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住長青學舍 豐富大學生活

&nbsp大學外宿陷阱多 &nbsp團契學舍穩定學子信仰生活 &nbsp陪伴青年面對學業挑戰

▲校外住宿危機重重,長老教會各地大專學生中心提供學舍,讓大專生的校外住宿不僅安全,更能持守信仰。(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大學生的學費年年高漲,造成許多大學生還沒畢業就揹了一大筆學貸的債,甚至在大學求學期間,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半工半讀外,在住宿上也挑學校附近最便宜的違章建築來承租,卻使自己身陷在隨時可能發生火災無路逃生、熱水器裝在室內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險境中。

今年3月,花蓮東華大學校外違章學生宿舍便曾發生大火,造成1死12傷的慘劇,震驚台灣社會。為此,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崔媽媽基金會一同於9月下旬,舉辦「33萬青春寄居蟹校外住危樓」記者會,揭露目前台灣目前134萬大學生,其中有67萬人在外住宿,且外宿學生中有超過一半、至少超過33萬人,因校方提供的宿舍數不足,被迫住在校外如同「危樓」的校外違章學生宿舍裡。

台少盟秘書長、和平島教會執事葉大華指出,雖然教育部因東華校外宿舍大火,有推動住宿安全認證,並在教育部網頁上設置「賃居訪視公佈網站」,但很多租屋資訊並不完整,甚至有已經某校完成評核,但住屋安全認證級數卻無勾選的情況;崔媽媽發言人呂秉怡更指出,有些租屋案例已獲校方推薦為「審核通過」「完成評鑑」,但在網頁照片中,卻出現熱水器安裝在用鐵皮加蓋、密封的後陽台內,這等同是在室內,甚至還有中部某大學附近,有一棟外觀全以鐵皮覆蓋的6層樓公寓出租給學生,萬一發生大火,其後果令人難以想像!

在大學時期,曾經於輔大長青團契學舍中住宿的葉大華提出,政府應在《社會住宅法》中擬定學生出租相關政策,針對弱勢學生進行租金補貼,教育部也應該落實住宿安全認證制度,並成立「租屋糾紛處理中心」,解決學生校外租賃房屋產生的糾紛,以確保學生相關的權益。

花蓮東華大學為了解決學生校外住宿問題,立即在校內新建學生宿舍因應,但因工程延宕導致開學日延後,也惹來學生、家長的不滿;沒想到無獨有偶,10月12日國立政治大學因整修舊女生宿舍,原本想把761名學生安置在新完工的自強第10宿舍,但一學期住宿費從原本6600元漲至2萬3000元,在引發爭議後,政大校方回應表示,並非強迫學生搬遷,也不會調降新宿舍費用,若有學生不住,也會安排至其他較便宜的宿舍。

一般大學校內宿舍不足、校外住宿出現種種問題,反觀教會內其實也有許多大專關懷事工,在長老教會體制內,甚至為了大學生的福音關懷,在各地設置了大專中心,為讓更多大學生能接觸到基督信仰,部分地區設長青學舍提供學生住宿。

最近落成的高雄宣教大樓上,更有90間嶄新的學生宿舍,已住有70位女學生、20位男同學,且幾乎都不是基督徒,未來,總會會結合壽山中會與高雄大專中心,讓這些大學生獲得關懷協助與輔導牧養。

因此,除了關懷大學生校內、校外住宿問題外,本報也特別規劃此專題,除介紹目前各地長青學舍的概況,包括各大專中心的牧師們,如何在生活、信仰與學業中幫助這些住宿生,並讓學舍輔導們談談當中的酸甜苦辣,也期望透過此一專題的呈現,讓大家知道各地大專事工的迫切需要,能一起來關心大學生的福音事工。

&nbsp

回顧過往看今日

學舍培養深厚友情 促進團契發展

&nbsp【李信仁專題報導】北、中、南等地長老教會大專學生中心與長青團契有設學舍,「租金便宜」是現在學生住宿長青學舍的主因;不過,學舍的管理與信仰輔導是大專宣教事工的一大挑戰,回顧長青學舍的過去和現在,也能看出長青團契、校園風氣和學生性格的變遷。

台北大專中心所屬的淡江、文化長青學舍發展多年,師大附近也有「雲和學舍」提供部分台師長青的契友住宿,台北大專中心牧師陳佩儀說,近年來大學錄取率增高,除非錄取特殊校系,許多學生寧願選擇離家較近的大學就讀,到外地就學的學生減少,因此學舍住宿需求降低。淡江、文化離市中心較遠,學舍住宿比率高,長青學舍的租金較為便宜,是吸引學生的主因。

現今大學生網路化、個人化生活型態也反應在長青學舍中,陳佩儀表示,早期學舍成立目的之一是提供契友聚會、討論事工,但現在則是關在房間上網講事情,以前要約時間見面,現在用網路視訊,許多學生回到學舍總是進自己房間用網路處理所有事情,造成學舍交誼、聚會與團體生活的功能不再。

學舍管理更是挑戰,陳佩儀直言「學生住宿男女界線與分際,最難處理。」長青學舍禁止男女同宿,但難免仍然有人違規,「好說歹說,還是難以制止,」有學生甚至覺得「干涉私人生活領域」。

大學生打工支付房租十分普遍,學生遇到租屋住宿等問題,各大專中心提供協助,透過長青學舍或向附近教會打聽合適租屋處。

有不少長青團契的發展與學舍息息相關,例如8月底至9月,淡江長青團契巡迴7間教會和竹圍馬偕醫院,舉行詩歌見證會,為聚會場地「淡水宣教中心」的整修經費募款,淡江長青契友人數超過40位,團契穩定發展和學舍有關;淡江學舍各樓層就是一個家庭,有定期舍員大會、聯合家會與出遊,1996年擔任淡江長青會長,旅居美國密西根的王明德回憶:「學舍裡契友互相照顧,時常分享食物和聊天,建立深厚的情誼。」

陽明山的文化長青,1977年承租文大公寓2層,作為宿舍和聚會場地,每晚有禱告會,後來在陳美蕙牧師等努力下,七星中會財團法人購買學舍,成為永久的聚會場所,畢契與在校生組成理事會管理,曾經成立全台唯一的學生教會「山仔后(華岡)長老教會」。

2010年11月22日,文化長青舉行學舍整建完工感恩禮拜,超過20年的學舍在整建後有嶄新風貌。文化長青畢契,已有30多人成為牧師或牧師娘,更有多人擔任教會長執,學舍生活成為共同的記憶。

另外,1980年台中大專學生中心為中國醫藥學院(現為中國醫學大學)的學生宣教,購置中國長青學舍,成立長青團契;1972年,台南大專中心在成功大學附近落成,設有宿舍和禮拜堂,有不少青年在宿舍生活中,獲得信仰生命的成長。

&nbsp

中區學舍多種型態助學子
自訂公約互助互愛成家人

【林家鴻專題報導】有鑑於因就讀大學而離鄉背井的青年人,在維持正常信仰生活的重要性,長老教會在全台設有長青學舍供教會子弟租住。中部地區的長青學舍目前有東海、朝陽、靜宜、中國醫等數家學舍,位置多鄰近學校,住宿青年在生活上強調學生自治,互相照顧;信仰上有豐富的聚會和服事生活,遇到難題也有定期關懷的大專工作者可以協助。負責輔導中國和靜宜學舍的潘忠杰牧師表示,學生生活上遇到問題時都會找他,他便會引導大家,給予建議。

中國醫學舍是租用民間公寓來使用,8房2廳,有廚房、冰箱、大廳、鋼琴及大專中心提供的擺滿信仰書籍的書櫃等等,生活相當舒適便利;雖然老舊了些,但學生還是住得很開心,紛紛搶住。潘忠杰牧師說:「原本有收回當辦公室的打算,但怕學生跳腳;現在那裡最大的吸引力是房租便宜。」住宿的高同學表示,他們無專職舍監,由資深學長帶領大家訂生活公約,彼此協調、自治。他說,這裡的好處是生活自由,且在信仰上有人督促,「可避免因自己懶惰而停止聚會。」他們每週到學校參加團契,在學舍也有固定早晚禱,大家齊聚彼此關心和代禱,母親對此很放心。

台中還有個較特別的學舍,即2008年設立於台中宣教大樓裡、隸屬長老教會美南差會的「大專基督門徒學舍」,房間眾多、設備新穎。擔任輔導的台中原住民大專工作者卡照.撒都牧師表示,學舍專供基督徒子弟進住,以原住民為優先。

他說,這裡的特色為家族式管裡,把信仰帶入生活,讓大家像一家人一樣,成為生活和信仰共同體,「我們感情融洽、互相關愛,有人生病時會一同探訪,」為表示對每位學生的重視,也固定舉辦慶生會。大樓管理主任陳鵬文表示,住宿生年年增加,今年男女16間房32人已通通額滿,未來若有需要,有擴增房間和申請專職舍監的可能。&nbsp

&nbsp

梅竹寒暑獻唱籌經費
歷時17年今終蒙成就

▲梅竹長青利用寒暑假獻詩募款,同心起造學舍。(相片提供/梅竹長青)

【陳怡萱專題報導】「這學期要去哪獻唱呢?」對梅竹團契契友來說,這句話再熟悉不過;每年寒暑假,梅竹團契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到各教會去獻唱,除了近距離與契友母會或地方教會聯絡情感,還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籌建學舍經費。

「約從1994年開始,大家非常希望有固定的地方聚會。」梅竹團契資深畢契、現任輔導李曜旭回想,由於當年梅竹沒有固定聚會地點,每次搬家都費時傷神。但是,要擁有一棟房子談何容易?李曜旭說,當時也想過先借到錢、趕快有個地方再說,後來才決定以巡迴各教會獻唱的方式來募款。1994年,梅竹團契第1間獻唱的教會是台中中會南投教會,接下來每年以平均2間教會的速度,即是寒、暑假各1次,輪流到契友的母會去獻唱、請安報告。

17年過去,梅竹團契努力存下300多萬元,透過新竹大專中心協助,終於在今年擁有位在新竹市寶山路,由2棟3層樓透天連結的學舍;地下1樓用於梅竹長青聚會,1~3樓則提供學生住宿。「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李曜旭表示,後來的學生可能不清楚當年學長姊多著急想擁有固定聚會的地方,「過去因聚會地點常變動,導致流失部分契友,現在有這間學舍,無論是聚會、辦活動,都方便多了,而團契也鼓勵同工住進學舍,能就近關心契友的信仰生活。」

曾參與多場獻唱募款的梅竹畢契曾偉宗表示,藉由獻唱拜訪契友的母會,「在那裡看到團契認識的朋友,原來是在這樣子的教會受栽培,好像參與契友的過去。」曾偉宗說,教會的牧師或契友的家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即使到外地求學也不離棄信仰,而且還參與在服事中,「應該也會得到感動吧!」

梅竹學舍自今年5月正式招租,一位新竹大專中心的同工呂沅修住在當中並擔任舍監,每週二帶領住在學舍的學生聚會,由學生輪流主理,安排輕鬆活潑的方式來認識信仰,其中也有未信的學生參與。

&nbsp

文化造就信仰與生活
服事訓練成一生幫助

▲學舍團體生活能夠提供在外青年穩定的信仰與服事。(相片提供/文化長青)

【林家鴻專題報導】「年輕人高中升大學後就變得很自由,一進入花花世界,信仰較不容易持守,但長青學舍卻可進行把關,讓年輕人離開家鄉,不離開信仰。」路上教會傳道陳澤胤回想起自己就讀文化大學時的學舍生活,依舊是津津樂道。對他來說,學舍生活不僅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驗,也是個人在信仰和服事上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關鍵。

10年前的學舍生活是怎麼樣?現為路上教會傳道的文化長青畢契陳澤胤描述,當時住在學校附近1棟1層樓的房子,共有9人一同生活,室友們彼此感情融洽,每週都在客廳固定聚會,平日也一同讀經禱告,假日時會相約到教會做禮拜和出遊,也曾到雙連教會或神學院聽神學講座。「那時我們強調學生自治,」曾任團契會長的他,不僅得料理學校團契,帶同工開會籌備大小聚會、營會,又因為自己是住宿生,回到學舍,還得學著照顧大家,像個小輔導一樣,讓他在服事上獲得很大的訓練。

新生入學時,最令陳澤胤印象深刻。「文化大學的宿舍一直都很難抽,抽中機率很小,外面房子也不好找。」為了讓更多新進的基督徒或慕道友有機會住在學舍附近,穩定參加聚會、接觸福音,他和契友在開學前幾個月就到附近預租一些房間,「我們背負將近20萬的債務。」租金由團契或個人承擔,相當冒險。但感謝上帝,後來房間終於全數租滿。文化長青每年寒假的「南巡詩歌見證分享」也讓他印象深刻,他帶契友籌劃、執行由北到南為期1週的活動,過程非常熱血,也很辛苦,他永遠記得「那時我們在陽明山上,冷得要死,講話會冒煙那種,我們練歌練了3、4天。」但彼此的感情卻也因此更加緊密。

陳澤胤猶記得後來唸成大研究所時,有一天突然有牧師聯絡他,問他可否幫忙服事?「因為聽說我很會帶團契。」大學時在學舍和團契生活所受的訓練一直讓他很受用,對後來在教會的牧養上也有極大幫助。

&nbsp

士林機動同住雖短暫
回憶深印心版不遺忘

▲不同時期的學舍雖然地點不同,但凝聚契友的功能卻沒有改變。(相片提供/士林長青)

【黃以勒專題報導】在台灣大專院校密度最高的台北,許多中小型大學相互取代性高,並在少子化的影響下,逐漸成為吸納在地學子就讀的學校。台北大專中心楊博文牧師說:「銘傳、東吳等學生人數原本較少的學校,外地生的比例愈來愈低。」這意味著在這些學校中的學舍需求不穩定,也許有些年住宿的需求不少,但也可能發生供過於求的狀況。

涵蓋東吳、銘傳、大同3所中小型大學學生一起聚會的士林長青,便面臨外地就學學生人數不穩定的問題。畢契溫郁盈回憶:「士林長青由於聚會地點固定在士林教會,學舍反而變成一種機動性的團契中心。學長姊在學時一群人一起住,將該住宿地點作為學舍;等到我們成為團契主力,我們這群學弟妹另外找個地方一起住,那裡就成了我們的學舍,我們在其中也有晚禱、查經,並時常利用學舍空間與其他不住在當中的契友一起交誼。」

這種形態可說是留住了學舍作為互相砥礪成長、維持團體信仰生活的優點;不過溫郁盈也坦言,這樣的學舍雖然方便,也能因應各屆外地生數量差距大的問題,但是長期而言,不僅學弟妹需要另外找房子,對於「學舍空間」的維護與共同記憶的塑造也就不如其他固定地點的學舍,這是比較令人遺憾的部分。

「即便如此,學舍的生活仍然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值得懷念的部分之一,將成為我一輩子的回憶!」溫郁盈毫不猶豫的說。就如同許多住在各地長青學舍的學生,溫郁盈畢業近10年,當年同住學舍的契友,迄今仍是生命中的好夥伴,就連結婚的對象,也是當年一起住在學舍的學長。

楊博文認為:「面對各個學校處境的差異,士林長青採取了不同的作法,雖然無法成立固定的學舍,但也試圖營造一個共同生活、分享信仰的團體。讓這些學校的學生也能一嚐學舍生活的美好,同時能訓練學生參與組織同住契友,一同設立學舍的難得經驗。」

&nbsp

那一年,我在EPEA的Christmas

【特稿╱鄭君平】EPEA(Electric Physical English Aerospace),它本來的名字是淡江長青7-4學舍,但曾幾何時,它有了個新名字──EPEA。然後從那天開始,它不再是宅男們的7號4樓,搖身一變,成了充滿家的溫暖的EPEA小家。

是某一年的聖誕。外頭氣溫很低,入夜後的淡水不到10度,聽說是那年入冬以來最強的一波寒流。即使如此,為了即將到來的Christmas,EPEA還是為大家準備了熱呼呼的水餃晚餐和飯後的薑餅屋活動。

除了EPEA的家人之外,沒回家過聖誕節的契友們,早在上午禮拜後就講好,今晚EPEA見。等我睡過頭,8點匆匆吃過晚餐才趕到EPEA的時候,光是騎車到巷口,還沒上樓,抬頭就望見EPEA陽台上懸掛著閃閃爍爍的聖誕燈飾。在這條滿是學生宿舍的小巷弄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也為這條平凡無奇的小巷,增添一分過節的歡樂氣氛。

一進門,從客廳裡的杯盤狼藉和桌上所剩無幾的水餃看來,大家早已吃過一輪。水餃吃畢,有人幫忙清理桌面,有人負責洗碗,還有人負責上Youtube網站點播應景的聖誕音樂。待場地收拾得差不多後,今晚活動的策劃和召集人,便開始吩咐大夥兒分工合作,準備待會兒要做薑餅屋的材料。接著,有人開始打蛋白,有人負責用湯匙把方糖輾成粉,有人則出門買飲料,當然,也有人負責聊天、交誼&amphellip&amphellip。反正,大家都有事做,沒有一個人閒著就是了。

正當所有材料準備就緒,便拿出今晚薑餅屋最主要的「建材」──營養口糧,還有剛剛打到手痠加了糖粉和柳橙汁的蛋白泡,我們要開始蓋房子囉!不過,蓋房子畢竟是專業,即使只是薑餅屋,看來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這時候,相信要是念建築研究所的亮亮學長在,一定會好一點吧!)總之,蛋白泡的黏力似乎很有限,縱使已經搞到大家手指、衣服、甚至地上沾得到處都是,仍是難把手上的營養口糧「黏」成薑餅屋的四面牆。

不過,或許我們的努力終於被上帝看到了!就在一陣各顯神通之後,我們總算蓋起了「有模有樣」的口糧屋。於是,趁它還沒垮掉之前,快用軟糖、巧克力妝點裝飾,接著再趕快拍照存證,不,是「留念」,畢竟這可是大伙兒忙了一整晚的心血結晶啊!

雖然那年聖誕我們沒回家和家人共度,但學舍的Christmas一樣有家的溫暖。而這就是我們的學舍生活,這就是淡江長青團契啊!

(作者為前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