷史。今年,我們台灣人民自己(不必倚靠流亡政府)就要明確向國際社會宣告,「二二八民族屠殺的元凶就是蔣介石」,台灣人民將自己以非暴力抗爭行動來拆除元凶的銅像。70年的吞忍,台灣人的惰性也未免太強了!至於剛就任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民進黨政權,要選擇何去何從,就留給民進黨的政治領導人物自己去做選擇吧!(作者為自由台灣黨主席)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