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食主張

&nbsp美味陷阱篇

食用前,請先想一想

◎奧利佛

&nbsp

你也許曾經看過超市裡油花分佈均勻的高級肉品,包裝上可能有動物徜徉在大片牧場的圖片,藉此是否可以開始想像它的來源是某個廣闊牧場,有牧農為這些牛、豬、雞的健康與肉品安全把關?或許你還有疑問,有時候買了看起來肥美的肉品,卻聞到一股阿摩尼亞氣味,廠商說這是為了確保安全的消毒過程,但是沒有人回答,為什麼需要這道消毒手續?&nbsp

2008年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導演Robert Kenne向我們揭露了不為人知的肉品製造流程。根據導演的明察暗訪,發現許多牲畜飼養場用了許多不人道的方法,快速大量地生產肉類。養牛場中,牛隻被關在狹窄陰暗的隔間裡,飼料中添加了各種生長激素與抗生素,接著,這些牛被宰殺、磨碎,並以氨水清洗消毒,好運送至世界各地做為漢堡肉。而養雞場中,為了讓雞胸肉更肥美,飼養者在飼料中添加玉米糖漿與各種激素,來為雞「隆胸」。1958年,一隻雞的成長期約70天,到了2008年,只需要48天,為了長得更快,這些大量的添加物使雞的體重迅速增加,但骨骼跟不上這些重量,因此每隻雞在宰殺前早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透過紀錄片,我們恍然大悟,為什麼冷凍肉品比市場的溫體肉品便宜又肥美,但是代價是我們吃下的是生長得十分畸形,並含有大量激素與抗生素的不健康動物。這些不安全的食物則可能擾亂人體內分泌,導致畸形、癌症,甚至死亡。回溯這個悲劇源頭,牲畜之所以便宜,在於飼料成本低廉。現在食品工業中的牛,早就不吃草了。

問題出在飼料的原料──玉米。美國為了大量生產玉米而採取基因改造,其中只有不到1%的玉米是直接食用的,剩下都被加工成飼料或其他食物添加物,譬如麥片、奶油與零食餅乾,甚至在嬰兒奶粉、蕃茄醬、可樂汽水中。養殖業中,為了增重,讓魚吃添加避孕藥的玉米;為了快速,將牛胃打開,直接往裡倒飼料;為了節省成本,將死去的牛、豬磨成粉,再當成飼料餵養同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魚或牛並不適合吃玉米,但現在有了基因改造菜單,身為食物鏈的下游,人類更成了這些基因改造、化合食品的實驗對象。

於是,在玉米原物料的種植上,產生了如「孟山都」(Monsant Company)這類基因改造種子專利公司壓榨農民的種植空間,而基改食品也存在著許多風險。為了大量生產肉類,興起了如「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此類大型肉品企業,凡不與其簽約的牧農,便會遭受打壓。

影片具體呈現了這樣的食物體系將引發3大問題──1.食品安全:研究證實,用玉米飼養牛隻,將會產生病菌,若不謹慎處理,牛肉會遭受污染,從而也影響食用者。2.價格錯亂:不健康而大量的玉米加工食品,比起有限的蔬菜水果更便宜,使得低收入戶只能夠吃漢堡、汽水,卻買不起天然的青菜。3.結構壓迫:大型企業透過強力的手段迫使農民付出高額權利金,並採用各種基因改造或不人道的方式生產。

這是一種美味的陷阱,致力將錯的事情發展到更極致,將作物不斷改造,以產出更大量的玉米飼料,然後拿去餵牲畜。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將牲畜視為生命,而是單純的將之視為食物;我們對自然沒有敬畏,只想著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擴大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造成世界上的動植物受盡折磨,從而最終危害到我們自己。

能改變現狀的方法,只有從自身的飲食態度開始改變,當人們的飲食需求改變了,食品工業才會跟著改變;唯有如此,世界才會變得不同。

&nbsp

遠離美味陷阱

1.少喝含糖飲料、減少到餐館用餐。

2.避免購買連鎖大公司的產品,盡量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

3.觀看《美味代價》紀錄片,了解飲食危機。

&nbsp

300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台灣可耕作土地面積與出產物減少,糧食危機亮紅燈。

糧食危機

尋回農業來解危

◎黃仁志(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農民技術高,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沒東西吃?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告訴我們這種事情確實可能發生。
過去在全球體系的貿易中,認為國家之間專業分工,再跨國交易,不僅可使大家以較便宜的價格來取得所需,同時也創造了該國最大的利潤。可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
現在石油供給量減少、油價持續上漲,已經使能源消耗對於跨國糧食貿易的問題更加惡化。一方面,石油減產將使機械耕作成本及運輸費用提高,帶動價格上漲,影響各國對糧食內需和外需供給調節政策改變。另一方面,為填補能源使用的需求,對於生質燃料的需求也將大量使穀物生產用地轉作生質燃料作物,更牽動全球糧食可交易量的減少。此外,跨國大型種糧公司對於種子技術和屯糧操作的掌握,加上全球期貨市場對於糧價的操作,都使得糧食的議題更加重要。
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台灣目前綜合糧食自給率僅有30.6%,並且隨著農地被徵收開發、農地違法轉用,以及休耕政策造成的農地貧瘠等現象逐漸惡化。糧食自給率的低落,除了國外農產品的強勢入侵外,還牽涉了國內相當複雜的社會關係。簡單說,因為長期以工業與服務業發展導向的社會價值觀,貶抑了農業的多元價值和重要性,同時也剝削農產品應有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工業發展為追求更高利潤而剝削工人的收入時,為了追求溫飽的工人也只能盡可能壓低維持生活的各種支出,然後就希望菜錢越低越好。此外,農村中目前存在的各種工廠與別墅型農舍,對於陽光、水、土質等耕作環境惡化的問題等,也都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造成非常嚴峻的挑戰;而被迫移往高山墾植的農業,則是進一步影響了環境敏感地的國土保育問題。
低落的農產價值、逐漸惡化的耕作環境,使得許多老農不希望第二代持續務農,更期盼農地能夠經過土地變更提高售價。於是,內在的耕作人口逐漸攀低、農地大量轉用,以及外在為回應WTO規定,降低進口農產品關稅而大量削弱國內農產品面對市場價格的競爭力等,都是造成台灣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的原因。
糧食自給率低,跟其他國家買更便宜的糧食不就好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其他國家不願意再賣糧食給我們時,怎麼辦?再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東西時,怎麼辦?因為擔心糧食問題會影響國家主權問題,所以越先進的國家,越把糧食自給率視為國家政策的重要項目。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過去已經有不少人提出跟購買台灣自有產品有關的策略,而且也嘗試透過購買合作社、農夫市集,以及社區協立農業等方式來進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持續參與的事情,甚至是直接跟本地農民購買,減少中盤商的轉手利潤,同時兼顧消費者的利益和農夫的利潤。但是,糧食自給率要提升,除了需要國家政策在多方面的改變以提供農業穩定的發展基礎外,更需要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農業不只是另一種勞力工作,「看天吃飯」指的並不是隨興的愛做不做,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為了耕種出好產品所需的種種知識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農業是我們的根,那裡有我們一切發展最基礎的源頭。

綠色消費篇

遇見無毒蝦跟古早米

◎邱國榮

去年因為採訪工作的緣故來到台大校園,一走入了校園,半條街的小市集立刻映入眼簾,而這個小市集,是我人生第一次走訪「綠色消費」概念的「友善農耕」的農產小市集。

走入市集,首先感覺到與一般市場不同的是,沒有價錢的叫賣聲,反而是各家的小農介紹自家農產特色的吆喝聲。這股新鮮感受,給人彷彿進入農產知識的小殿堂,勾引好奇心,想要窺探每一項農產品與一般市售的差異在哪裡,但絕對不是想要比較價錢的差異,而是關切這群小農為何要捨棄快速生產作物,以及透過消費,自我反省過去購買的加工食品或食材,其配銷的過程,是否增添了碳的足跡而破壞大氣環境。

負責籌辦這次小市集的單位是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蔡培慧老師說,友善農耕可以讓土地不受到化學污染,並且透過市集鼓勵消費者選擇過綠色消費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讓小農與消費者對話,由小農們親自教育消費者選擇綠色消費。

這次的市集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毒蝦與古早米。養殖無毒蝦的蝦農指出,蝦一旦離開了原生池就會死亡,因此市售活跳跳的蝦,都是毒蝦;無毒蝦僅能以冷凍方式銷售,而且,經過冷凍的無毒蝦,顏色猶如滾水燙過後的橘紅色,但是市售的冷凍蝦卻是灰白色,這是求大量生產養殖的蝦農,於原生池施放藥水的結果。

古早米的米粒大小僅一般市售米的一半,但是水分飽滿的程度不輸給現代米,不過售價並不便宜,1斤要價110元,因此小農採取零售1斤的包裝方式銷售。蔡培慧指出,投入友善農耕的單位成本,比追求快速生長與大量生產的方式高出許多,但是土壤不會受到破壞;後者在配送的運輸過程,消耗掉的能源與排出的碳量,皆對環境構成破壞,尤其是售價相對的便宜,養成了消費者浪費的習慣,金錢損失不貲。倘若消費者改以向友善農耕的在地小農購物,小農們在消費市場的驅使下,售價自然會跟著下降。

支持在地小農

每次消費都是一次投票,請選擇有機、健康又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品。各地小農市集資訊,可上網agsafe.coa.gov.tw/market.ph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厚土種植:在陽台、木箱、盆器等地,視所需厚度依序堆疊有機物,一層含碳量高的,一層含氮高的,最上層再覆蓋有機堆肥,並蓋上厚紙板、鋪稻草。種植時剝開稻草,在紙板上戳洞,種下植物、用有機土固定,再把稻草蓋回去,但要讓植物露出見光。此法不受限於土壤地,只靠堆積有機物就可造土。
300&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小農市集中,跟農友直接面對面,了解友善耕種與綠色消費的概念。

永續生活篇

居家實踐 自然 &ecirc 尚好

◎陳惠世

去年10月,我參加在台灣舉行的〈地球憲章〉10週年國際交流活動,聽到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推手孟磊(Peter Morehead)的演講,讓我對樸門感到興趣,剛好孟磊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在今年2月於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舉辦第3屆「樸門永續設計基礎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簡稱PDC),於是我排除萬難,參加為期15天,日夜密集的訓練。

在PDC學習中,除了認識樸門永續設計的特徵、原則與倫理外,也有許多分組設計和種植、堆肥等的實作操練。來自澳洲的客座講師「樸門達人」(Darren John Doherty, Darren音似「達人」我們暱稱他「達人」)以其專業的實務設計經驗背景,精彩風趣的教導我們許多實務和理論,在地景(Landscape)的關鍵線和關鍵點的認識上,他的示範讓我們永生難忘。

我的PDC同學,有些人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設計自己的土地,想要退休後養老,上過課後,才發現PDC不單只是景觀設計或永續農業,而是整體的地球永續生活設計,若設計得當,大地便能自己營造出健康自然的食物森林,讓人自給自足。

秉持著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倫理,「樸門永續生活設計」鼓勵經由實際應用生態學原理來復育環境,並採取永續的方式來使用土地系統,藉以生產健康自然的食物。所以,PDC讓我們學習到,看樹不再只是看到地表上的樹,一棵看得見的成長茁壯的樹,其底下必有許多看不見的強健根系在運作。地球正像樹一樣,也受著許多看不見的元素影響。所以,在樸門永續生活設計中,我們需要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並尊重許多看不見的大自然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企求營造一座食物森林或解決全球糧食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學習觀察大自然所展現出來讓我們看得見的樣貌,並珍惜任何大自然的資源,例如腳下細小的土壤和大氣絲絲的雨露。

任何生活的小選擇都會牽動到整體環境的改變,簡單的消費行為能影響地球的變化。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人類每天涉及的消費通常離不開飲食,樸門的飲食消費哲學是選擇在地當季的農產,避免過度加工或包裝。越是在地,越是天然的飲食,對地球與人類的友善力就越大。

除了購買在地當季農產外,也可以自己種植有機蔬果。學習種植蔬果,是自給自足生活的開始。選擇社區的空地、庭園或屋頂,將耗水、耗地力與人力的草皮改植可食蔬果,營造一座座社區食物綠園。若能收集稻草、木屑、落葉、廚餘等來製作堆肥,並採用厚土方式種植,除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藉以改變土壤、恢復地力、讓植物長得健康之外,同時也能改善溫室效應。據研究,全世界農地若在土壤的30公分表層增加1.6%的有機質,就能減少100ppm二氧化碳。所以教會庭園或個人農地若能大量增加有機質的使用,除了可以產出健康的蔬菜,也能有效降低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沒有土地、也無庭園或屋頂,還是可以利用自家陽台,採取盆栽方式種植蔬果,除了可以綠化小小陽台,也能為家人供應簡便的菜蔬。

我本來就喜歡植物,上完PDC課程後,將以前買季節性草花的習慣改成買季節性菜苗,並開始收集附近庭園落葉,將自家陽台盆栽填上剪碎的蓬鬆樹葉,做厚土種植。教會小公園原本總是長滿雜草,我利用邊界處開始種一些樹豆、玉米和蔬菜,並利用自製的廚餘堆肥混合樹葉當養料,土裡有機質增多,涵水性變強,澆水量就減少。

現在我的陽台植物生活得自在快樂,它們心花一開,就會適時供應我新鮮的菜蔬。如果每個社區充滿了食物綠園;如果全台灣1200多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每間教會都能營造一座小小食物森林;如果每個陽台充滿了綠色菜蔬&hellip&hellip蝴蝶蜜蜂自在飛舞,鳥兒四處停歇鳴唱,我相信對地球,那將是一件多麼友善精彩的綠色奇蹟啊!

300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型堆肥製作:製作堆肥的物質要碳氮含量比例30:1,含碳物質如木屑、稻草、樹葉等,含氮物質如廚餘、糞類等。通常含氮高的物質爛掉會發臭。大型堆肥製作的發酵過程會產生超過70度以上的熱氣。熱氣太高會把堆肥內的益菌燒死,所以需要翻動,讓上下堆肥腐化均勻,且避免養份被燒死,還可以縮短製作時程。通常溫度超過60度就要翻動一次。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