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關係跳探戈

莎莉波特(Sally Potter,1949年~)

當代英國重要女導演之一。她自10幾歲時就開始拍電影,同時學習跳舞,這後來成為她在《夢幻舞神》中的角色。1970年代她曾在倫敦舞蹈學校受訓,成為一個職業的舞蹈演員和舞蹈指導,也開辦舞蹈公司,並拍攝過幾部有關舞蹈的電影。她也是舞台導演、詩人和歌手,才華洋溢。

1992年的《美麗佳人奧蘭朵》(Orlando)是莎莉波特的代表作。該片得到2項奧斯卡提名,共贏得了超過25項國際獎,莎莉波特因此榮獲了93年歐洲電影學院獎最佳年輕電影導演獎。

 

◎陳韻琳

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於1997執導的《夢幻舞神》(The Tango Lesson),在探討男女互動的強弱主從張力上,不僅是從女性角度出發,並且是典型知識分子女性的角度,使這部電影在探討男女議題上有所限制,但也因此有其特殊的深度。

不同世界各自主宰

這部電影由莎莉編劇、執導,並飾演劇中主角──她自己。莎莉在影片一開始就生動刻劃自己在撰寫劇本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完美主義、神經質等個性,並透過彩色與黑白的強烈對比,讓我們知道即或她劇本中的世界是虛構的,卻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更真實、更繽紛的世界。當她專心創作時,相較於劇中世界,真實世界反而顯得游離、恍惚而不確定;而在劇中世界,她是世界的創造者、主宰者,每一個劇中人物的生死,都在她一念之間。

當她創作遇上了瓶頸,需要逃脫那種壓力,需要給自己另外一種思考方式,於是她去了交際舞廳。在那裡她看到一場精彩的探戈表演,認識了舞者帕布羅,她跟帕布羅說:「你跳舞時就像個天使。」於是,她開始跟帕布羅學探戈。

她進到另一個被探戈舞步創造出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男性是主宰者、創造者,由男性帶領舞步,女性必須在男性設計出來的空間中,方能施展自己的舞步。當舞蹈只是抒解劇本壓力的遊戲,主從、領導與跟隨的交際舞步對莎莉來說毫無妨害;但是,當帕布羅與莎莉漸生情愫,主從、領導與跟隨不再只是舞步,也變成男女之間的互動關係時,張力便出現了。

在劇本世界中,是主宰者、領導者、甚至創造者的莎莉,發現自己得練習順應帕布羅,由他界定2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不管彼此之間是快速進展或是慢下步伐,全由帕布羅定奪,這使莎莉無法避免地生出一種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因此,當帕布羅意外跟已鬧翻的前舞伴兼女友相逢、並跟她一同跳舞時,莎莉大大吃醋。

摔跤後的順服與妥協

衝突的高峰發生在舞台上。帕布羅因與前舞伴拆夥,又已接下另一次舞台演出而急需舞伴,便邀莎莉作他的舞伴。

當2人面對舞台——也就是帕布羅的事業時,帕布羅對於成敗的壓力全轉化成練習時對莎莉的嚴格要求,沒有溫暖的鼓勵、只有對錯誤的不耐與咎責,而怒氣的爆發點,就在表演完後2人身處的後舞台休息室。帕布羅氣憤莎莉在舞台上沒有扮演好跟隨、服從的角色,亂了他的舞步。

於是莎莉說:「在舞台上你只在意觀眾,我看不見你,你在哪裡?」

帕布羅卻譏諷地回答:「我不是正在這裡?」而後帕布羅被粉絲包圍,莎莉哭泣、憤怒地離開。

兩人後來又在電話中吵架,莎莉說:「你根本不願意好好地認識我、仔細地看我。」

帕布羅答:「可能是因為我不想。」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利用自己完成夢想。

這場衝突,最後莎莉讓步了,她站在舊約故事《雅各與天使摔跤》的畫像下思考良久,想起自己曾說帕布羅跳舞時像個天使,而此時她覺得自己彷彿是跟天使摔跤的雅各,然後她跟帕布羅說:「我累了,我不想再摔跤了,以後跳探戈,我跟隨你,但等我們拍電影,你得跟隨我。你預備好了嗎?」

莎莉跟著帕布羅學探戈以後,她的電影構思也開始轉向,決定放棄前一部電影的構思,改拍跟探戈有關的電影,這意味她要帕布羅作主角。

帕布羅預備好跟隨了嗎?在電影籌拍過程,兩人位置互換了。當帕布羅不肯在電影中流眼淚時,莎莉立刻生氣地說:「你還有哪些不想做的,最好現在告訴我,我好決定要不要用你。」

兩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也開始由莎莉主控,莎莉小心著兩人之間的情感界線,以免讓私情影響了公事。莎莉看帕布羅跳舞時,會陷入恍惚、沉浸在思緒裡。當帕布羅期望電影籌備期縮短,儘快開拍,問莎莉說:「妳在等什麼?」莎莉回答:「我在等人信任我。」這不只意味莎莉統籌大局,而且要瞻前顧後很多人事,也是她間接對帕布羅挑戰:「你能信任我嗎?」在這一切不確定中,輪到帕布羅吃醋,很介意莎莉跟其他男性舞者共舞。

莎莉曾問帕布羅為何他在舞台上看不到她?如今輪到帕布羅問莎莉:「你到底是怎麼看我的?」莎莉答:「我從鏡頭中看你。」雖然帕布羅可能會覺得莎莉根本沒有「看到他」,或者沒有看到他的真實,但這已經是作為導演的莎莉最美麗的觀看了。

 兩性關係學習的課程

電影取名「Lesson」(課程),也是莎莉的lesson:她從編劇兼導演的主宰者,進入探戈世界,從探戈舞蹈規則重新擺放男女關係,而後,她帶男性回到她自己的世界,男女關係的擺放再度重新調整。電影便是描述莎莉學習這些的過程,這是全然女性的觀點,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帕布羅這男性又學到了什麼?

我認為這部以女性觀點探討男女關係的電影,屬於典型知識分子型態,因為唯有具知識水準、經濟獨立、才華洋溢的女性,方能悠遊自在地遊走在探戈傳統舞步界定的男女關係,以及新興藝術電影中女導演與男演員之間的關係。而她先對傳統探戈舞步讓步,復在導演、演員的關係中擺正,重返應有的主導性,這唯有知識、才幹、經濟能力均被認可的女性方能做到。

電影中處理莎莉與帕布羅的探戈舞步,一如雅各與天使的摔跤,是新興優異女性與傳統男性之間的摔跤。莎莉會讓步,實因探戈不是她心之所繫的世界,是她遊戲的場所,她的自我認定另有開廣的天地。但也由此可知,帕布羅進到電影世界,除非他能將之當成探戈之外的遊戲,不那麼渴望成名、成功,否則就輪到他做雅各,與莎莉這個天使摔跤,但他能像莎莉一般學會功課、得到祝福嗎?    

莎莉的電影儘管從女性出發,但她是溫和的女性主義者(或者是因為她實在得天獨厚、悠遊自擁一片天,因此能溫和。)所以莎莉只把問題拋出,讓代表所有男性的帕布羅接招,不繼續敘述帕布羅接招以後可能會出現的女主男從、女領導男跟隨的男女衝突。

這部電影中也提到猶太人失鄉歸鄉的主題。帕布羅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猶太人,莎莉則自認是信仰猶太教的英國人,他倆心靈相遇於一次簡短對話,莎莉說:「我覺得自己信仰猶太教。」帕布羅簡單、卻具有身分宣示地說:「我是個舞者……我是猶太人。」

當帕布羅開始當演員,對未來、對自我充滿不確定感時,莎莉陪他去猶太會堂尋信仰的根。這主題,在莎莉後來的電影《縱橫四海》(The Man Who Cried,2000)以及《是的》(Yes,2004)會進一步闡釋,莎莉在這兩部電影中分別處理失鄉尋鄉,以及不同種族文化的融合問題。因此《夢幻舞神》中的猶裔主題,是她在後來幾部電影將要探討的主題的引題,也因此在《夢幻舞神》中便成為略感岔題,不是非要不可的敘事內容了。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