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55屆總會 展望56屆事工

啟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 &nbsp關心台灣前途落實救災重建 &nbsp建立公義上帝國

【李信仁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4月26至29日舉行56屆總會年會,回顧2010年,為迎接宣教150週年而推動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是深具特色的事工之一;2010至2011年長老教會主題「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關懷社會公義,達成整全的福音事工,如:舉目向山祈禱會、持續88水災重建、落實性別公義。第55屆總會年會將2010年訂為「傳道年」,正式啟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面對即將來臨的2015年「宣教150週年」,從2010至2015年是重要關鍵時間,長老教會期待凝聚共同宣教目標及事工策略,喚起全體教會和信徒效法1965年「宣教百週年倍加運動」的強烈宣教使命來投入「新倍加」,希望2015年長老教會信徒總數達到30萬人。

「一領一‧新倍加」不只是信徒和教會「量」的增長,並重視信仰內涵「質」的提升,持續推動新眼光讀經、靈性養成使教會與個人信仰生命成長;不只個體,長老教會強調「上帝國宣教」的整全宣教觀,使社會因基督福音有正面改變,透過宣揚福音、培育上帝的兒女、愛的服事、社會改造、關心受造界及福音與文化等6大面向落實「上帝國宣教」。

台灣有豐富多元的族群、語言、文化,長老教會每週使用18種以上的語言禮拜與祈禱,去年長老教會總會決議,從2011年起,新任傳道師必須通過族群母語考試認證,才能獲得牧師資格,這是「促進多元共榮」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的「認同所有的住民」的具體實踐。

長老教會十分關注台灣前途,尤其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政策過度傾向中國,使台灣陷入國家安全、貧富差距、高失業率、環境破壞等危機,長老教會發起全國「舉目向山祈禱會」,從總會、各中會、族群區會以及各地方教會舉行祈禱會,《台灣教會公報》開闢「舉目向山」專版,每週刊登舉目向山祈禱參考講章和祈禱會程序,全體信徒迫切為台灣與世界祈禱。

2009年莫拉克颱風肆虐後,長老教會成立「88水災救援重建中心」,以中區會為單位設立救災系統,並與總會教社委員會統籌成立台東、排灣、魯凱、南布、鄒族、屏東以及部落等7個救援重建站,執行家屋與禮拜堂、農業與產業、心靈和教育等重建事工,2010年與屏東縣政府簽約執行「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第2階段工程,2011年4月17日舉行動工禮拜。

2010年長老教會參與反ECFA公投連署,邀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於總會年會主講「ECFA的內涵與替代方案」,他形容ECFA是裝在漂亮箱子裡的老虎,勿被馬政府宣稱的假象迷惑。10月26至28日舉行「台灣國是會議」,提出落實原住民族自治、縮短貧富差距、堅持台灣主權、強化自我防衛與國際外交、監督媒體、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生態公義、公平司法等多項行動綱領。

另外,2010年長老教會總會年會為落實「性別公義」,決議總會所屬各委員會與董事會成員「單一性別比例至少要有1/3」,使教會幹部與決策不再只以男性為主體,並設立性別公義委員會,喚醒教會重視性別公義,尊重和善待兩性,關心並妥善處理教會內的家暴、性騷擾、性侵害事件,以免教會名譽受損。兩性平權、性別公義是多元共榮與上帝國公義的要項之一。

本期《台灣教會公報》訪問總會議長賴顯章、副議長石連城、書記布興.大立、副書記許榮豐與總幹事張德謙等牧師,他們共同期許長老教會總會繼續跟隨上帝腳步,謙卑服事,促進台灣成為充滿愛與公義的國家。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賴顯章
多為總會事工、同工代禱

【林宜瑩專題報導】「以總會議長身分參與總會事工這一年來,確實讓我體會到,上帝按各人各樣恩賜設立職分的意義。」55屆總會議長賴顯章說,地方牧會的牧長固然辛勞殷勤在聖工上,但總、中會的事工,也努力使萬事互相效力,他期望在卸下議長職務前呼籲大家,多為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及總會所有事工、同工多多代禱,「因為我們都如同保羅一樣,人是軟弱的,需要向上帝支取力量才得以得勝有餘。當大家願意為彼此獻上馨香的祈禱,長老教會就能成為與主相連、在地上成為上帝見證的寶貴器皿。」

對總會能邀請古倫神父來台巡迴分享、培靈,並與總會幹部一同前往美國拜會台灣人教會、美國長老教會總會及美國國會等,賴顯章深感總會議長應成為總幹事與各幹事的幫助者,用互補的態度投入各事工的參與。

這一年來參與的事工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11月初布農族慶祝宣教65週年時,看到大家在記念漢族胡文池牧師的那一幕,當賴顯章聽到布農族牧者們分享,走上當年宣教先輩翻過中央山脈的山路,因走來實在艱辛,好幾度在途中想放棄時,他想到許多牧者在牧會、傳福音的年歲中,也常常頻遇挫折而氣餒不已,若大家能像布農族一樣來緬懷先人傳福足跡,就能再一次重新得力。

賴顯章提到,有次前往彰化教會舉辦的週末營致意時,才發覺週末營參加人數高達7、800人,在地方教會牧長兄姊的齊心努力傳福下,有了榮神益人的好見證;甚至連吳尊賢基金會舉辦的「跨越時代與國界的大愛&mdash&mdash台灣早期外籍醫療傳教士特展」中,所呈現馬雅各、巴克禮、甘為霖、蘭大衛、戴仁壽這5位外國宣教師,其實都是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可見長老教會對台灣的貢獻受到社會的認同與肯定,我們應感到驕傲,而非妄自菲薄。

參與總會事工的同時,賴顯章也深刻體會,教會長執與兄姊應多體諒牧者,對牧師可能在牧會與總中會事工中,蠟燭兩頭燒時,更該為牧者在屬靈與實務上,給予支持、鼓勵與代禱;他認為,這是整體長老教會能否成為基督在地上好見證的重要指標。最後,他謝謝總幹事張德謙、總會同工與55屆總委們的信任與支持,「因人看見兄弟和睦同居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就是在世人面前,見證了基督的榮耀。」

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
宣教運動讓信仰質量並進

【李信仁專題報導】回顧2010年長老教會總會事工,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說,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是最重要的事工,教會與信徒的信仰「質」與「量」共同增長。另外,總會盡力協助所屬機構穩定,總、中區會加強栽培人才,特別近年來青年、大專與婦女發揮恩賜創意,提升教會活力。

關於「一領一‧新倍加」,張德謙表示,配合「新倍加」運動,2009年邀請德國施密特牧師、2010年10月古倫神父來台巡迴演講,各地熱烈迴響,2011年2~4月舉辦18場「民俗與宣教」個人佈道研習會,由葉明翰牧師擔任講員,深受歡迎。

「宣教」是長老教會總會最重要的使命,張德謙今年1月18日55屆總會常置委員會上希望「牧長、信徒多將心力放在宣教」,期待更多人參與宣教事工,而非爭取事業機構董事等職位,「如果這樣,長老教會就大復興了!」

今年第56屆總會年會前,張德謙重申宣教和新倍加的迫切,他說「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關鍵在於每位信徒與牧者對宣教的使命與態度,只要你、我願意付出行動。」總會願意與眾教會一同反思,台灣基督徒如何在非基督徒高達9成的社會,堅定信心,為主爭戰。

2005年張德謙接任總會總幹事,提出「認同、委身、成長」的10年宣教總目標,他說,去年開始「新倍加」更深化10年總目標的內涵,鼓勵信徒受裝備,學習耶穌進入人群宣揚福音,用愛服事眾人,努力對抗不義使「上帝國」在地上實現;基督徒更要關愛受造界,例如開會要自備筷子、杯子。

另外,張德謙肯定總會所屬各機構發展成果,他用目標導向鼓勵各機構與董事會凝聚共識,他說,近年彰基、新樓等醫院進展快速,獲得社會各界讚揚,長榮和真理2所大學、馬偕醫學院辦學和招生狀況良好,多次邀集各醫院院長、校長舉行研討會,面對健保新制、少子化等問題提出對策。

「長老教會需要栽培新生代!」張德謙儘量創造年輕人參與總會事工的機會,今年大專神學研究班近500人參加、全國婦女靈修會人數屢創新高,他認為,青年、大專、婦女是長老教會很重要的人才庫,總、中區會與各地教會要加強人才培育,去年的台灣國是會議、普世事工研討會等有許多青年參加,從新生代身上看到教會與台灣的希望,使宣教持續傳承。

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石連城
整合意見靠上主調和鼎鼐

【林宜瑩專題報導】「這一年來非常感謝總委會總委們的信任,而總會幹部也都能同心合一為各樣事工來擺上,為此特別感謝上帝!」55屆總會副議長石連城牧師表示,身為副議長,職分就是輔助總會議長賴顯章牧師。

不過,由於總會所銓衡的小組多以副議長擔任召集人,因此石連城這一年來,有很多機會處在第一線處理事情,也常常扮演協調、和解的角色,「我多以信仰作為處理的原則,總是以對教會、對事情、對相關人最好的情況當作努力的目標,更何況,只要有事情發生,其實最後沒有輸贏,對教會而言,都是傷害。」

石連城說,無論事情當初是怎樣發生,既然存在,就是上帝給我們去學習的功課,誠實去面對我們彼此的軟弱。但是他也坦言,縱使代表總會擔任協調溝通者,自認站在中立的立場,但畢竟過程或結果總不可能都盡如人意,也自然很容易會被批評或抨擊。

不過石連城仍然很感謝上帝,總是不計功勞,做一個讓事情露出一線曙光的「無名英雄」,或代禱、或私下良性互動、勸勉、溝通,「上帝是垂聽禱告的上帝,祂也一定會出手來協助,所喜悅的,祂必成就!」

對總會近年以事工為導向,石連城抱持肯定的態度,「尤其是當台灣在外交上遭遇中國的打壓;在國際社會、友邦關係上陷入空前的瓶頸,長老教會總會卻透過普世教會關係,以及派駐在海外的宣教師所做的事工,有明顯開花結果的成長,甚至在今年56屆總會年會上,將有近30位普世教會代表將來台與會,在民間外交上,可說是空前的突破。」

另外,在88災後重建的事工上,石連城謙虛的說,在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擔任執行長、星.歐拉姆負責禮拜堂的修建、原宣幹事歐蜜.偉浪專責家屋重建,理斷牧師在重建政策上努力與公部門溝通,「我只是擔任整合角色而已。」

在大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之下,並在每2個月就會與7個重建工作站的同工聚集一次的聯繫中,相互分享、報告及支援;大家目標一致,就是要讓受苦的原住民、我們主內的親人早一點脫離災難的苦痛,「從這事上,我看見神的愛在我們當中。」

長老教會總會書記布興‧大立
神學教育需建立台灣意識

【邱國榮專題報導】前總統陳水扁於1999年第一次到玉山神學院時,曾經對師生說:「台灣的希望在原住民,原住民的希望在玉山神學院。」

玉山神學院院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55屆總會書記布興‧大立牧師,則是對這句話做出進一步的詮釋指出,台灣原住民千百年來生活在台灣,不是中國人的事實,卻因為外來的中國國民黨的殖民教育,蠱毒了原住民是中國人的假象。

布興‧大立認為,玉山神學院透過信仰的反省與神學的研究,打破假象,恢復不同於中國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格,使族人摒棄中國思想、認同原住民身分,就政治的意義,長老教會的原住民神學教育,切斷了台灣連接中國臍帶的幻想,是台灣獨立意識的基礎,因此,原住民只要自治成功,台灣建國的道路就不遠矣。

「但是我們多數的原住民沒有台灣意識,」布興‧大立遺憾的說,原住民的神學教育,雖然耕耘出許多成就,但是多數的族人面對土地、文化等權益問題,仍然依賴著施行殖民統治的國民黨,因此欠缺獨立自主的台灣意識,這也導致原住民對台灣獨立建國的基礎薄弱,反求諸己,對於原住民自治前景的距離,也就跟著遙遠。

布興‧大立指出,教勢已經深入各部落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迄今仍未反映出上帝創造台灣原住民的覺醒,這正是現今原住民的神學教育需要反省的所在。

因此布興‧大立認為,長老教會對原住民神學生與傳道人的神學教育及再職教育,都需要提升「台灣意識」的強度,才能夠喚醒族人切割依附在黨政下的生存或利益關係;他強調,原住民傳道人在地方宣教的方法,不論靈恩或傳統,都有可為,但是失去了台灣意識,就是失去回應上帝在台灣創造原住民的真理與價值。&nbsp

布興‧大立在前年當選總會副書記、去年當選書記,前後2年的時間,他說看見同工間的倫理,也就是總會議長以降,各司其職;在宣教事工上,努力推動「舉目向山」與「一領一」;在關心台灣前途上,舉辦圓桌論壇;尤其遇到88水災所帶來的災難,總會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全力關心原住民的態度與表現,勝過馬政府許多。

長老教會總會副書記許榮豐
重要決策透過禱告尋共識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55屆總會副書記許榮豐同時也是七星中會南港教會的牧師,指出他過去一年參與總會事工的感想是一種實習,更是讓他開拓眼界的學習。

長年在北部牧會的許榮豐指出,在2010年就任總會副書記一職以後,因為事工的關係,接觸全國各地的中區會,進而對中南部與東部的教會生態與教勢狀況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接觸原住民族的中區會,更是讓他傳道的生命,增添許多新體會。

就實習的部分,他提到,總委會決議各項案由,或是討論各樣事工的經過,均在總會議長賴顯章牧師的帶領下,過程和諧。因此,他指出他所見聞的總會,絕不是外傳總會是一個充滿政治的角力與鬥爭的環境,而是所有重要的決策,均是透過共同禱告後的共同討論而定案,「沒有誰主導誰的現象,相當和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64屆議會,於3月7日在台北馬偕醫院召開,許榮豐代表總會至北大致詞。他對北大與總會間的微妙關係,向本報表示,北大在南北合一時沒有自廢武功,導致令人不滿,他可以理解,但如今的北大,既然是管理長老教會北部重要機構的主管單位,與總會溝通的良窳狀況,便是值得關注。

「溝通管道好,對總會就有幫助;溝通管道不好,就會產生負面效應;而這是人的問題,」他說,彼此要溝通,雙方也要相互尊重,若此,就能夠結出美好的果子,而泰國阿卡宣教中心的成立,就是雙方合作的見證。他進一步說:「我們以正向的眼光去看北大,只要北大管理好所屬的機構,就可以減輕總會的負擔。」

&nbsp &nbsp

從五餅二魚的詮釋
看教會的經濟霸凌與多元發展

【特稿╱吳信如】對於聖經中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5000人(或4000人)的神蹟,歷代的基要派與自由派的釋經學家各自有不同的詮釋。從經濟學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詮釋正好可以象徵兩種資源分配的機制:集中整合與多元自主。用經濟的語言來說,基要派對這個神蹟的詮釋就是:耶穌用「神蹟」(信仰的力量)把餅做大,然後用中央集權分配的方式來提供。自由派神學的詮釋就是:先整合某些資源當做觸媒平台,然後透過「神蹟」的感動激發各單位的多元化分享與生產力。
這兩種分配模式,如果執行者是如耶穌般完美的人,基本上都可以達到正面的功效。但是,如果執行者是軟弱的罪人時,兩者都將會有不同的弊端:前者問題在於把餅做大的方法是否正當,以及資源集中後產生的權力霸凌現象;後者則在於應該整合哪些類型的資源,而用什麼方法來激發「藏富於民」的多元力量。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PCT「家大業大」的資源分配模式,可以讓我們有更系統性的思考。其實,這兩種形態不是非黑即白。「把餅做大」,基本上不管就傳福音或管理教會資產的角度來看都是正面的;問題在於,因為人的軟弱,我們看到許多機構或大型教會,領了5000之後,雖然額外賺了5000,但卻用陳光標經濟霸凌的態度去「施捨分配」這些資源給弱勢的單位或教會,甚至藉著分配的權力,操控對方的人事或發展方向。
我們應思考,若自己屬於領5000又賺5000的資源強勢者,如何透過建立分享平台,讓需求者可以有尊嚴地從平台獲得所需的資源,進一步透過這個平台,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與力量。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