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六堆傳統夥房聽客家故事

&nbsp一輛外地來的車開下高速公路交流道,在路邊的小店停下來問路:「老闆娘,請問六堆怎麼走?」

老闆娘說:「人客啊,六堆有分前堆、後堆、中堆、左堆、右堆和先鋒堆,請問你要去哪一堆?」
上面這則故事,其實是個笑話。常常聽導覽老師向外地來的遊客介紹六堆時,以此開場,解開了一般外地遊客對六堆這個地名的誤解。
筆者從北台灣移居到屏東的六堆地區之前,只聽過南台灣有以溫泉著稱的「六龜」,而至於「六堆」在哪裡,以及客家人在屏東是一大族群這件事,確實是一知半解的。就如一般人對屏東的既定印象就是沙灘、海洋、墾丁大街,我也不例外;然而,很幸運地在移居屏東之後,慢慢開始認識這片國境之南的土地,這個涵蓋多種族群、文化資產豐富的地方。
由大武山所庇蔭、下淡水溪(高屏溪的舊稱)和東港溪所包夾的屏東平原區域,就是曾經讓我感到陌生,如今有如自家一般溫暖自在的「六堆」,她有個很美麗的別稱:「地圖上找不到的客家桃花源」。

◎夥房(註)客家文化飄香

六堆原是客家族群為保衛家園而形成的聚落統稱,日治以後,台灣的行政區域與地名重新訂定,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行政區域,六堆客家人早已不再為了保家衛土而訓兵練武,慢慢的,六堆這個地名也隨著時間逸散在歷史之中。
然而,六堆確實存在。在屏東六堆地區保留著許多客家先民的遺產,在在透露著此地是客家人來台開墾的發祥之地。客家先民開墾的精神也遺留下來,在此地的客家人身上看到堅強的韌性,努力拚搏的精神。
要認識六堆客家庄,不妨讓我們先放下對屏東的既定想法,隨著兩百餘年前客家先民來台的腳步,走進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六堆地區。
今天屏東的客家聚落中,街道上主要的建築形式和其他地方沒有太大的不同,主要還是樓房為多,不過若你走進街道後頭的巷子裡,就會發現許多可愛的傳統建築,看似破舊卻顯露出相當吸引人的生活氣息。
內埔(後堆)的聚落中心有一條陽濟院老街,老街內就有好幾戶保留完整的夥房,夥房是過去客家人以宗族為中心、所有家人一同生活共食的地方。在一次文化資源調查的工作中,我去拜訪了老街內林屋夥房的王大姊。
那日清晨,她在夥房內煙霧蒸騰的廚房裡做著手工粄條,那不到3坪大的廚房和裡頭的大灶,已經用了80多年,蒸粄條的功夫從外婆、媽媽傳到她手裡。走進林屋夥房,看到的不只是傳統的老建築,更看到客家人的文化遺續,真真實實地存在著。王大姊請我品嚐剛蒸好的手工粄條,純粹的米香滿溢口中,我好像嚐到了客家人辛勤耕作後,最愛吃上一碗粄條的滋味。
客家人崇敬祖先,因此來到六堆開墾定居後,必在夥房中興建安放祖先牌位的祖堂。客家人的祖堂內有很多寶藏讓我們去挖掘,例如一個完整的祖堂前有半月池、後有化胎,祖堂內有棟和樑,棟上左右各掛一串粽子和小燈籠,除了棟以外,還有燈樑,上面吊著添丁燈,棟樑的兩側牆上有棟對和燈對,說明這個家族的來源和家訓。祖堂正中央的祖先牌位更是有趣,上頭密密麻麻地將各代祖先男男女女的姓名寫上,連在世的後代都有!這是客家人祖先牌位的特色。有位長輩說,「要了解一個客家家族的歷史,到祖牌上去找就是了。」
從祖堂的建築和格局,就可看出這戶人家對祖先的重視程度。一位從前蓋夥房的師傅說過,「以前人要蓋祖堂,得存2年的稻穀,第一年先買好磚瓦,之後存夠了錢才請師傅來蓋屋。」一家人不管有沒有錢,祖堂必定是最先蓋好,也蓋得最漂亮的。
這兩年多來,每每走進一戶夥房,我總是亟欲走進他們的祖堂內,看看祖牌上的名字、牆上的棟對、燈對如何述說這個家族的故事。若是樑上掛滿了添丁燈,就知道這一家必定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細阿妹深耕客家故事

來到六堆地區不能錯過的大夥房,好比佳冬(左堆)的蕭家古厝。美麗的洗石子巴洛克風門面,進入後是五堂大屋,顯現出大家族的豪邁氣魄,裡頭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設備,至今仍有年紀大的蕭家奶奶住在裡頭,蕭家後代也輪流擔任解說員,為遊客解說蕭家的歷史以及這座古厝的故事。
一個地方之所以讓人感動,最大的因素應該是那裡的人吧!六堆客家人對待外來客份外有禮,若你是說台語,他們便用台語與你對話,若是年輕學子,則是說華語。如果你是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更會受到熱情的招呼和關心。「細阿妹,妳兜哪位來??」(小姐,妳從哪裡來的?)就是這般溫暖的招呼,讓離開熟悉的台北來到國境之南的我,漸漸忘記了自己的遊子身分,在日漸熟悉的土地上,開始深耕屬於我的客家故事。
&nbsp
*夥房:房包括人與屋兩層涵義,指一夥有父子血緣關係的人共同居住在合院式的大房子,共墾共食。
150蕭家古厝 &nbsp150內埔老街的酒釀老店
150巴洛克風格的蕭家古厝 &nbsp &nbsp150客家聚落防禦功能的柵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