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A爭議 突顯網路中立重要

&nbsp【蔡聖欣編譯】在美國喧騰一時的SOPA法案及性質相近的PIPA法案,原本要在1月20日的美國國會議程中進行投票,但因反對聲浪不斷而擱置。

SOPA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禁止線上盜版法案)是由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史密斯(Lamar S. Smith)在2011年10月26日提出。該案與PIPA法案(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t,保護智慧財產權法案)雖然目的都是打擊盜版及侵權,但若通過,將意謂若某網站有其中一個用戶上傳了未經授權的影片或圖片等,都可能造成網站整個遭關閉的嚴懲。因影響範圍擴及全球,擁有廣大國際用戶的YouTube、雅虎、臉書及推特等,將首當其衝;因此,法案一提出便爭議不斷。

支持法案者認為,舊制的相關政策已不適用現今網路當道的社會,且檔案可輕易被網友複製及分享,應該有個法令來進行控管。反對者則表示,SOPA法案嚴重侵犯了言論自由及人們擁有隱私的權利,也質疑大型媒體公司將有過多權限來主導網路世界,另外所謂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是否將自許網路警察等爭議,都讓網路使用者感到不安。

為了表示對SOPA這類法案的抗議,英文版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在今年1月18日把網站關閉了24小時,並放上「想像一個沒有自由知識的世界(Imagine a World Without Free Knowledge)」的標語。對此,各大網站紛紛響應。搜尋引擎Google在首頁,以黑色長方塊遮住了自己的標誌。擁有眾多用戶的照片網站Flickr,也於首頁發表聲明。

在美國國會決定暫時擱置SOPA及PIPA法案後,焦點便轉移到ACTA法案(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反仿冒品交易協定)。眾多反對SOPA法案的人們,擔心這份將仿冒和盜版2個範圍合併的法案,將造成比SOPA更大的影響。該法案目前已有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國簽署,台灣政府也在研議是否加入行列。

以現在幾乎人人離不開網路世界來說,未來必定有更多與SOPA、PIPA、ACTA法案相似的例子出現。對此,一直致力於溝通權益的世界基督教傳播協會(WACC)於今年1月最新一期的重要議題導論,以「網路中立」為主題,發表長達6頁的內容探討網路審查制度及網路中立的重要性等議題。內容的其中一部分也呼應了WACC在2012~2016年的策略計畫,WACC預計著眼於爭取更多獲得資訊及溝通管道的機會,給貧苦跟長期被社會排除或被邊緣化的人們。

對此目標,WACC總幹事亞施特得特(Rev. Dr Karin Achtelstetter)表示,WACC將努力探索數位領域的挑戰及可能遭遇的阻礙,並檢視社會媒體所具的潛力,來為遭邊緣化的社群爭取更多對外發聲管道。WACC深信,傳播是身為人類所應有的基本權益,對個人尊嚴及社群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環。WACC企劃部副主任李腓利(Philip Lee)也指出,網路是現今社會的傳播利器,因此當權者應讓它以更誠實、透明且民主的方式來運作。

WACC為普世基督教傳播組織,台灣教會公報社為會員之一。(資料來源:WACC)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