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從平地而起 ──淺談信仰建築

文圖&nbsp◎&nbsp辛柏毅(高雄中會三多教會會友,建築人)

多數國人對建築存有一柢固之概念:建築是作為包裹生命體之裝置空間;生命體在此定義中,泛指活動於建築空間內的居住人或使用人。

  打破空間使用慣性

其實,建築更可被視為包裹生命體的生命體。稱建築為生命體,是因建築除了實體的有形空間之外,也可勾勒出人群之間的和諧與憧憬,並構建起與周遭環境的相互平衡。試想,人若生活在喜樂光明的空間,自然笑臉迎人;但,若以陰鬱的空間替代之,憂愁將自然流露於面容。

而對於建築的定義與運作,在制式概念下,對傳統的應用邏輯也連帶地被認為理所當然;但同時,也失去可提升至更完善的珍貴機會。試想,家人齊聚閒談、並可共同觀看影片之處是何種空間?多數人應會自然而然地回答,「既然安放電視,那應該是客廳。」人們已經習慣將個別空間賜予固定用途,這是一種觀念傳承上的慣性,也因此疏於尋找另一個可能性的存在。倘若,電視是放置在戶外的花草之中,懸起一盞吊燈,大夥一邊吹夜裡的涼風一邊欣賞影片呢?當相同的人為活動發生在相異的空間,人們的心境與空間的氛圍,相對的也會開始萌發不同的變化。

在探討與闡述「建築」的定義之前,不妨試著以「家」的定義做為前導。「家」可能是一棟樓房,也可能是一層公寓,它可能寬敞,也可能擁擠,它可能座落於鄉村無際的田園,也可能在城市的狹巷窄弄。然而,除了既定的有形結構,「家」更是家庭成員之間親情的延續,它也述說著每日發生的歡笑與憂愁、陪伴著你我成長與衰老。這種無形的定義,需要更細膩的內心體驗。而建築,不是單以結構體區隔出各項機能空間,更深層的,它需要構建出情感、氛圍、精神等的生命蘊涵。因此,「家」的建築不是由業主與設計者決定何種設計風格或從型錄挑選建材即可解決,而是需要共同探索,如何透過建築空間來促成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連結,以完成生命願景。

  建築華美不足體現信仰

在人類的歷史中,各信仰的神祇象徵無窮的力量,而信仰建築也反映出人們對神的敬畏與崇仰,無論在形體規格或細部裝飾上,皆勾勒出雄壯莊嚴的氣勢;但在非民主時期,龐然的信仰建築為呈現出集權者或團體組織的勢力與野心,也演變為各權力之間相互較勁的圖騰。而在資本主義與媒體盛行的當前,信仰建築也摻入商業與行銷的思維元素,在追隨人數與建築規模等量化觀念的同時,其空間映襯的焦距也悄然從透徹的信仰本質移轉為成就個人奪目的舞台。聖潔的信仰建築是否應淪為人類展現世俗慾念的工具?

20世紀上半葉是建築理論蓬勃發展之時期,也奠定建築人開始檢討信仰建築的基礎。近代的建築人探討原有的信仰建築形式,並試圖以更忠誠的空間模式貼近信仰應有的最初原點。一件具有感動能量的建築作品必須出自於建築人所醞釀並累積的感動。若建築人將豐富的情感奉獻給自己所創造的建築空間,即便是擦身而過的路人,也會深同感受建築物流露出的微妙。而建築人的感動,則是對建築屬性、在地人文與自然環境等等的內心呼應堆疊而成。

  信仰建築尋找感動源頭

信仰建築的設計者若可以從信仰的源頭誠心地尋找並感應核心的真諦,他的作品也可延伸出澎湃的感動能量。

今日,在報章雜誌上屢見壯碩的信仰建築,但在近代建築史中,那些僅將成為驚鴻一瞥。真正成功的信仰建築不會僅是各種形式勢力的象徵,而是能將信仰的意境深植人心。宏大,不再是信仰建築唯一的定論,壯觀的信仰建築在消耗巨大經濟資源的同時,其施工過程也消耗龐大的自然資源,完工後的使用與維護,更需要甚高的能源代價,而上述的結果是否確切地呼應各種信仰的真諦與價值?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在極度嚴苛的資金條件下完成,它在縫中的發芽圓夢應證信念超越考驗的生命韌性,其總樓地板面積僅50坪的樸實空間也賦予人群面對信仰源頭的醒悟;相較宗教團體普遍習於追求更高規格的建築形式,「光之教堂」的真誠更是信念的偉大。信仰神祇無形,祂的神聖無法以量衡量,而人類是否應該以有形的人為形式來映襯祂的無窮無限?

因此,在宗教多元發展的台灣,信仰建築更應思考,如何以建築空間孕育並延續信仰的核心精神,更讓信仰建築昇華為具有感動力的生命體。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從體驗的過程尋找出感動的源頭,這不僅是建築人的天賦職責,更是對社會文化的道德義務。圖為某原住民教堂設計之前,進行地毯式的人文與自然調查,另製作包含水文與地形的完整聚落模型,以探討新堂與聚落之間應有的關係連結,引導進入當地永續發展議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從體驗的過程尋找出感動的源頭,這不僅是建築人的天賦職責,更是對社會文化的道德義務。圖為某原住民教堂設計之前,進行地毯式的人文與自然調查,另製作包含水文與地形的完整聚落模型,以探討新堂與聚落之間應有的關係連結,引導進入當地永續發展議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