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廊下的呼喚

◎林麗雲

就像兩千多年前,腓力興奮地告訴拿但業:「我已找到摩西與先知預言的彌賽亞了!」當時拿但業站在無花果樹下。耶穌見到他時說:「你站在那無花果樹下時,我已看見你了。」耶穌穿透空間,看見且揀選了拿但業,腓力的宣講參與了這個計畫。高二那年,我坐在芒果樹下沉思,老同學楊雀走過長廊,呼喚我:「我們星期六下午有學生團契喔,想邀請妳來參加。」那是耶穌隔著兩千多年的時空對我呼喚。

人生迷惘

國中時代,我已知楊雀信仰基督教。楊雀功課頂尖、脾氣好,任同學逗她、鬧她,都不曾表現絲毫不悅,我卻不欣賞這樣隨順圓滑的人。加上當年信仰基督教大多是需要美軍奶粉、麵粉賑濟的貧窮人家,背後夾帶強國對弱國的施捨,而我家不需賑濟。

我早讀過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救贖世人的故事,但我不覺得耶穌的死跟我有關,耶穌與我是兩個沒有交集的世界。我常聽母親叨念著:「入教,死沒人哭。」喪禮不拜亡逝的親人,不祭拜祖先,是她對基督信仰的初淺認識。母親以為生死如一,重視死後是否被祭拜追念,所以提醒我信教就是不孝。

所以,在那之前,我排斥基督教。

但我處在對自我茫然、對人生徬徨的少年時代。高一努力追求成績,仍然無法躋身全班前3名,仍然無法達到導師所要求的平均90分,得到我心想要的赫曼赫塞全集。在這人才濟濟的名校,我僅是無名小卒,我崇拜著代表聰明的成績、美麗活潑、得到眾人喜愛的領袖魅力及家勢富裕顯赫等這些自己未能具備的,期待得到他人的了解與肯定。但羨慕並不能讓自己確實擁有,因此我轉而渴望高攀具有這些特質的人,意圖沾染別人的光芒,滿足自己虛偽的虛榮,又自覺不能匹配而不敢接近。於是遂轉為自卑與忌妒,無法跟他們自在相處了。

洋洋老師提醒我不要崇拜偶像,期許我們以自由開闊的心去追求。我渴想去追求些什麼,但不確知那是什麼。 

於是我閱讀老師介紹的書籍、佛教思想、當時正流行的存在主義尼采、叔本華的作品。高二的學生當無法完全理解那高深玄妙的思想,只是捕抓著,想抓住什麼真理作為生命的依憑。但沒有找到可與心靈相應的,於是在虛無迷惘中追尋著。

歸屬團契

「去看看,只是一個下午,繼續在芒果樹下漫想,不如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我對自己說。記得那次是彰中、彰女、彰商、彰工等學校聯合聚會,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的講師彭哥講道,他短小精瘦的身材、尖銳高亢的聲音,仍鑲嵌在我腦海裡。

彭哥敘述自己的印度之旅,貧窮骯髒的印度河有人洗衣、洗澡,有大便或漂浮死屍;但在相隔不遠處,有人舀河水做飯。機場出入,有人負責掀起門簾,有人負責開門,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把工作極端分化,但人們做的是無需技術的機械式工作。

彭哥以基督徒的眼光觀看印度,看人世間,述說這世界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貧富、階級。我不記得彭哥把主題往何處延伸,以上帝的眼光來看將如何?愛與分享可以彌補人間的不平嗎?我只記得從此我開始參加團契聚會,因為它讓我有新的看見。我發現當我抬起頭觀看世界,關切他人的問題時,自己無謂的愁思鬱悶竟不知不覺散逸了。

我必須承認許多講道內容或聖經的話對當時的我而言,實在是違背常識,是神話,很難叫腦筋正常的人相信。例如童女懷孕生子、耶穌醫治、使人復活的神蹟、耶穌的復活與信者能得永生等不可勝數。所以我總質疑講道內容,返回學校途中不停與學姊辯論,而她們總是耐心地聽我陳述。雖然如此,每星期六下午團契聚會居然成為一星期中最渴望的,是勞碌了一星期的歇息,是充電。

我很快地就去買本小聖經。堅持不接受贈送,因為我知道自己付出代價去買的,才會用心閱讀。於是開始天天看聖經的習慣。在念書之前先看聖經,讓我懷著感恩、歡喜的心學習知識。

認識自己

除了信仰之外,我在其他方面也獲益良多。輔導關心我們課業的學習方法、時間的安排,不管講員或契友的分享,都帶來切實的幫助。學校上課因為同學人數眾多,甚少提問或發言機會;團契人少,經常必須發言討論,訓練我口語表達能力。當時高中並無社團,團契彌補了這缺憾。我們規劃、討論一個學期的聚會,安排邀請講員,或輪流負責主題討論的引言人。它訓練我們規劃安排、彼此協調合作和主持會議,也打破班級、年級與學校,接觸更多他班他校的同學。即使我們仍不完美,但以學習彼此相愛為前提,因此我覺得團契是最溫暖友善的地上天國。

溫柔秀美、充滿耐心的美惠老師是我們的輔導,她常帶領我們查考聖經,為我們祈禱。而老師對全體高二學生演講也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印象中老師引用《荒漠甘泉》一個故事:一日園丁走進自己照料的大花園,發現無論高大的松柏、嬌艷的玫瑰或芬芳的百合竟都枯槁而奄奄一息,只有小草仍兀自青翠茂盛,他不禁前去追問。松柏說:「我沒有玫瑰的豔麗、百合的芬芳,感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玫瑰則說:「松柏英挺高峻,終年長青,我卻如此纖細瘦小,因此鬱鬱不樂。」百合覺得自己美貌不如玫瑰,身高遠不及松柏,處處不如人。最後他問小草:「你好像活得很快樂呢,為什麼?」小草說:「我喜歡自己,因為上帝喜歡這樣的我,所以如此創造。」

奇妙的是,聽完這一則故事,我也豁然開朗了。我無需羨慕別人、想要成為別人,關鍵在我是否相信上帝創造的美意,相信上帝的愛。當我跟老師分享我的感受,美惠老師卻笑著提醒我:「妳不一定是小草喔,可能是松樹呢!」

終極盼望

基督信仰吸引我的,並非是否合乎理性的認知,而是愛與激勵。耶穌一切作為都是出於愛,愛到極致甚至犧牲自己生命;且聖經充滿鼓舞人心的話語,總使人充滿信心與希望。

在彰女高二那年是我信仰之旅的啟程,使我漸漸走出自卑與迷惘,感覺人生路變得寬廣。我不再忌妒別人有我沒有的,我看見上帝也恩待我,給我許多恩典。我與自己漸漸和解了,不再挑剔嫌棄自己,不再找自己碴。

我不那麼在乎成績了,我開始用新的態度去學習,不因考試與成績的鞭子鞭笞而不得不被動學習。我走在考試的前面,主動自發地學習,不再為考試念書。我珍惜每一日的課程,考試到了並不特別複習,直接應考,把考試成績丟出我的意念,忘了成績與名次。我記得洋洋老師常提醒的:「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比達成目標更有意義。」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日有所得的歡喜,因此總是樂在學習。

世人都在迷茫地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的定位,把別人比下去、踩下去,好顯出自己的高超,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都在於無法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我不再認為自己原先羨慕與熱切追求的有那麼大的價值,似乎擁有也沒有什麼,未曾擁有也不欠缺什麼,因為信仰讓我思考終極關懷,感受到生命的超越。這世界非我永遠的家,我懷著對永生的盼望,期待天國的門為我開啟,回到那最美的家鄉。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