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里斯的珍珠--Young Girl Road的小教會

文圖◎許承智

雨季的貝里斯,有熱帶雨林的氣息,無法防備的暴雨後,帶來半頃酷暑。萬物生息在能量四逸的莽原中奔走,夏蟲在濕潤的青草中繁長,青蛙吐出長舌捕食,天空盤旋的野鳥瞄準出土的蚯蚓俯衝而下,鳳頭蒼鷹展翅翱翔布滿天際,禿鷹嚼食被車輛路殺的獸屍。

脫離貫穿東西向國土的喬治王子高速公路(George Prince Highway),我彎進了當地人俗稱女孩路(Young Girl Road)的泥濘小道。雨後的土路更加顛簸,遠看過去像是一片泥漿,凸出的岩礫似海上的孤島,不禁讓人擔憂車子駛入會不會「定錨」。我戒慎恐懼地踩踏著油門踽踽前進,看著手繪的地圖,今天要前往的教會應該就在不遠處。

      尋尋覓覓

但天不從人願,穿過了幾戶木造的房子,越過起伏不平的小山丘,還是沒能看到類似聚會所的地方。我下車探問了穿著馬雅服飾的婦人:「妳知道附近有個台灣村嗎?」她指了指前方不遠處,說著那邊轉進去有個姓黃的先生。我拾路而上,進到了一個有著大庭院的雙層水泥牆房。

「不好意思,請問是聚會所嗎?」我大聲呼喊,走出了一位約莫60歲的老翁,說著台灣腔調的中文:「不是,這裡是我家,在入口不遠處有個小聚落,可能是你要找的地方。」

再沿著路前行,左邊有戶像修車廠的廠房,外頭堆滿推土機等建築工事的機具。想到幾個禮拜前,華大哥在電話中提到他是蓋房子的,這些機具應該就是他賴以為生的工具。華大哥老鄉在屏東的山上,是台灣的原住民,20年前台海危機時,隨著友人顛沛輾轉移民到貝里斯,一待就是20幾年。貝里斯台灣人不多,就連大使都知道海派的華大哥樂於助人。得知華大哥也是基督徒,便想看看當地的禮拜是如何進行。

在外頭的草皮停好車後,還得穿過一條羊腸小徑才能到達深藏在叢林裡的小教會。聚會所是華大哥自己一手打造,水泥磚牆,配上簡易的木頭十字架、講台和幾具塑膠椅。在經濟水平較為落後的貝里斯,一般住家都是用木頭搭建而成,颶風來臨時會像搖籃一樣左右搖晃,十分嚇人;能有水泥的聚會所,華先生的努力及用心可說是有目共睹。

聚會的民眾有台灣人、貝里斯人和美籍韓裔的傳道。教會有一輛福音車,是華先生捐贈的,每次主日前他會去各個地方載信徒來此做禮拜。除了主要道路外,其他地方的路況真的讓人無法想像,有時距離3公里的路就得開個半小時。更有甚者,當下雨沖刷,水位上漲,很多住家常跟主要村落完全隔絕。對此,我心裡對於華先生的貢獻不禁升起一份敬意。

而說起韓國人傳道,是美國的教會想要來貝里斯建立一個傳道訓練所,輾轉詢問找到了同是基督徒且建築工程物美價廉的華先生,因此雙方連結了起來。據聞,當地的傳道從神學院畢業後,都沒有進修的機會,所以許多美國教會有類似的援助計畫。

      和諧樂音

因著語言習慣,當地主日採三聲道:華文、英文、西班牙文同步進行。讀聖經章節時,大家都用自己的語言唸著,像個不協調的交響樂團,但最後卻能一起結束。聖歌冉冉,音律流暢,像是迷失在巴別塔中歧異的語言迷宮中,又像是伊甸園裡萬物皆和樂的氛圍。今天主禮的傳道者是位貝里斯牧師,不知是文思泉湧還是天性使然,他的講道像在唸詩,句尾都有和諧的韻腳,時而激昂,時而低潮,滿能帶起民眾情緒且不容易進入夢鄉。

主日報告時,華大哥代表頒發就學獎學金。據說他時常去美國各教會募款,帶回給貝里斯信眾,讓許多教會的小朋友可以繼續接受教育。貝里斯的教會型態有點像台灣早期的宣教方式,因著經濟困難,教會提供午餐和獎學金以吸引民眾到此主日。民眾的奉獻完全無法支持一個教會的運作,得由其他國家支援方能生存。

秋後,貝里斯的艷陽仍徐徐照射在蔥綠的貝里斯大地,沒有霧霾的廢氣污染和重工業,似乎沉睡了千年也沒進化。這是人們形容遺落在加勒比海的珍珠,因著許多像華大哥這樣的人而靜靜閃耀著。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