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的力量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祢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路加福音5章3~7節)

回顧自己參與青少年工作20年以來,儘管努力的捲動了各種公民組織及公私部門資源,推動了許多法令政策及權益議題,但有時就像終日勞苦工作卻一無所獲的西門彼得一樣,難免會感到失望與不解。為什麼這個社會對於賦予18歲青少年,享有權利義務對等的公民權利竟是如此困難?每年有30萬年輕人背負學貸念書,等到出社會後又只能領低薪,深深困在青年貧窮問題中,為什麼行政與民意機關遲遲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選舉一到,往往只見各大政黨競相喊價加碼特定族群的福利津貼,不就是亂開競選支票!台灣人民難道不會為下一代感到生氣嗎?儘管有再多的困惑與不解,我還是經常以「從事社運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來自勉或互相激勵,然而我清楚知道,盤根錯節的權力分配結構,才是我們應該去撒網的水深之處,否則終究無法得人如得魚。

政治是「水深之處」

拜當今媒體及網路發達之賜,台灣人民對於政治的態度,雖然不再像威權時代認為敏感並拒絕談論與表態,但對於參與政治的想像力仍是相對薄弱,民眾多半還是認為必須要具備政治相關專業能力或擁有一定財力的人,才有資格參政,這當然與國民黨長期以來壟斷政治資源有關,以致於形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權貴菁英」政治,和政商掛勾的「金權政治」兩大弊端。當然政治不僅是只包含選舉,尚有監督與制衡。解嚴後的台灣,發展出生猛有力的各式社會運動,形塑了多元的公民社會,類似像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這樣的倡議性組織,某種程度正是在扮演監督與制衡的角色。然而這些監督與制衡團體往往在體制外倡議,要真正進入體制內去本質性的翻轉與影響政策,其實相當程度受制於台灣藍綠兩大黨政治運作邏輯。

公民團體為社會問題所提出的解方,得要遊說政治代理人買單,才有機會在體制內推動。但如果藍綠兩黨因為政治算計,而制定了不利於一般人民或弱勢族群的政策,例如:各項減稅方案圖利財團大老闆,或通過各種以經濟發展之名進行的強迫徵收人民土地房舍的開發案;公民團體如果沒有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就算上再多次街遊行、開再多記者會抗議,也未必阻止得了惡質的政治遊戲。由此可見,政治這個水深之處,如果沒有活水持續不斷注入促成新陳代謝,將會使既得利益者聚成一灘排除異己、無法流動的死水,首當其衝的絕對是人民的權益受到侵害。

而在推動投票權下修18歲的運動中,我清楚明白,唯有透過還給青少年世代公平的參政權利,才有可能加速政治的新陳代謝,讓沒有投票權的兒童少年族群擁有屬於他們的政治代理人,為自己的權益喉舌與把關,「世代正義」才有可能不再僅是社運議題,而是實際政治進程中被充分考量的政策核心價值。因此2016年的立委選舉,我在社會民主黨的邀請下參選不分區立委,決定往水深之處撒網,直接挑戰高門檻且不利於小黨政黨票選制,以及歷年選舉向來未被重視的世代正義與青年參政議題!

參選改變什麼?

雖然我所代表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在這次的立委選舉中失利,並未取得任何席次,但至少從此次參選過程中,我認為確實有改變幾個既有觀念:

1. 社運工作者參政將逐漸成常態

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執政時,即有不少社運工作者進入立法院抑或是受邀入閣,但在民進黨國會未過半的情形下,這些社運工作者與社運母體之間的關係,反而削弱政治監督力道,也使得社運工作者參政的正當性遭受外界質疑。但此次在「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社會共識下,許多社運工作者紛紛投入不同陣營參選,不只民進黨國會過半,完成了全面執政,同時也有將近18個政黨投入參選,共同完成了此次巨大的政治版圖解裂工程。政治版圖的重新洗牌,創造了將來社運工作者更多元的參政空間。尤其是政黨票的選舉制度設計,更讓大家了解到平民參政門檻之高,不利多元弱勢族群的參政權利,因此未來各社運團體,試圖在各層級選舉中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政治代理人,也會是常態,希望民眾亦可以用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

2. 分配正義是無法迴避的政治議題

過去主張「加稅」絕對是選舉票房毒藥,因此每次選舉總是上演減稅利多,或社福津貼加碼的政策買票劇碼。然而這次綠社盟在參選五大主要政見中,提出「財團要加稅、勞工要加薪」的分配正義訴求,獲得了不少選民的支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馬政府執政過度傾斜財團利益,各式與中國簽訂的貿易協定立場非但無法救經濟,反衍生更多民生問題。此外青年起薪倒退、低薪貧窮無解、年金改革拖遲、貧富差距加大等情形,也加劇人民心理產生相對剝奪感,跳脫國族情感或藍綠政治框架操弄的最大公約數。未來,如何達成「分配正義」,將是新國會、新政治無法迴避的議題。

3. 青年參政將是主流

自2013年太陽花運動以來,青年參政的議題持續燃燒至今,明顯影響到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以及2016總統暨立委大選結果。這兩次選舉,首投族及青年選民的投票率紛紛創下新高,顯見年輕人已然有辦法透過網路集結與串聯,成為自主或覺醒公民,已經不再是傳統政治操作可以任意動員的對象。年輕人對於政治的思考態度以及政見的評論,未來將本質性的影響接續的選舉結果。因此這次總統暨立委選舉,各政黨也紛紛喊出選舉手法要更加貼近青年世代、善用網路傳播影響力,乃至於在提名策略上也刻意年輕化。包括我這次參選主打的「世代正義」以及「18歲公民權」,更有不少首投族及青少年朋友願意為此訴求向父母與親友拉票。不同於以往,青年世代已逐漸成為各政黨爭取選票的對象,也不難發現青年參政將是指日可待的主流,只是端看社會及各政黨是否已經預備好接受青年世代的挑戰?

X  X  X

最後,從這次代表基督教右翼立場的「信心希望聯盟」火速集結成立政黨,投入政治選舉,我認為此舉值得長期參與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反省。如果我們平時沒有為青年在教會體制與政治內預備好參與的道路,只是一味忽略或壓抑,要如何讓長老教會青年能承接過去長老教會參與過台灣民主政治的努力?況且這些右翼教會的主力就是青年,未來政治發展,年輕人有可能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長老教會青年如果有志要參政,我們又要如何預備年輕人往這個水深之處撒網,成為神所重用的器皿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