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讚美神

◎蕭文

口語是人類最早的溝通工具,用聲音傳播。人的聲音有高低抑揚頓挫的區別,從而帶給人不同感受,人們學習利用聲音的高低抑揚頓挫表達不同的情感,成為音樂的來源,可說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

 精緻的古典音樂

基督教很早就知道用詩歌讚美神,是個音樂的宗教,在很多場合都使用音樂,無伴奏的歌唱也是基督教禮拜的一部分儀式,如聖經所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歌羅西書3章16節)

人們一直探索聲音的奧妙,整理聲音的高低,中國發展出「宮、商、角、徵、羽」的5聲音階。11世紀時,義大利人桂多•達賴左(Guido d'Arezzo,995~1050年)則發展出6聲音階,成為歐洲音樂的基礎。

之後的音樂強調美感、平衡及高度形式美,成為古典音樂的特色,在17、18世紀時,神權時代長長的影子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音樂創作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德國古典樂派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年)依據舊約聖經創世記與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年)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於1799年完成了神劇《創世記》(The Creation),其中取自詩篇19篇1~6節的〈天訴神威〉(The Heavens Are Telling the Glory of God)是極著名的合唱曲。

海頓利用諧和和弦,造成雄渾的磅薄氣勢:「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今日仍訴說著那日,這夜接著那夜。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大地將之傳遍全世界,沒有不被了解的,至今都被了解。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至今還在教會傳唱。

10年後的1808年再度演出時,76歲的約瑟夫•海頓坐著輪椅來到會場聆聽,唱到這首合唱曲時,他情不自禁地肅然起立。1年之後,這位作曲家便與世長辭了。

 巴洛克顛峰之作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年)是德國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1741年他居住在倫敦時,寫了一首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敘述耶穌出生、生活、受難、受死以及復活的全部過程,歌詞全部節選自聖經。全曲分3部分:第1部分:耶穌降臨的預言和祂的誕生;第2部分:救贖的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犧牲;第3部分:耶穌的復活和最終的審判。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聆聽,當聽到第2部分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為莊嚴的和聲感動,起立站著聽完全曲。為了表示對國王的尊重,以後音樂會演奏到此曲時,全體聽眾均起立聆聽,成為慣例。〈哈利路亞〉大合唱的歌詞只有兩節:「哈利路亞!全能的上帝君臨。世上的國度成為我們上帝的國度,祂將君臨直到永遠。永遠的萬王之王,我們的主。」〈哈利路亞〉常單獨演唱,每年到了聖誕節,都會聽這首曲子。

 充滿聖樂氣息的音樂

有些音樂不是聖樂,但被填上關於基督信仰的歌詞:「我靈鎮靜!上主今在你旁;憂痛十架,你要忍耐擔當;信靠天父,為你安排主張;萬變之中,惟主信實永長。」這首芬蘭作曲家詹•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年)的交響詩〈芬蘭頌〉(Finlandia),因而改名為〈我靈鎮靜〉(Be Still, My Soul),成為著名的聖樂,在教堂廣為傳唱。

有些音樂取材自聖經故事,雖不是聖樂,卻充滿濃厚的聖樂氣息。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年)將聖經故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以色列人擄到巴比倫這一段寫成歌劇《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為尼布甲尼撒的縮寫,第3幕的合唱曲 〈Va, Pensiero〉,中文譯為「飛吧,思念,乘著金色的翅膀」又稱〈希伯來奴隸合唱〉(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描述身為奴隸的以色列人在異鄉懷念往日生活,因而唱出心聲:「哦!我的祖國,是那麼地可愛,卻已失去!哦,回憶是如此的甜美,卻令人感傷。」是相當著名的合唱曲,訴說亡國的痛苦。

 以心靈讚美傳唱

人們在音樂創作上不斷力求突破,採用切分音,運用不諧和和弦,富於變化而激烈的節奏,使用具野性魅力的裝飾奏,因而催生爵士樂,這種音樂輕鬆、不流於形式,原本是下階層人士的音樂,以後慢慢被接受。後又發展出搖滾樂、鄉村音樂,進入教堂,成為與傳統聖歌並駕齊驅的另一種音樂。

爵士樂中具宗教特色的就是黑人靈歌,使用拍手或頓足等簡單的方法,加重節奏感,容許樂器即興加入演奏,形式簡單,易於產生共鳴,展現出活潑的氣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作詞者為英國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他曾擔任船長,從事販賣奴隸的交易,在一次遭到颶風襲擊時,奇妙地化險為夷,所以他感嘆地寫:「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後來他賣掉船,不再販賣奴隸,成為牧師。這首曲子起先在美國黑人基督徒間傳唱,由於曲調優美感人,極富磁性,逐漸吸引大眾喜愛,現在不僅常在教會聽到,也可以在流行音樂會中聽到。

音樂從古典樂派,進入巴洛克時期、浪漫樂派、國民樂派,再進到無調音樂,爵士樂,搖滾樂、鄉村音樂,作曲法也從對位法、合聲學到12音律音樂……形式不一,作曲手法不同,但是,敬拜上帝的心意則是相同的,我們「要向祂唱詩、歌頌,談論祂一切奇妙的作為。」(歷代志上16章9節) (作者為台南南門國語教會會友,南門鐘聲同工)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