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nbsp◎范泉山

一個星期六的中午,下班後獨自一個人頂著烈日走路回家。這條炙熱的街上,其他人都不知被烤到哪兒去了,就只剩下腳下的影子陪著我。看著這亦步亦趨的影子,我問:「影子呀!你跟了我這麼久了,你認識我嗎?」

也許是熱昏了頭,我竟然聽到了影子的回答:「認識?我不是很確定,我只知我是按著你的形像被造出來的。」我說:「既然是按著我的形像被造出來的,你又總在光明的地方跟著我,你理當認識我呀。」影子回答:「這離認識可遠了?」我問:「怎麼說?」他說:「雖然你的一舉一動,你的喜怒哀樂,我全都參與,全都經歷。但是別以為經歷了就能體會,我無法體會你的憂喜心情與行動真諦。」我納悶:「我也是按著神的形像被造出來的,我一直以為如果我經歷了神,我一定能體會神。」影子說:「那可不然,船雖然經歷了海水,但是船何嘗知道海水是鹹的?只有當人喝過了海水,人才會知道海水不只是鹹。」
我恍然大悟地說:「嗯!這讓我想起關於認識神的方式,亞里斯多德採用靜觀以思辯的辦法,他想在江湖之外理解江湖;黑格爾就用滲入以通悟的辦法,他想是在江湖之中理解江湖。理解江湖之前,必須先要人在江湖,這是經歷。經歷之後,才有機會理解。理解之後,才有機會體會──不管是靜觀思辯的客觀體會,或是滲入通悟的主觀體會。」影子說:「『理解』倒是一個有趣的動詞。」我問:「怎麼說?」影子說:「我先問你,你怎麼去理解?」我回答︰「就我所知的去理解呀!」影子說:「對,就根據你所知道的去知道,是吧?」我答:「當然。」影子說:「也就是說,根據你所理解的去理解。但是如果你所理解的有辦法去理解,你又哪來的不理解?」
唉!我被我的影子搞到腦筋梗塞了:「&hellip&hellip」影子補充說:「你所知道的又如何足以解釋你所不完全知道的那一部分?」我說:「你的意思是關於上帝我無法自我領悟,只能靠上帝親自開悟,由上帝來開,我來悟?」影子說:「對,關於上帝,你無法求知,只能靠祂的自我啟示。」這麼說來,我又有些不解了:「我既然無法求知上帝,那我讀聖經做什麼呢?」影子回答:「聖經正是上帝的自我啟示,不是讓你拿來求知計較的。研讀聖經,要在『意會』的層次上思索,千萬別在『言傳』的層次上鑽研。」
哇!我何德何能有這麼一個有見地的影子。我誠心地跟我的影子道謝:「謝謝你糾正了我一直以來對上帝的認識。一直以來我渴求上帝,但是這個渴求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我現在了解這種渴求其實就是慾望。因為我用我所理解的去理解我所不理解的上帝,其實我所理解的,只有那些足以圓滿解釋我內心所渴求的那個上帝。這個渴求,是拿私慾來祈求,所以是用私心來形塑上帝。因此,我所認識的上帝,已經不是亞伯拉罕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更不是耶穌基督的上帝。」等我喋喋不休地講完,才發現已到了家門口了,我的影子早已不知哪兒去了。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