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遊,吳哥行 下

文圖◎盧卡斯

五十四神力拔蛇兮氣蓋世

吳哥窟為蘇利耶跋摩二世傾全國之力興建,耗費35年,是當時吳哥王朝的太廟,主要由位於中央的五座寶塔、三層有迴廊環繞的平台和護城河組成,分別象徵著印度神話中擁有五座山峰的世界中心須彌山、須彌山所在地的水、土、風以及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在吳哥窟看完日出之後,我們就遵照當地的慣例行程,先參觀吳哥城。從吳哥窟出發沿著道路再往北,不久就會看到一座雄偉的城門,這座城門就是吳哥城的南門。雖不至於高聳入雲,但厚實的城門建築由大塊石材堆砌而成,城門頂上則為仿照四面佛形式的吳哥王朝全盛時期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雕像,也就是知名的「吳哥的微笑」。

在元朝人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中,對於吳哥城雄偉的城門有如下記載:「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而在城門前的護城河上,就是周達觀筆下的蛇形欄杆和緊抓蛇身的五十四神,儘管經過歲月的摧殘風化,甚至是歷年偷盜者的破壞、近現代考古學家的蒐集,蛇身早已破敗不堪,諸神當中甚至有許多早已身首分離,甚至還有一些雕像的身首顏色差異頗大,可以輕易推斷出是最近幾年的修復成果。

儘管如此,若是站在橋頭往城門望去,闍耶跋摩七世雕像高聳在中央,五十四神徒手拔蛇分立兩旁,諸神魁梧有力,巨蛇身粗體長,一來一往之間,武功蓋世,氣壯山河,恢弘態勢盡在不言之中。不難想像吳哥王朝當年富庶鼎盛,才會有如此瑰麗皇室建築的襯托。

四十九佛塔見吳哥的微笑

由於參觀遊客眾多,我們坐的車子還在橋上塞了一下,才得以進入吳哥王城。吳哥王城呈正方形,位居中央的就是雄偉的巴戎寺,而其他值得一看的遺跡大多集中在巴戎寺以北的地方。

巴戎寺可說是吳哥王城內保存最完整、最宏偉的寺廟遺跡,共有49座佛塔,位於中心的佛塔特別高,象徵著宇宙的中心,而每一座佛塔的四面都有一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部雕像。就跟城門一樣,每一尊闍耶跋摩七世雕像也許面容不同,但都掛著微笑,這也就是所謂「吳哥的微笑」的起源。

除了巴戎寺之外,遊客還可以參觀周圍的皇宮或寺廟遺跡,像是巴普昂寺、空中宮殿、群象台、癲王台、聖琶麗寺、聖佛寺……等。這些遺跡經過數百年風吹雨打,再加上20世紀赤柬的動亂,還能屹立,實屬不易,尚可看見的就只剩下依稀可見的外貌輪廓,及石牆上生動繁複的神像雕刻,反映出吳哥王朝神祕又豐富的宗教信仰。

例如由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具備國寺地位的巴普昂寺也十分壯觀,從大門進入之後,還要走一段長達數十公尺的石橋步道,才能抵達寺廟正殿。現今走在這一段石橋步道上的時候,放眼所及兩邊均是凹下的低地,在當年吳哥王朝鼎盛的時候,石橋步道下是否池水清澈見底,肥魚巡游其間呢?並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巴普昂寺經過數個世紀的荒廢後,當初被發現時早已坍塌,許多存在於當初《真臘風土記》裡的寺廟建築,早已不復存在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巴普昂寺,是法國的考古隊伍花費多年時間,一磚一石還原回來的。

出了吳哥城之後,當然還有更多遺跡等著遊客去探索,通常這已經是第三天的行程了。像是聖劍寺、豆蔻寺、東湄本寺、女王宮、斑黛喀蒂寺、塔布蘢寺、塔遜寺等,每一處佛寺遺跡雖然都僅剩尚可辨認外觀的斷垣殘壁,但仍可透過風化日久而顯得模糊的石磚雕刻花紋來體驗當年的鼎盛時光。

尤有甚者,像是在塔布蘢寺,參天的茂盛古木甚至突破寺廟的石牆,直衝天際,樹根和石磚盤根錯節,彷彿龍爪般緊緊地扣住不放,早已融為一體,昔日的寺門,早已變得和樹洞沒有兩樣,如此強烈的視覺衝擊,確實讓來到此地的遊客嘆為觀止。也難怪,塔布蘢寺被選為電影《古墓奇兵》的外景拍攝地。而到了吳哥城的外圍,脫離主要觀光區,也可以看到更多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景象,也是十分有趣。

若是在地面叢林遺跡中的探索還不過癮,遊客還可以選擇搭乘熱氣球,從空中鳥瞰整個吳哥地區,雖然看到的景觀會因為能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但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吳哥所在的這片大地,別有一番樂趣,也許就是所謂的「上帝視角」吧!

不論當初來到暹粒的初衷是什麼,只要細心探索,「柳暗花明又一村」,總是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