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的回聲】仍未尋見的希望

◎梁家瑜

第一次聽到〈我尋找,卻仍未尋見〉(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時,我眼前展開了一片燦爛的景象,彷彿是黃金街、碧玉城的一瞥。U2的吉他手Edge擅長以重複加疊的吉他單音創造豐厚的音牆,而在這首歌裡,這面牆閃著光芒。

然而輝煌的吉他聲,和人聲不斷重複的副歌,構成了讓人難以忽視的衝突。主唱Bono一次又一次以「我尋找,卻仍未尋見」結束每一段歌詞,讓我們很難不想到傳統聖詩〈奇異恩典〉當中「前我失喪,今被尋回」這句歌詞。相較於〈奇異恩典〉中表達對救恩的承認與感動,U2這首歌似乎在各方面都與之對立:追尋者對立於被尋見者,仍未尋見對立於已被尋見,失落對應於救恩,失望對立於盼望。事實上,「我尋找,卻仍未尋見」,豈不正好和耶穌應許的「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針鋒相對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歌,在音樂學家眼中,已經成了過去20年來新聖歌的代表。U2並非福音樂團,這首歌也和一般福音流行歌曲不同,為何會成為代表性的聖歌呢?

事實上,U2團員的信仰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英語世界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探討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英語世界的教會經常使用這個流行樂團的歌,甚至,從2003年開始,由美國聖公會首先發動「U2聖餐」(U2Charist,是聖餐英文Eucharist的諧音)後,U2的音樂已經被正式納入部分基督教會的儀式,並且與教會的社會行動結合在一起。「U2聖餐」從2003年到2011年,自美國外溢到荷蘭、墨西哥、義大利、澳大利亞、以及英國。可以想見,在「U2聖餐」中,肯定少不了〈我尋找,卻仍未尋見〉這首歌。難道在這些國家中參與「U2聖餐」的會眾,在「仍未尋見」中聽見了我們忽略的聲音嗎?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審視歌詞就會發現,這首歌在「仍未尋見」之前,細數了「我尋找」。歌詞一開始就說:「我曾翻越至高山巔,我曾穿越田野,只為與你同在……我曾奔跑,我曾爬行,我曾翻過諸城牆垣,只為與你同在……」但,「我尋找,卻仍未尋見」,至此,我們可以了解,這首歌強調追尋,而追尋有多遠,渴望就有多強烈:「我曾吻過如蜜的唇,在他的指尖得到醫治」,分別暗指猶大的吻和耶穌的醫治,而在其中,「這燃燒的渴望灼熱如火」。然而,縱然「我曾口說天使的話語,或與魔鬼攜手,前者溫暖夜晚,後者冰冷如石,但我尋找,卻仍未尋見」,於是,缺乏信仰的現代人性靈飢渴的形象昭然若揭,而這又豈是現代人獨有的境況呢?保羅不正說過:「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仍未尋見」,不正是保羅想告訴哥林多教會的?

然而,如果我們回想聖經,「仍未尋見」的,又豈止是哥林多教會呢?相對地,當我們發現自己「仍未尋見」那刻,難道真的就只是失落與失望嗎?事實上,發現「仍未尋見」那刻,可能也是我們感受到信心拉扯最劇烈的一刻,那一刻就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約翰福音20章1、 11節)這是聖經中最驚天動地的「仍未尋見」,然而,馬利亞「仍未尋見」的耶穌,已然復活了。而復活的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為什麼哭?你找誰呢?」正好和U2開頭唱的「只為與你同在」相互呼應。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何在最後一段歌詞,U2會唱:「我相信國度降臨,所有膚色將歸於一,但我還在奔跑……祢解除枷鎖,鬆開鎖鍊,祢背負十架和我的羞辱,祢知道我深信如此。」這幾乎已經是信仰告白了。那為什麼U2還要接著唱「我尋找,卻仍未尋見」呢?

同樣的提問,同樣的場景,不正是耶穌親自回答過的嗎?少年財主說:「這一切我都做了啊!我還需要做什麼呢?」對U2而言,是「我甚至都信了啊!為什麼還是沒有尋見呢?」耶穌的回答則是:「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在福音書中,少年財主憂鬱地走了。然而,他難道不會在一生中不斷想起耶穌的邀請嗎?事實上,不正是曾經相見,因此才起身尋找嗎?在「我尋找,卻仍未尋見」的背後,是不是也有對一個曾經錯過的福分,無法放棄的盼望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