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