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萬花筒 閃耀時刻思信仰

▲電影《火戰車》描述主角里德爾在1924年巴黎奧運上退出在禮拜日舉行的百米賽跑,卻在臨時調換的400米比賽中打破世界紀錄得到金牌。圖為里德爾於同年英美運動會中擔任4&times400公尺接力賽最後一棒、率先奔向終點的畫面。

【方嵐亭專題報導】以電影《火戰車》主題曲和眾多創意揭幕,帶全球回味過去50年音樂作結束,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30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12 Summer Olympics)又稱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圓滿落幕。緊接著8月29日至9月9日原場地要進行的是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會。)

4年一度的奧運,在奧委會的規畫之下,今年一共有26大類比賽項目,發出1779面獎牌,台灣代表團參與14個項目的比賽,獲得1面銀牌、1面銅牌。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共同運動賽事、歌頌為世界和平象徵的奧運,4年後將移師南美洲國家巴西的里約熱內盧。&nbsp

「信譽比財富寶貴;名望比金銀可羨。」(箴言22章1節)本屆奧運為落實強調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在競賽上改為偷跑一次立刻取消資格;女子羽球雙打項目中,為求得獎牌而故意放水的隊伍,大會也取消其參賽資格;跆拳道更有申訴制度,電子輔助人工判決。

許多被看好奪牌的運動員,或是該項成績積分為世界第一的選手,不見得會是奧運金牌得主,甚至還有可能在預賽就被淘汰提早回府,跨欄失足跌倒、跳水0分、體操動作未到位,苦練4年心血付之流水的選手比比皆是,但只要認真、用心、公平參與比賽,則不論成敗皆是英雄。

源於古希臘象徵著和平與友誼的運動競賽,於主前766年發展成希臘全國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年亦成為希臘紀年之始。此後,每4年召開一次,希臘公民皆可參加。後來古希臘式微,奧運從此停辦了近2000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法國顧拜旦男爵創立了繼承古希臘真正奧運精神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首屆奧運地點就在象徵奧運發源地的希臘雅典,於4月5日舉行,雖然只有13個國家300名運動員參加,但也確定了奧運會由奧委會的各成員國輪流舉辦的原則。2012年的倫敦奧運視為第30屆,意指不論停辦與否,每4年奧運就算是一屆,至今,可歌可泣令人動容的故事,不勝枚舉。

倫敦基督教團體也利用人潮聚集機會,熱情地提供許多服務,希望來到此地的人都能享受神的平安與喜樂,得到更勝於金牌的獎賞。倫敦主教7月26日發表聲明,歡迎來自世界各地選手,說:「我們相信每個人如同朝聖者,在探索真實、美善與潛能的路程中。」教會並與倫敦其他宗教領袖與合作夥伴,一起歡迎來自全球的選手,盼透過這次奧運讓彼此有更深的了解,讓友誼締結長存。在選手村,則有110位教牧同工輪班工作,並提供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及猶太教等,每天不同時段進行禱告、敬拜、默想;同時預留一間空房,讓其他宗教有需要時可使用。

全球許多選手不論勝敗,紛紛表達對上主的感謝之意,美國年僅16歲的體操小將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咬緊牙關努力達到教練的嚴格要求,並忍受隻身在外的寂寞。道格拉斯在不被看好下,摘下2面金牌,其中在體操全能賽中以高分奪金,是奧運史上首位奪得全能金牌的非裔美籍女子選手。賽後,道格拉斯興奮的將榮耀歸給神,並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上,感謝神在她身上成就的美事。另外,台灣的男子柔道66公斤選手,鄒族基督徒青年杜凱文雖遭淘汰,賽後他在臉書寫下「我要展開新的目標,磨練技術,勇敢堅持追我的夢想,繼續在國際舞台奮戰到底。榮耀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大聲的說『我是來自阿里山鄒族的勇士』,謝謝大家的支持鼓勵,我一樣相信主!」

為和平與榮耀上帝而跑

【方嵐亭專題報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1896年於希臘雅典開始,為彰顯奧運的希臘起源,國際奧委會設立「馬拉松」(Marathon)比賽項目。馬拉松源於西元前490年波斯與希臘決戰於馬拉松平原,希臘抵禦外侮、終於以寡擊眾。從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城的菲力彼得斯 (Pheidipides),用盡最後的氣力告訴雅典人:「我們贏了!」他的躺下換來雅典人歡呼和平的到來。

首屆奧運馬拉松有25位參賽者,卻只有9位跑完,其中8位是希臘人,冠軍為希臘選手、一位郵局的員工史畢林登.路易斯(Spyridon Louis),以2時58分50秒跑完42公里195公尺,全希臘為這項殊榮感到瘋狂興奮。這個項目不僅延續至今,優勝者也是每屆奧運最後一面金牌得主,象徵以「為和平而跑」來為運動會畫下句點,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可少的精神。

1981年,一部改編自1924年巴黎奧運短跑選手里德爾(Eric Liddell)故事的電影《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獲得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服裝設計及最佳配樂4項大獎。里德爾和台灣教界熟悉的馬雅各、巴克禮、梅監務等宣教師同樣出身於蘇格蘭,他的父親也是位牧師,曾經在中國進行傳教工作;受到父親影響,他從小就立下傳道的志向。里德爾被外界看好為1924年巴黎奧運100公尺短跑的金牌候選人,但不巧該賽程排在禮拜日;向來期許自己是為榮耀上帝而跑的里德爾,深覺若在安息日參賽將是蔑視上帝的律法,因此他選擇了棄權。

里德爾禮拜日不參賽的消息傳出後,輿論喧騰。最後,里德爾參加了不屬於他強項的400公尺徑賽,卻出人意料的打破世界紀錄,贏得了金牌。巴黎奧運後,里德爾前往中國傳教,自此就未再踏上田徑場,直到1945年病逝於山東。2008年,英國《蘇格蘭人報》更將里德爾評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引以為紀念。

里德爾對信仰的執著,讓後人思考何謂第一,人生的優先順序又應該是如何。朝著敬畏上主的終點線跑去,不論快慢、沒有輸贏,只有蒙主喜悅才是衛冕者。

為友情與打破藩籬而跳

【方嵐亭專題報導】遠古的奧運會比賽期間,各城邦約定互不交戰,獲勝者得到橄欖枝花環及莫大榮譽,並由雕塑家雕刻人像,久而久之橄欖枝成了和平和團結的象徵。古代奧運期間不交戰,現代卻因交戰不舉辦奧運。兩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1940年和1944年停過3次,二次戰後到1980年代之間,也常出現國與國互相抵制不參加的情形。

1936年奧運在納粹主政的德國柏林舉辦。此次奧運因一觸即發的二次大戰而氣氛詭譎。當年的開幕會場上籠罩納粹旗幟,德國選手以納粹禮取代傳統敬禮,行至主席台前高喊:「希特勒萬歲!」讓象徵和平友誼的競技場烏雲密布。希特勒想藉這屆奧運大肆宣揚「雅利安人至上」的種族優越論,在體育宣傳畫中,藝術家被要求展現雅利安人種的發達肌肉和英雄般的力量。

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一反過去宣稱「奧運會是猶太人及和平主義者玩的花樣,德國運動員和黑人同場競技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之立場,全力支援奧運。被鄙視的黑人選手們,由美國運動員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獨攬100公尺、200公尺、跳遠以及4&times100公尺接力4塊金牌,狠狠的教訓了種族優越論,證明人人都有上帝的形像。

歐文斯能拿下跳遠金牌,拜德國跳遠選手魯茲.朗的胸襟之賜。已晉級決賽的朗告訴預賽中快失去資格的歐文斯一個訣竅,他取下一塊毛巾放在起跳板後數英寸處,建議從那地方起跳不會偏失太多,依此歐文斯才得以晉級。決賽時,朗的成績首先打破世界紀錄,隨後歐文斯則以稍微差距創下新紀錄,最終奪得金牌。歐文斯回憶:「當我們兩人互相擁抱時,希特勒都快瘋了!對朗而言,在希特勒面前向我表示友好需要極大勇氣。那一刻,我所有的獎牌與獎杯都可熔化,它們永遠鍍不上我與朗24K金的友誼!」賽後,德國民眾不顧納粹威脅,慶祝歐文斯的勝利,新聞界把該屆運動會譽為「歐文斯運動會。」

二次大戰後的德國人,飽受希特勒意識形態帶來的苦難,但在各項競技場上,無論團體或個人仍為各國所敬畏的勁旅,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透過君子之爭,彼此會打破藩籬、培養更寬廣的包容心。

害怕台灣旗幟 打壓從未停滯

【方嵐亭專題報導】雖說4年一次奧運被視為體壇最高殿堂,象徵人類追求更高、更遠、更快;各國選手透過競技彰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不過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的理想往往淪為口號;台灣與中國在國際上的紛紛擾擾也從奧運場外到場內又到場外。

1952年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奧運,取得中國合法政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當時抱持的是只要參加就是勝利的信念;而台灣方面,當時認為只要中國進入,台灣就退出,堅持雙方絕不同場競技的立場。1956年澳洲國際奧會執委會作了決定,墨爾本奧運中,兩代表團通過司令台時所用名稱為台灣中國(FORMOSA-CHINA)、北京中國(PEKING CHINA)。這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代表隊退出比賽。

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被迫」以現在我們最想要的「台灣」名義參加羅馬奧運。本屆台灣代表隊出了位10項全能銀牌得主的楊傳廣,阿美族名Misun的楊傳廣讓代表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飄揚於會場,中國方面當然惱怒。

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Misun於前一年打破世界紀錄,成了東京奧運奪金的熱門人物,但事與願違,Misun只獲得第5名。傳聞有記者跑出個獨家新聞,就是訪問到Misun,問他為什麼在1964年東京奧運失常,Misun說有個參加「快射手槍」項目的代表隊成員在賽前送了一瓶飲料給他喝,第二天Misun就軟腳了。而這位叫馬晴山的「快射手槍」選手,在奧運期間向東京的中國東京商務辦事處投誠,要求安排返回中國探親,中國是否處心積慮引人遐想。

從1956年到2012年期間,台灣成了使用最多名稱參與奧運的國家,包含了中國台灣、台灣、中華民國、中華台北奧會,說穿了就是中國要把台灣設立在所謂「一中」的框架下。今年倫敦奧運,中國更是強行施壓英國外交部介入倫敦數百商家組成的「攝政街協會」,讓原本7月20日出現在攝政街南端靠近著名景點比卡迪里圓環路段的我國國旗,於24日被移除,26日改掛中華台北奧會會旗。看來,人類的和平除了來自於良知,也必須倚靠實力。

用心訓練實力 帶動整體國力

【方嵐亭專題報導】雲林街上鑼鼓震天,地方老少夾道為倫敦奧運銀牌「舉人」許淑淨而來;嘉義大林亦有車隊遊行。她的教練,曾獲1984年奧運銅牌、大林長老教會會友蔡溫義陪同揮手,本地的銅牌到銀牌,台灣走了而立之年。

奧運期間國人電視機前的守候,有惋惜、有尖叫,不論結局是否滿意,全民的心都凝聚一起。扣人心弦的男子桌球比賽,將台灣推上高峰,距離獎牌咫尺之遙;阿美族女戰士曾櫟騁銅牌戰KO對方,一掃跆拳快全軍覆沒的陰霾。

不論得牌與否,事實上,跆拳、舉重、桌球、羽球與射箭,台灣的選手在世界上都算有一定水準。這全來自於經年累月的紮實訓練,以及擁有一定的運動氛圍,也就是全民對此項目是不陌生的。這也是以奧運為目標,積極培育人才,為社會帶動全民運動的好處。

早在1992、1996年的奧運中,台灣就由中國歸化的選手陳靜奪下女子桌球的銀牌與銅牌,但都不及此次莊智淵與獎牌擦身而過來得令人興奮。當時政府用歸化的選手「買獎牌」可說樂在其中,700萬買一面銀牌、500萬換一面銅牌,投資成本物超所值,但對提升國力助益不大。國內全運會也常有一個現象,輪到擔任東道主的縣市,為了獎牌數的虛榮,往往重金挖角選手轉戶籍,導致有些明星選手,3年披3件不同戰袍出賽,比比皆是。其實培養選手的過程就是一種競賽,激發認同的競賽,台灣政府買現成的心態,終究要被淘汰。

當曾櫟騁被問及4年後是否捲土重來?她謙虛的說要把機會讓給學妹,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跆拳道這個項目,可說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如果同一量級可有2名選手參加,冠軍賽自家人踢自家人並非不可能。

聖經中使徒保羅所處環境,有著濃厚運動風氣,他也用常見的運動言語勉勵信徒,所以在提摩太後書4章7節提到:「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腓立比書4章1節:「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穩。」如今奧運結束,我們體會信仰是一種持之以恆,信仰靠急就章得來的「殊榮」很快就成泡沫。

雖殘不缺 刀鋒續戰帕運

【方嵐亭專題報導】倫敦奧運閉幕,正當與會選手紛紛打道回府,首位參加奧運會田徑比賽、被譽為「刀鋒戰士」的南非截肢殘疾選手奧斯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正緊鑼密鼓的自我調整,留在倫敦準備參加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會)的比賽。

皮斯托瑞斯天生缺少腓骨和踝骨,並只有4個腳趾,11個月大時截掉膝蓋以下的腿部,但是他記住不到1歲時母親送給他的話:「失敗者絕不是最後一個跑過終點的人,而是那些放棄競爭的人!」他之前只被允許參加帕運會,因為國際田聯認為他那高科技義肢對其他參賽選手不公。皮斯托瑞斯則認為,「人們總說我穿上它佔了便宜,但他們想過沒有,我的腿上沒有血液流過,沒有跟腱,這些都是我的劣勢。我的成績提高,並不是因為義肢的科技含量提升了,而是我的訓練更刻苦,更勤奮。」

國際奧委會願意讓這位意志堅定的選手,通過奧運向全世界展示體育運動的巨大魅力。這位南非「刀鋒戰士」皮斯托瑞斯參加了個人400公尺徑賽、與隊友一起參加4&times400公尺接力賽。

二次大戰後,一位醫生在英格蘭為戰時的脊髓損傷軍人組織了一個運動競賽團體,4年後荷蘭有參加者加入了運動會,這就是帕運會的起源。第1屆帕運始於1960年的羅馬,有400多名運動員參加,到了2000年雪梨帕運會中,已經有超過4000名運動員參加。帕運的舉辦地點通常與該屆奧運相同,所以倫敦奧運結束後,許多場地便繼續由帕運會接手使用,至於倫敦帕運將於8月29日登場,持續進行至9月9日。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北京帕運的開幕進場,台灣代表隊有了驚人之舉。時任台南市議員,以中華殘障體育總會顧問身分參加的長老教會會友陳宗彥表示,由於台灣出場序是安排在中國香港、中非共和國之後,為了突顯台灣主體意識,開幕進場前一天便和殘總會長陳李綢、副會長賴復寰商量,隔天讓進場選手的輪椅做了變換隊形的入場,選手排了個象徵台灣的T字型經過司令台,令主辦國不知所措。

曾參加7次帕運桌球比賽,拿過4金3銀,北京帕運讚為「賽場英雄,生命強者」的德國萊納‧斯密特牧師,2009年曾受長老教會及南與北出版社邀請來台做生命分享,今年將於10月初再次受到邀請來台,以他幽默豁達的人生態度,分享上帝在他身上作為的美好見證。

超越障礙 拍出燦爛生命

【方嵐亭專題報導】寧可缺手,但無缺憾!2009年受長老教會以及南與北出版社邀請到台灣做生命分享的萊納‧施密特,在2008年北京帕運會宣布自球場退休,在這之前他曾經是殘疾人桌球排名世界第一、帕運4金3銀的得主。本身是牧師、心理諮商師的施密特,雖然雙手僅有上臂,但2009年來台的巡迴生命分享會讓所有參與者大開眼界,施密特牧師在來台的首場記者會秀了一手桌球絕技,甚至在現場表演切鳳梨的好身手,引起現場如雷的掌聲。

然而在球場上,施密特也有過一段非常獨特的經驗。在南與北出版社發行的《施密特的乒乓人生》一書中,施密特揭露身為一個運動員,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抱著必勝的自信,但最後卻失敗了。以世界第一之姿參加1996年亞特蘭大帕運的他,居然在預賽就被淘汰出局。當他回到德國,在海德堡的學生宿舍讓他感受到這次的失敗比任何一次勝利學到更多。因為桌球協會的朋友都來為他慶祝,當他訝異的問他們,自己在預賽就被淘汰了,沒有任何獎牌,為什麼要慶祝。他的朋友毫不考慮地說:「我們是為你慶祝的!」意思是他們慶祝的是施密特而不是獎牌。施密特學習到生命中良好的關係,遠比身體完好無缺和得獎來得更重要。

今年總會「一領一宣教推動中心」與南與北文化出版社,再度邀請施密特牧師來台舉辦生命分享會。有了3年前他來台所掀起的旋風及帶來的感動,今年各中會、學校紛紛爭取主辦,以「青少年生命分享」為目標要「超越障礙,生命燦爛!」

施密特牧師曾在《贏得有趣,活的堅強》一書中分享實際經驗:「能忘記失敗的恐懼和高度的期待,且即使突然身處極度緊張狀態之下,還可以全神貫注專心在一件事上,這樣的體驗會使一個人變得更堅強。恐懼本身不能使人堅強,克服恐懼才能。」這對普遍缺乏心理強度的台灣運動員或一般人來說,都是最直接、正面的幫助。2009年記者會上,施密特用俐落刀法切鳳梨,2012年10月5日在長老教會總會舉行的記者會,他還會以什麼方式展現活潑的生命?會是書寫毛筆嗎?敬請拭目以待!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