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做宣教後盾 得著新生命

56屆總會年會提出「教育年」為主軸 &nbsp以認識生命意義為起點發展多元事工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11年第56屆年會,以「教育年」作為事工報告的主軸,總會教育委員會主委、新竹教會牧師鄭文仁指出,長老教會邁向2015年宣教150週年會友總數達到30萬人的目標,必須與教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確認「教育是宣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則再多人進到教會,若無教育接手作後盾,還是會造成流失。

換句話說,有宣教而無教育,宣教的果效將是事倍功半。教會委員會幹事連嫣嫣牧師則表示,宣教與教育,是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呼召與加爾文「人人皆祭司」的精神,所以每位信徒都要動起來,履行祭司的角色與責任。

「基督教教育事工是以人的關懷為中心的事工,」連嫣嫣說,該事工的重點是在認識生命的意義。因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22年前就建立了教會教育的基礎,創辦主日學教育,如今更發展出多元的教育事工;其大方向有「教育出版事工」、「師資培訓以培育信徒作屬靈的事奉」、「陪伴、分享與成全眾教會教育事工」與「『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連嫣嫣就前述大方向,指出了近年各項教育事工理念的重點,並且簡述如下。

教育出版事工方面,總會設立「基督教教育中心」,負責教材編寫、出版、師資培訓;設立「生命資源教育中心」,負責出版兒童級、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志工三階段培訓課程」以培育志工進入學校教學的能力;設立「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開展校園生命教育事工,與台灣各生命教育團體建立交流平台,以及成立志工團;此外,也出版「兒童生命品格營」中介活動教材,幫助教會連結校園宣教的教材。

師資培訓以培育信徒作屬靈的事奉方面,則是注重師資培育的需要,因為,基督教教育進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負責教導與栽培的人。連嫣嫣表示,教育者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會影響受教者,所以,教師的價值觀是一種「隱藏的課程」;因此她說:「主日學老師不是『騙囡仔』,而是教導者就是擔任重要的祭司職分,活出基督徒的本分,好見證耶穌基督有逆轉大能的恩典,是可以使生命改變的信仰,以真誠服事上主。」

至於,陪伴、分享與成全眾教會教育事工的方面,除了於2007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基督教教育博覽會」以外,迄今也經常帶領20至30人的媽媽讀書會、教材教案研習團體。對此,連嫣嫣表示,總會教育委員會的事工內涵,包括聖經神學基礎、教育理念基礎與社會科學理念基礎,藉此對基督教教育理念做出審視和澄清,更重要是肯定「人人皆祭司」的精神,教導信徒用負責任的行動,服事上主。

「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是總會教育委員會於2000年開始策劃,討論長老教會該如何投入生命教育事工,於是在2002年出版第一套兒童生命教材《發現生命之美》,後於2005年再出版《為生命加分》,並自2006年起,積極展開培育生命教育志工,至全國各中區會舉辦「生命教育研習會」與「三階段志工訓練」,成立志工團,然後跟進舉行多場次的志工座談會。

為此,連嫣嫣指出基督徒人口比例極低的台灣社會,長老教會該如何得著豐盛生命的世代?「生命教育事工正是上主給我們傳福音的機會,也就是宣教的契機,」她說,目前台灣有2661間國小,740間國中,而超過有1200間教會的長老教會,若每間教會把握機會,至少認領一個學校,投入生命教育教學,影響力不容小覷。而且,目前各個學校都歡迎教會進學校開設品格生命教育的課程,但問題是教會是否已經看見宣教的禾場?連嫣嫣提醒:「莊稼已經熟了,就是缺乏收割的工人!」

喜樂泉生命教育事工
落實校園事工 領學童提升品格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年長老教會生命教育事工進入第10年,總會總幹事張德謙呼籲:「台灣有3401所國中小學,希望1230間長老教會,每間至少認領1所學校做生命教育,基督信仰進入校園,分享豐盛的生命與喜樂。」長老教會設立「喜樂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盼望生命教育在各地落實。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探究生命意義與價值,從「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等4個向度探索、認識、尊重與珍惜生命價值,熱愛並肯定上帝賜給每個人獨特生命。

1997年發生清大研究生情殺命案、多起學生自殺事件引起全國關注,衛生署統計國內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自1997年起攀升,使長老教會開始思考推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幫助兒童和學生肯定生命價值。

長老教會教育委員會於2000年開始進行生命教育推動的訪查,並在2001年底成立小組,規劃生命教育相關事工,2002年出版兒童級生命教育教材,舉辦種子講師和志工培訓,鼓勵各教會投入生命教育事工。

2004年成立「生命教育資源中心」成為長老教會生命教育推動機構,從事教材出版,包含兒童、青少年、成人等各級師資培訓、志工組織、以及特別生命博覽會、高中基督徒教師與生命教育研習,繪本專車和工作坊等多項事工。

為了讓長老教會生命教育在學校和社區容易識別,與其他生命教育團體建立交流平台,2007年正式命名為「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並出版《喜樂泉》季刊,2008年展開「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推動各中區會、教會舉辦生命教育志工培訓,至今持續不斷,盡全力使長老教會的生命教育進入各地校園,去年甚至還有香港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特地來台參訪。

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幹事連嫣嫣說,校園宣教亟需拓展,目前全國有2661小學、740所國中,各校普遍歡迎教會進入學校帶領學童品格和生命教育,校園是重要的宣教場域,時機已經成熟,期待有更多教會參與生命教育。

《小羊月刊》
刊物影音配搭 啟親子學習興趣

【林宜瑩專題報導】您知道《小羊月刊》是台灣第一份兒童信仰刊物嗎?現任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在1992年擔任總會教育幹事時,為了把信仰帶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讓兒童能在主日學課堂之外,有另一份可以提供親子伴讀的信仰刊物,於是創辦了《小羊月刊》。至今,曾經歷2003年被時任教育幹事的邱瓊苑牧師,將該刊物轉型生命教育刊物,改名為《小牧童》,在2005年因訂戶數有限而停刊,但在2008年在現任教育幹事連嫣嫣牧師的努力下,又讓《小羊月刊》復活了!

《小羊月刊》是一份適合6至12歲閱讀的刊物,特別注重孩子人格及靈性發展,透過紙本刊物與影音聲光CD的配搭,讓孩子在與父母一起閱讀下,結合品格教育、台語訓練、信仰小故事、生命教育繪本與影片觀賞等,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間親密關係,也能從中讓孩子有啟發式的學習。

總會教育事工的同工們為了推廣《小羊月刊》,不但舉辦「愛在我家」親子生命教育校園巡迴列車活動,也定期捐贈《小羊月刊》給弱勢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更透過全國親子圖書創作比賽、校園專題講座、親子聖誕嘉年華會等,讓更多人能認識《小羊月刊》。

也許是因復刊至今僅有3年多的原因,《小羊月刊》實際訂戶不到1000戶,加上籌辦一份兒童信仰刊物,比成人的信仰讀物更加耗費時間、人力與財力。因此,《小羊月刊》需要教會眾牧長、主日學老師大力支持、引薦,也亟需主內兄姊踴躍訂閱《小羊月刊》,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這項榮神益人的事工。目前,《小羊月刊》為雙月刊,1年6期,費用為新台幣800元,相關資訊可洽詢02-23625282,分機216。

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
訓練牧長志工 盼人力資源連結

【林宜瑩專題報導】總會教育事工除了有兒童、青少年、成人生命教育教材、《小羊月刊》、繪本等出版品外,另外還有各式的訓練與座談會。包括針對生命教育志工的教育訓練、生命教育座談會;針對牧長的教育訓練則有「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

目前,總會教育事工委員會特別為教育事工成立「基督教教育中心」及「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

負責「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的喜樂泉主任許曉涵表示,為讓有心投入生命教育事工的教會牧長,能充分運用總會出版的生命教育教材,早在2002年便著手牧長生命教育訓練的培訓計畫。針對教會牧長舉辦的培訓營從2002年開辦迄今,9年來,已經有超過500位長老教會牧師傳道受訓。

一開始教育訓練採取4個月一次的課程,後來又改為3天2夜密集式的培訓,以便更多牧長能全程參與,現在則是固定在每年8月舉辦「生命教育種子講師培訓營」,讓牧長先成為種子教師,然後回到教會、社區再去培育生命教育的講師人才。

除了「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之外,該中心也針對生命教育培育志工,設有「喜樂泉生命教育志工團」;針對各中區會的主內兄姊,也提供三階段志工培訓課程、志工基礎暨特殊教育訓練,並依據內政部志工服務法,獲准授予培訓課程相關的證書及志工證。自2007年推廣三階段志工培訓課程至今,於全台各地辦過43場、共有1500人次完成該項訓練。

面對生命教育師資不足的瓶頸,許曉涵坦言,許多生命教育志工長期投入關懷國中小學晨光時間,由於晨光教學是撒種的工作,無法見到立即的效果,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做白工,越服事越沒動力,漸漸就感到非常疲累;因此,如何讓志工有重新恢復信心與更新的機會,則是總會教育事工想努力突破的方向。另外,在志工人力資源相互連結與運用上,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制度來運作,這也是未來期望能落實的目標。

《上帝的禮物》、《小彼得》教材
多元彈性教材 依教會需求安排

【陳怡萱專題報導】每年暑假各教會都會舉辦「夏季學校」、「暑期兒童營」,教育委員會為此推出聖經故事教材供各教會參考使用。2010、2011年主題為「上帝的禮物」,分2次介紹加拉太書中記載聖靈9果,最後還有總複習。

今年的夏季學校教材談「和平、恩慈、良善、喜樂」4種聖靈果實的面向,藉由4段聖經故事:和平亞伯拉罕、恩慈約瑟、良善小女僕、喜樂保羅,來教導這4項特質。教材內容除豐富的聖經故事外,還有「音樂種子」提供多首主題詩歌、課程詩歌、破冰詩歌,讓孩子能盡情歡唱。另有「戲劇種子」將4個聖經故事以戲劇呈現,由晨星劇團專業演員演出,拍成DVD影片讓大家一飽眼福!為方便教會同工真人演出使用,還附有戲劇對話錄製成的CD。

在分班學習上,有「手工種子」,讓學生享受一邊複習故事一邊雙手併用做勞作。最後「生活種子」與「好話種子」配合小羊叢書美麗生命系列,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來學習養成聖靈果子的特性。

另外,為幫助主日學老師充實教學內容、備課事半功倍,教會公報社與台北東門教會合作出版《小彼得》兒童短期聖經教材,不僅免費索取,更方便依教會需求、孩童學習情況彈性運用。

《小彼得》教材包含「教學資源手冊」與「教學多媒體光碟」,光碟裡的「合班資源」有詩歌、故事及金句的電腦投影片,也有詩歌及故事的MP3;「分班資源」有破冰活動、學習單及美勞課程;「輔助資源」有招生海報、點名簿、出席表、學生資料、結業證書、故事動畫、詩歌伴唱。

「材料對了,教學就成功一半。」公報社經理蕭旭青表示,通常主日學老師必須收集、準備多元材料,而《小彼得》具備有最容易收藏的特色,把光碟內容備份在教會電腦內,無論是夏季學校、冬令營或各種短期營會,均可把《小彼得》教材不斷地重複使用,有助節省教會經費、老師備課容易,更能帶給教會小朋友最棒的學習效果。

少子讓教育更重要 親子應同成長
過度保護使孩子無法面對困境 &nbsp嘗試犯錯可從中學習思考判斷

【陳怡萱專題報導】生育率降低,使得家庭中只有1個孩子的情況變多,教養「獨生子」或「獨生女」變成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台南市民政局長,台南中會南門教會會友陳宗彥認為,近年人口結構改變,老年增加、新生兒減少,失衡的結構連帶影響產業、教育政策甚大,政府卻一直未能有長遠的眼光、明確的政策來因應,令人擔憂。

陳宗彥表示,為了鼓勵年輕夫婦生育,台南市編列補助,第一胎6000元,之後每個1萬2000元。教育方面,目前台南市政府致力建構0~6歲幼童都能得到補助,預計在下個學期發放2~5歲教育補助金每人每學期5000元、即每學年1萬元。另外,也針對偏遠小學供應免費午餐,希望小朋友可以留在地方就學,不要小小年紀就離鄉背井。

陳宗彥指出,「養育1個小孩」跟「養育2或3個小孩」的方式大不相同,在過度保護、過度給予的情況下,導致孩子逐漸失去處理問題、面對困境的能力,進入幼稚園、小學等「小型社會」後,亦不懂得與他人相處,造成許多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在嬰兒潮後出生,成長過程受到良好的照顧、生活較無匱乏,自身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面對孩子成長遇到的種種問題常不知如何是好。陳宗彥說,父母溺愛子女加上父母本身不擅長處理複雜問題,長期下來導致學校與家長間關係緊張。

「保護網越完善,孩子越不懂得處理困難。」陳宗彥建議,要讓孩子多有機會「嘗試」,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不要強迫他們照著父母的想法、社會既有的軌道;例如小朋友之間互動有自己的相處模式,父母無須過度介入,不要看到孩子一時吃虧就緊張兮兮,應該讓他們從嘗試與犯錯中間學習思考與判斷而得到成長。

陳宗彥育有1男2女,他舉例表示兒子班上有位同學因家庭問題導致行為偏差,會偷東西、欺負其他小朋友,換座位時大家都不想跟他坐。有次這位問題學生被安排與兒子坐在一起,陳宗彥得知後沒有像其他家長去要求老師換人,反而跟兒子說:「你不要排斥他,如果他有做不對的事情,要跟他說。」陳宗彥認為,擔心小孩受到不良影響是正常的,但若只是用換座位這類方法來逃避,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父母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學習面對問題,讓親子雙方都能得到成長。

陳宗彥提醒,有的父母工作忙碌,懶得花時間與小孩溝通,只是一味阻止他們接觸看似有害的人事物,但「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社會」,父母應多陪伴並給予空間,讓孩子適性發展、快樂成長。

不欠博士缺專家

【特稿╱方嵐亭】亞都麗緻集團董事長嚴長壽日前出書指出,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導致學生沒自信、讀書不快樂;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更使得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在這當中,家長迷信補習,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嚴長壽提醒讀者,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職校升格專科、專科變學院、又成科大。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找不到未來。

其實上述現象並非最近才有,只是當少子化效應,到了如今玩芭比娃娃的世代即將扛起職場使命,「虛榮」讓台灣社會面臨不欠博士缺專家的窘境,讓腳踏實地的職場達人嚴長壽無法忍受。

不可否認的,教會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常常在效法這世界,包括了宗教教育、神學教育,停下來檢視一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主義是否壓倒了「在小事盡忠」的實踐精神。神學院的基礎與普遍訓練,是要培育神國禾場的「技職生」,而不是「宅博士」。

教育是耳濡目染、是經年月累、是滴水穿石的百年大計,有人打趣他到了40歲信主,端靠當年父親將臍帶埋在出生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後院。宗教教育的落實與及早,不必計較是否收割,可確信的是它會為社會帶來熱情洋溢的專家文化。&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