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音樂會 向台灣歌謠先鋒致敬

 

【邱國榮台北報導】傳唱至今80年的〈望春風〉,是台灣流行歌謠的重要代表,該首歌曲是在1933年,由李臨秋先生寫詞與鄧雨賢先生譜曲共同完成。5月18日下午,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共同主辦「望春風傳唱80年紀念音樂會」,地點選在大稻埕公園舉行,除了是李臨秋銅像矗立公園以外,台北大稻埕更是台灣流行歌謠的發源地。

世居台北大稻埕的李臨秋,1933年間跨入流行樂壇,此後,憑其過人的文藝造詣和詞句語感,因緣際會成為了一代詞人,而就在這年,他寫下了〈望春風〉;翌年,在唱片公司灌錄發行下問世,隨即成為膾炙人口的流行歌謠。

李臨秋曾說明〈望春風〉一曲是為了替那些情竇初開,卻身受傳統束縛的少女爭取所謂的「發言權」;他強調〈望春風〉是為天下少女而做,意在為當年處於被動地位的女性打抱不平。

鄧雨賢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鄧家是地方上的書香望族,他在流行歌壇上的第一個代表作,是1932年間描寫大稻埕四季風情的〈大稻埕進行曲〉,之後創作〈望春風〉〈四季紅〉〈雨夜花〉〈月夜愁〉等名曲,奠定他在流行歌謠史上的地位。鄧雨賢走紅台語歌壇後,除了盡力創作以外,對推廣台灣本土文化的熱衷也不在話下。

鄧雨賢在1936年間參與「文聯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會中,便以藝術家身分提出:「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鄧雨賢以將近5年的時間進行問題研究,在確信唱片是具有廣受大眾愛好的先決條件後,隨即著手朝這方向努力。由此看出,鄧雨賢汲汲致力於台灣歌謠文化保存與創新的理念。

多位知名音樂家參與這次紀念音樂會演出,其中基督徒聲樂家簡文秀教授代表向李臨秋銅像獻花,之後獻唱〈四月望雨〉。她指出,台灣音樂家應該要多為自己國家的歌謠演出,這些都是她受邀出國演出時一定演唱的歌曲。同樣是基督徒的小號音樂家葉樹涵,則指揮國立師範大學管樂團演出18首曲子,向李臨秋、鄧雨賢致敬。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