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界線的移民

記2015年美國長老教會亞裔牧長信徒研習會

◎陳清芳

美國長老教會亞裔牧長信徒研習會於2015年5月11日至13日在德州奧斯汀假日旅館舉行。藉地利之便,邀請到奧斯汀神學院舊約教授Gregory Lee Cuellar牧師主講「創世記中的男女族長」。他本身是拉丁裔,也曾牧養一間以拉丁裔移民為主的教會,並實際從事輔導和幫助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移民和邊緣人。他的研究與教學專攻以邊緣人的角度閱讀聖經,針對現代的社會議題提供聖經註釋。他的信息對我們亞裔的信徒充滿挑戰。

  移民的艱辛

Gregory Lee Cuellar的五個講題如下:(1)亞伯拉罕(改名前叫亞伯蘭)──多國之父。(2)撒拉(改名前叫撒萊)──以色列之母兼首位女族長。(3)夏甲──沙漠女族長。(4)利百加──鐵娘子女族長。(5)雅各──夢見天梯與天使的人。這五位族長的共通性是一生都有過一次或多次的移民遷徙經歷。古代的遷徙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艱難過程中體驗上帝,塑造了他們的珍貴信仰。他們遇饑荒或被迫移民,求生存而說謊等舉止,是我們難以理解的。

今日拉丁裔、非裔或亞裔冒生命危險漂泊大洋,為求更好的生存環境,其舉止我們也很難了解。或許我們這些從台灣順利移民到美國的人,會比當地美國人知道適應文化的難處,與身為社會邊緣人的痛苦。我們就有一項不容忽視的使命──「人道支援」。除了人們所認為的對與錯之路,上帝給這五位族長開了一條生路,上帝沒有責備他們所做的是對或錯,而是允許他們走第三條路。因為生命與生存比任何一切更為重要,上帝認同人的受苦,也與人同在。

聖經的編纂是在以色列人被擄之後的信仰回顧中完成,以致他們把自己被擄的經驗也反映在族長的移民故事之中,男人大都被擄,聖經故事代代口傳是由家中女人擔任,所以聖經故事中隱含女性眼光的見解。族長故事到被擄故事都混淆在一起。甚至我們今日的故事也包含在內,可用新眼光來詮釋它,對我們就有意義。

  亞伯蘭、撒萊與夏甲

從亞伯拉罕的移民故事中(創世記11章27~32節、12章1~20節、20章1~18節),看到上帝的應許以及故鄉的概念。亞伯蘭在兩河流域聽到上帝呼召,順服移民到迦南。被擄的人卻是從迦南遷移到亞述和巴比倫,是逆向的路線。遷徙是界線的移動。女人的界線是在家庭,尤其是在廚房,男人的界線是在田野工作,更廣的界線就是曠野。上帝掌管一切,是人不能跨越的界線。有時上帝要我們經歷跨越界線,就是移民。

創世記14章13節說到亞伯蘭是希伯來人,意指亞伯蘭是跨越界線的移民之人。當時帝國以戰爭來擴張國界,立紀念碑來立界線。立約的上帝對亞伯蘭說:「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這個立約的界線是在男人身上的記號,是隨人移動而移動。家庭或社會中,男女越過界線,就會產生家庭衝突。創世記12章11~20節、20章1~18節,亞伯蘭因懼怕而二次決定撒萊的前途,稱她為妹子,以撒萊作為他生存的第三個空間,越過了上帝的界線,上帝似乎沒有責備他,亞伯蘭反而得到法老和亞比米勒的厚待。

因上帝插手在法老和亞比米勒的作為,撒萊才不致蒙羞,她也觀察到上帝的作為。從此,撒萊有了權力,帶有以色列人的界線。撒萊原是沒有聲音的人,卻從此成了跨越界線的人(創世記16章1~2節),她雖沒有受割禮,在族長史上仍成為重要人物,她發聲給亞伯蘭出主意,要他從夏甲身上得後裔。「亞伯蘭聽從了撒萊的話。」亞伯蘭只聽到上帝的祝福與應許,撒萊則在處境中看到上帝的保守與作為。

講員認為,在處境中女人服事時較能看到全面,較富關懷之心。男人雖有目標,有正確的聖經知識,卻不夠了解上帝,實踐中才會出差錯,錯了才學到功課。由撒萊身上看見她對上帝應許的信心。

夏甲的故事是出埃及故事的逆轉。亞伯蘭離開埃及時,也把夏甲帶到迦南,夏甲卻被迫離開迦南。創世記16章提到夏甲因懷孕而地位提升,撒萊不能指使夏甲,夏甲的權力只在亞伯蘭之下,撒萊只能向亞伯蘭抱怨她。後來,亞伯蘭准許撒萊任意待她,以致夏甲自我放逐(創世記16章6~16節),她孤單、無資源、被虐待,如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處境。在曠野中她看見上帝的使者,得到上帝的祝福與應許。

夏甲對上帝的認識比撒萊更進一步。撒萊的認識是從觀察得來的,她是親自遇見上帝。夏甲來到曠野,是一個沒有界線的地方,上帝給她兒子起名叫「以實瑪利」,夏甲就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說「在這裡我也看見那看顧我的嗎?」夏甲擁有了界線的決定權,亞伯蘭聽從她的話,給兒子起名叫以實瑪利。講員給夏甲很高的評價,從奴隸而成為單親媽媽,她也成就了上帝的應許,是沙漠的女族長。講員也提醒我們,上帝是看見苦情的上帝,要我們關心教會之外苦情的人。

  利百加與雅各

利百加的移民故事(創世記24章58~67節),她選擇與亞伯拉罕的僕人去迦南與以撒結婚。利百加在父家就從事外面粗重的工作,個性上已培養出跨越界線的能力。以撒年老要給長子以掃祝福,利百加卻要雅各去獲得這個祝福。雅各不敢,利百加願意為他得咒詛,因而說服他欺騙父親。利百加也說服以撒讓雅各逃到娘家避難。利百加不是沒有聲音的人,反而以撒如同當時被擄的男人沒有聲音。女人的聲音愈來愈強,這聲音為雅各找到生存的第三個空間,雅各對耶和華的信仰是從利百加身上學到的。利百加成為鐵娘子女族長。

當時社會殺人是常事,解決衝突的方法就是殺死對方。雅各從暴力中脫逃的移民故事裡,在他身上看到的奸詐、狡猾和欺騙,似乎是上帝所允許的,這是雅各求生存之道。雅各夢見天梯和天使時,他的信仰很簡單,只為求能夠生存,他許願說:「上帝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上帝。」雅各所需要的是移民者所需要的,古代移民者受到好的款待,現今移民者卻受到虐待,屬上帝的人就要愛移民的人。在雅各身上可看到他生存的策略:1.耐心:十次被更改工價。2.抗議:雅各對拉班說:「我怎樣服事你,你的牲畜在我手裡怎樣,是你知道的。我未來之先,你所有的很少,現今卻發大眾多,耶和華隨我的腳步賜福與你,如今我什麼時候才為自己興家立業呢。」3.革新:為羊異種交配。雅各的歸回不再自己作主,而是與家人一起討論,一起離開。

以色列人被擄的苦難故事可連結到雅各的苦難,今日移民的苦難故事也可以連結到雅各的苦難,這是一種神聖的信仰,也是我們應該分享的信仰,耶和華上帝如何幫助這些族長,這些被擄之民,今天祂也會幫助我們度過種種的苦難,塑造我們有堅強的信仰。

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這是跨越界線的挑戰。耶穌本身道成肉身是最大、最深跨越界線的典範,祂身上帶有天上榮耀和十字架的凌辱,祂的死帶給世人生命。保羅也是個跨越界線的宣教師,值得我們省思。哥林多後書保羅的自白中,似乎充滿矛盾,是強壯亦是軟弱,是苦難亦是喜樂。保羅說:「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宣教師David J. Bosch說:「只有當教會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時,才能發現教會的本質,不論教會所跨越的是地理、文化、種族、語言或社會的邊界。」他也說:「這也可以應用在個別信徒身上。」我們要傳福音就要有跨越界線的準備與心志。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