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僵固校園文化 發展多元可能性

反省今日學校教育 &nbsp拒絕教條、形式與功利主義滲入 &nbsp培養具獨立思考與行動力的下一代

別讓制式教育壞了下一代的行動力

&nbsp

今年教師節前夕,國民黨應景的推出競選廣告「讀經篇」,以孔廟讀經班為主題,藉此表達台灣發揚中華文化,並在片尾抨擊民進黨不知道台灣這項優勢;此片一出,立刻引來社會各界嘩然。前台大歷史系教授李永熾表示,道德不應凌駕政治制度之上,政府不應用國家力量要求人民讀四書五經;綜觀政、學、教育界共同指出,若執政者想效法中國以「君臣之道」、「大一統」思想控制人民,恐與民主、自由、人權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當馬英九總統出席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結果被鋼琴家周芳如嗆聲,說學校不該只讀四書五經,應該改上藝文課。選舉一時、教育一世,令人擔憂的是,選舉結果絕對影響我們下一代所接受的教育思潮。

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作家之一、也是教育改革家的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裡的教育,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製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與抄襲。用這句話檢視今日的台灣教育,教條、形式,以及功利主義的現況,呼之欲出。

現在的小學生常會被要求做一些「很有意義」的活動,回收廢電池是一例,原本是可以教導學生從生活當中做環保,了解廢電池內含有對環境有害的重金屬常為人忽略。然而環視活動過程與結果,不外乎家長被動員收集、學生更長時間接觸這些有毒的重金屬,全體師生滿足於競賽和獎勵,卻終究沒有學會如何回收與處理。環保變成教條與口號、動員與比賽成了形式,獎金與獎狀肯定了功利的價值。這當中,我們更發現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家長為了滿足虛名,也成了結構共犯。

談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本報不敢誇言翹楚,但也忠實地與讀者互勉「僕人教育」的實踐,學習耶穌基督重視人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本期專題將提供數個面向讓大家一同思考,家長如何不干預學校教育的主題性,也能遏止扭曲人格事件的發生;了解國小校長堅持拒絕靜思語進入校園的理由;老師帶小朋友穿丁字褲搭捷運的認同教育;也是教育單位的教會帶青年人去當志工的服務教育;並請大學畢業生現身說法勞動教育的感想。總之,希望別讓制式教育壞了腦,別因這代的教育,培育出下一代的行動侏儒。

家長硬起來

擁有正確價值 勝於學業成績

&nbsp

【林宜瑩專題報導】當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該非常重視,可是到底孩子的學業成績重要,還是為人處世的價值觀更重要呢?最近,松山教會的詹啟聖、劉立薰這對夫婦,便遇到上帝給他們在教育子女上的一個課題:孩子讀書的班級上,有些熱心父母想要募集「愛心基金」,其目的是:三節送禮物給老師、發獎金給考得好的學生等等,讓身為家長的他們感到不悅,在回覆單上拒絕繳交,並於個人網誌上為文抒發,沒想到卻引起網友大肆轉貼,並引來媒體的注意、報導。

整個風波,起因於詹啟聖與劉立薰就讀高中的小女兒班上,有幾位熱心家長想要募集「愛心基金」,欲頒發獎金鼓勵成績進步的同學外,也想在逢年過節時買些蛋糕、禮物慰勞各科老師。只是,詹啟聖、劉立薰認為,身為家長一定要支持、尊敬老師,但並不贊同用多數決,要求所有家長集資送禮,「集資送禮物就是不妥!」若有心真要感謝老師的,可以私下表達心意,可是他們並不贊成要用全班集資、幾近強迫方式來餽贈。

在詹啟聖回覆「愛心基金」問卷調查時,勾選了「不同意」,理由則是:教導是老師的工作,不需要額外送禮;不同意學生成績進步獎勵,段考之類的成績只是學習的一部分,成績好也沒啥大不了的,參加各項比賽也不需額外的獎勵,因為很多比賽已經有獎品,而且榮譽本身就是最大獎勵。在問卷後方並寫上:「本人恕不參加,此收款不應運用少數服從多數,詹啟聖。」

劉立薰認為,送禮給老師不必然是為人處事被扭曲的價值觀,就像弟兄姊妹疼愛牧師,會送禮物給牧師是一樣的,但問題在於,送禮者的起心動念為何?是出於感激、關懷,還是期望牧師能多關照自己的家?或者是希望牧師以後會聽我的話?

她以這次孩子班上募集愛心資金的情況來比喻,要是過年逢節送禮給牧師,真的需要全教會集資並定額送禮嗎?可否真的不管所有會友家庭經濟能力如何,硬性規定每戶定額捐獻呢?要真是有這樣的情況,劉立薰質疑,難道教會會友在外參加比賽、短宣歸來,或者為鼓勵會友禮拜出席率、投入事奉的時數,是不是針對各項的前3名,都需要會友集資奉獻來獎勵他們?

劉立薰說,要是會友做禮拜、參與事奉,起心動念是出於愛上帝而歡喜投入,是否就算沒有會友集資獎勵,大家也一定會樂意付出?若有會友因深受感動而私下贈禮鼓勵,應該也是贈禮者個人的感動。她認為,若由小會長老發函叫所有會友要定額樂捐,此舉必然荒謬。

專家的意見

重視親師溝通 將問題具體化

&nbsp

【陳韋鑑專題報導】討論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家長無可避免會遇到「親師關係」,甚或是在班級中與其他家長的互動,這些都是教育問題的一部分。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南部聯合辦公室教育活動組長邱照惠小姐,在人本基金會工作已經有12年的經驗,從各種營會活動到諮商都具有相當的經驗,會尋找人本基金會協助的不只是家長,也有許多老師,而諮商的內容包括與家長的相處問題,甚至是校方違法能力分班等等。

一談到親師問題,邱照惠表示並不是很認同「怪獸家長」這個名詞,「這是一個標籤化,」她認為,一般的老師與家長在溝通的過程中,由於自我保護的心態,會先將對方標籤化,會將對方簡化為「老師」及「家長」這兩種身分,「但是我們都還是個人阿,應該還是要回到將對方視為一個人。」

邱照惠承認,「好的親師溝通目前來看,的確是有難度,」她舉例,有家長接到老師的通知,認為孩子的學習興致低落,「家長就開始擔心老師是不是把自己的孩子標籤化了?」但是學習興致低落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狀態,大人開會都會走神了,何況是孩子;對此,邱照惠的建議是要將問題具體化,「孩子的學習興致低落是哪一科低落?」具體的找出問題,對雙方來說才能導向有效的溝通。

「的確目前有些老師對基本的教育法令還不熟悉,」邱照惠以成績單為例,目前國中小的法令規定,每個人的成績都是個人隱私,因此不可以如同過去發出一張成績單,將全班的各科成績都詳列於上,「但還是會有家長向老師施壓,希望拿到全班的成績單,」邱照惠認為,老師在面對這件事時,其實可以去思考的是,家長心中是否有所恐懼,家長的真實需要是什麼?而不是套一個標籤「恐龍家長」,然後開始敵視對方。

提到「送禮」這件事,邱照惠也分享,這其實對某些老師來說也是一種困擾,「這個問題是需要每個人都『長大』來面對的,」但是她也強調,「台灣的環境有在改變,是越變越好的,」以網路上交班費送師長禮物等例子,她認為,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在家長會中擋下來,但這畢竟是理想狀態,她建議家長,「要積極正向的、就事論事的來溝通,而且溝通是需要持續不斷的,」「許多事情我們不能期待一次就有效,那就變成是施壓了。」

校長也說讚

活化生命教育 教會好見證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前屏東縣餉潭國小校長陳德興曾抵擋慈濟靜思語進入校園,他不是基督徒,卻非常欣賞教會從信仰出發、對社區的真誠關懷,「教會很重視品格教育,孩子的改變看得到。」陳德興今年8月調職到來義鄉南和國小,這是間位於排灣族部落的學校;他說,一般人以為原住民愛酗酒,事實上這裡的情況反而比之前的社區好,「原住民有很多基督徒,教會的力量很大,給他們信心,幫助建立良好家庭關係,自然就少喝酒、少賭博!」

陳德興之前是屏東縣新埤鄉餉潭國小校長,當時附近新埤教會與台北建成教會進入學校做生命教育,得到他極大肯定。同時也有很多慈濟志工想要進入學校,但陳德興非常反對,更阻止小朋友背誦靜思語。他反對的理由是:1.早已解嚴的台灣,校園不需要靜思語;2.由階級制度深重的組織教導小朋友生命教育,違背生命教育常理;3.志工組織採會員會費制,違背志工的基礎;4.只顧傳教,有違生命教育宏觀。

調職到南和國小,陳德興笑說:「這是有點刻意的,」因為南和國小是原住民的學校,原住民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教會進到學校來理所當然。陳德興驚訝發覺,教會在這裡發揮的力量更大,小朋友學業程度更好、字也寫得很漂亮,因為他們下課後到南和教會上課輔班,教會的志工指導他們寫作業,同時帶入品格教育,「有教會介入非常好!」陳德興反覆說

在南和國小裡有個「愛心菜園」,由一位退休的黃教授當志工教導學生種菜。「黃教授也是基督徒,我相信如果不是基督教犧牲奉獻的精神,她不會義務在這裡幫忙近2年。」陳德興說,這個菜園除了黃教授,還有台北行道會的志工一起幫忙,帶小朋友親自翻土、澆水,等到菜長大後就拿去賣給社區或用在校內營養午餐,賺取的所得全歸付出勞力的師生。「有學生沒錢去畢業旅行,他就多利用空檔到菜園拔草,」陳德興說,這就是教小朋友不要只是張開雙手等補助,而是要自立更生,從中得到自信和尊嚴。

「品格要從小建立起來,社區的素質就會改變。」陳德興認為基督教講求公平、正義,關懷弱勢、不求回報,敬拜的方法也較科學、不迷信,對孩童有較正向的影響力,「教導小朋友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加上宗教的正面引導,他們的整體表現會更好!」

老師伴成長

培養學生品格 埋文化種子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今年7月,來自蘭嶼4所國小33名達悟族學童,穿丁字褲搭台北捷運而登上媒體,帶領學生的是椰油國小老師顏子矞,暑假配合拼板舟「Si Mangavang」(拜訪號)橫渡黑潮尋訪台灣活動,表演《大船》歌舞劇,顏子矞陪伴學生成長,引導他們認同族群,肯定自己,他覺得「最要緊的是培養學生品格和態度。」

高雄出身的長老教會青年顏子矞,大學時參與輔大長青團契,每年寒暑假都到南投豐丘等部落,與原住民小朋友一起生活,輔導課業;喜愛陪伴小朋友的他,對原住民有濃厚的感情,決定當小學老師,到原住民部落教書。

10年來,從花蓮到蘭嶼,在太魯閣、布農、阿美、達悟等族群部落服務,顏子矞感到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看到很多不健全的家庭,過去以為是電影情節才能見到,竟然發生在學生身上。」顏子矞說,父母到外地工作,部落隔代教養普遍,有些學童是單親,需要有人陪,放學後他陪學生做功課,讓學生到自己的家,培養學生自信並不是太難的問題,卻缺少陪伴,他說:「我最大的武器就是有時間陪伴學生,看到孩子成長,這是教育工作最大的成就。」

相較於都市,部落學校資源較少,顏子矞不希望「因偏遠而降低要求」,鼓勵學生發揮潛能,盡全力教學,同時認為「小學最重要的不單是知識,而是人格養成,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小學他能照顧陪伴,相信趁著童年埋下的種子,也許學生長大後就會發芽茁壯。

有美術、音樂才華的顏子矞,結合在地文化編排舞蹈,希望學生認識、傳承族群,5年前到蘭嶼,發現當地學童接受傳統舞蹈的機會不多,只有祭典時有老人跳舞,他邀請部落長老教學,特別是「蘭嶼小孩很少機會去台灣,所以去台灣的感覺跟出國一樣!」,有「出國」誘因,學生格外賣力,表現備受肯定。

過去顏子矞在花蓮靜浦國小,曾用阿美族反抗清朝遭到屠殺的「靜浦事件」編舞;最近用蘭嶼反核廢為主題,小朋友練舞時了解核廢料對家園的傷害,常常激動落淚。過程中,學生不只認識文化,實現「出國」夢想,同時學習團隊合作,這就是具體的生命教育。

回想當年部落課輔確定一生志業,顏子矞說:「信仰帶我找到人生方向,讓我常反省,我沒有什麼人生規劃,只有祈禱求上帝帶領,祂就開路,我也時常為學生禱告,相信上帝會看顧,帶領學生走當走的路。」

教會勤服事

尋找燃燒祭壇 作他人祝福&nbsp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台南中會富強教會青少年,從去年暑假開始到喜樂保育院,與重度與多重障礙的孩子一起生活,參與餵食服務,今年七星中會義光教會青少年加入,他們從體驗學習中得到改變。

「教會培育年輕人,除了虔誠敬拜,還要讓青少年與受苦的人在一起,體會弱勢朋友的生活,這是重要的信仰功課。」富強教會牧師蔡政道說,青少年到喜樂保育院,白天參與院內工作,為院生餵食服務,晚間信仰分享,體會身心障礙者的辛苦。

蔡政道觀察,台灣一般的教育中,通常要學生認真讀書,考上好學校,然後有好工作、賺大錢,教育和讀書似乎只為了功成名就,卻沒有讓學生思考生命價值,面對這樣的現象,教會必須要思考「究竟要將年輕人帶到哪裡?」教會必須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和偏差。

他說,教會若只為了人數增長,用年輕人喜歡的聚會型態或敬拜方式,吸引青年到教會,沒有讓青年體認貼近人民苦難的信仰意義,那就非常可惜,透過喜樂保育院的生活體驗,使青少年有更深刻的信仰反省。

大學時期的服務體驗,改變了蔡政道一生,因父親很早過世,家中生活辛苦,從小立志長大要「住豪宅,開大車,娶漂亮老婆」,努力考上國立大學,希望畢業後能賺大錢;某年暑假,朋友邀他到安平天主教德蘭修女會參加活動,到了才知道是幫忙打掃,他洗了全部的窗子,忙了一下午卻沒有飯吃,只好回家。

看見從外國來到台灣的修女,生活與服事辛苦,蔡政道感受強烈衝擊:「同樣是年輕人,為何她們願意放棄夢想,過著簡樸生活,服事最卑微的人?到底是什麼力量影響她們?」從成大SCM團契生活與反省思考中,價值觀逐漸改變,明白「一個人生命意義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給予」,大學畢業後在台南大專中心服務5年,然後進入南神,成為牧者事奉上帝。

由於學生時代的經驗,蔡政道期待教會青少年也能「祈禱上帝帶領,年輕時找到一個燃燒生命的祭壇!」他擔任傳道師URM訓練講師,鼓勵年輕傳道師「使自己的生命成為他人的祝福」,而教會的教育與人才培育不是為了壯大自己,而是跟隨耶穌,服事人群。

彎腰掃地學服務

&nbsp

【特稿╱林家鴻】還記得當初進入長榮大學時,學校最令人無法接受的就是,天啊,我們大一要像國高中一樣每天早起,掃一整學年的地。是不是學校沒錢請清潔工所以這樣安排?我們很納悶。掃地是服務學習課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到學校媒合的其他單位進行服務,例如附近國中小、社區服務中心、安養院、廟宇等,同學可分組或自行選擇服務單位,透過校方和對方簽約,用自己擅長的職能提出服務計畫,達一定時數即完成課程。

一開始掃地都還蠻順利的,但後來逐漸養成熬夜習慣,就變得每況愈下。大一規定住宿,室友當然可以互相提醒、叫床,但作息不正常的我往往醒了又回去睡回籠覺,缺席次數愈來愈多。一再挫敗後,我放棄了起床的意志,連下學期也是,於是走上重修之路。在校外服務上,雖和同學完成定期清掃社區環境的計畫,但因課程是和掃地一起的,所以我得通通重來。

我直等到大四才重修,因中間2年課程相當密集,忙得吃不消。我對大一的不智感到後悔。大四回過頭來掃地,身旁夥伴已都是陌生的學弟妹,感覺非常丟臉,但為了畢業還是得乖乖掃。畢業後在軍中服役的日子,我對服務學習課程依舊印象深刻,曾問過自己:這課程真像我起初認為的那麼沒意義嗎?

其實。校方安排服務課程是有其用意的,透過掃地培養我們校訓中勤奮和服務的精神,訓練一種不求報酬,只求環境或他人好就心滿意足的奉獻。我想這是身為基督徒的我需要的;在校外服務中,個人也可獲得機會見見不同世面,累積實務經驗,被服務者也同得幫助。我猶記得,第2次到國小服務,協助老師帶可愛兒童的日子,不僅豐富了大四生活,也留下美好的回憶。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