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長青人,你好!

培育思辨反省能力  打破重建穩紮青年信仰

【陳怡萱專題報導】我們是長青人!別誤會,這裡的「長青」不是長輩專用詞,在長老教會裡,「長青」指的是「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團契」,主要由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專院校學生基督徒組成。這些長青人當中,不少人來自全台灣各地方教會,考上大學/大專後離開熟悉的家鄉和原本的教會,或許徬徨或許興奮,但相同的是面對「大學/大專新鮮人」這個身分的好奇並躍躍欲試去摸索全新的生活圈。長青團契的設立正是在大專院校內迎接這些年輕人的到來,陪伴他們繼續保有信仰生活,同時提供生活、學業等各方面的幫助,是各位新鮮人在異鄉可依靠的「家」。

由於大學/大專教育不像以往國、高中時期具有那麼多規範與約束,這階段的學生多已滿18歲或成年,「獨立思考能力」成為學習的重點之一,同時也為預備進入社會生活做最後的準備。如果說過去是「老師告訴學生該怎麼做、該學會什麼」,大學生/大專生面對的是「我該怎麼做、我該學會什麼」;以此類推在信仰層面,如果過去是「教會牧長告訴年輕人什麼是信仰、該相信的是什麼」,進入長青團契後,這些學生基督徒必須不斷問自己「什麼是信仰、該相信的是什麼」。

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的資料顯示,長青團契的精神與特色有4個重點:信仰形態的多樣性、信仰內容的神學化、信仰態度的包容性、信仰表達的現世化。簡單說,學識上已進到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基督徒,他的信仰勢必更成熟而深入,不再只是喜好在教會裡聚會或與熟悉的同儕做伴、去教會是自小養成的習慣等,而是在異鄉獨自面對各種挑戰時仍然思想起「這份信仰」,主動掌握、積極渴求、透過一次次辯證把信仰深化入心並形成具體連結社會的行動。

長青團契可說是各教會青年進入大學/大專後信仰的延續場域,因此「我的母會是○○中會××教會」這句話時常在長青團契裡面聽見。然而,長青團契還扮演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成為大專院校內的宣教基地,向各校學子以及教職員工介紹基督福音。每年開學各校長青團契常舉辦「福音茶會」歡迎校園新鮮人,對象不分基督徒或未信者,目的在於提供初離家的新生一個有溫度的空間;或舉辦「迎新生活營」讓新生與慕道友體驗校園團契生活,透過專講、互動遊戲、合作闖關、深夜談心等亦動亦靜的活動,拉近年輕人的心,也讓未信者感受到基督徒身上的愛與喜樂。

來自地方教會的年輕人進入長青團契後可更深思索、打破、重建然後紮穩信仰,「父母或牧長的信仰教導」將會蛻變成「我與上帝的關係」,未接觸過基督教的年輕人則可能在團契中發現不同的人生方向與嘗試──這便是長青團契無可取代的價值。藉由以下6個因長青團契而成為第一代信徒的故事,望讀者更深體會到:栽培年輕世代去實踐信仰是教會不可缺少的宣教事工。


文化長青/裝備思辨能力尋見光明

【特稿/李俊緯】曾經,「上帝」對我來說只是書本上的一個名詞,不過是用來解釋西方的宗教信仰。記憶中總有遇過摩門教徒詢問信主的意願,或是學校門口發著藍皮小本新約但不知道是哪裡來的福音團體。當時覺得基督徒時常傳教很奇怪。

大學指考結束,意外的考上花蓮的大學。對於第一次離家獨立生活,總是充滿期待;對比慘澹的高中生活,大學的一切彷彿再給人生一次機會盼望。然而事與願違,獨來獨往的個性使得我在人際關係上跌倒。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我現在的妻子,並得知她是一個基督徒,就這樣我踏入了信仰的路程。

某一年,寒假我參加了文化長青團契的南下巡迴演唱,在巡迴的過程中我看見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明明是一個陌生人,但在那短短幾天裡,我卻從團契體會到「愛」;就算我尚未信主、不會禱告、不懂任何的詩歌,都依然得到關心與照顧、幫助我理解信仰。或許是哪一刻的溫暖,我開始想要更加了解信仰的意義。

回到花蓮,放眼望去沒有長青團契,但很幸運的,幾個基督徒朋友,一間溫暖的小教會支持我直走信仰的道路。後來從花蓮轉學回到台北,參加台師長青團契,那是我開始學會在信仰上思辨、衝撞、反省的過程。契友常常思辨「何謂長青的精神」「何謂基督教的精神」,的確有時候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太過形而上,生硬而冷僻。但有趣的是思辨這些問題的經驗,確實實在在影響我思辨信仰議題的習慣。

結婚之後與妻子經歷過一段「找教會」的過程,不乏去過各種不同教派,規模有大有小的教會。或許我心目中的上帝是一個給人溫暖、不隨便定罪、行公義好憐憫、不高舉成功、挑戰世俗價值的上帝;於是,最後我們回到了長老教會。在信仰路上會面臨許多挑戰,但一路走來我慶幸長青裝備我思辨的能力。迷惘之時,終能在黑暗中得見光。(作者為文化長青畢契)

輔大長青/拓展生活圈超值又好玩

【特稿/呂因】到現在都還是覺得,當初會進入長青團契根本是一個意外的恩典。大二時,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廖奐捷,想說去他參加的團契看看說不定會很有趣,就這樣意外地加入輔大長青團契。輔大的學長姊除了有趣,也很照顧學弟妹,直到現在都還是很謝謝他們當時用心的照顧,這群熱心又善良的學長姊,在此就不一一點名了。

對初信者的我來說,輔大長青真的很溫暖,在大家的身上看到上帝的愛彰顯,儘管都不完美卻都努力為著團契跟彼此付出,認真玩也認真服事。很感謝上帝帶我進到這個團體,讓我更多認識這個信仰,也更多認識上帝的愛。大學生活若沒有輔大長青,我想我青春的尾巴大概沒辦法這麼精采。

也因為進入輔大長青後,進而開始參加台北大專中心的活動(是一個食物鏈的概念),生活圈大大的擴展,認識來自不同學校的人既有趣的,參加各種營會又非常好玩,一舉數得,信仰可以被造就,又可以跟大家一起打鬧、談心,整個很超值。

不得不提的還有大學營,因為舉辦大學營而認識了一群很棒的朋友,到現在還是會固定碰面吃飯、分享彼此的近況等,每次聊天都聊到捨不得回家!儘管現在大家都進入職場、甚至離開台北,距離變遙遠了,但,只要心不遙遠,那份情感就會長存。

加入長青的大學生活很精采、很豐富,而且有著上帝滿滿的恩典以及愛。在長青結交的朋友,畢業後仍然密切保持聯絡,能有人幫你一起記得你大學時期的種種,真的好溫暖也好開心。見到長青的朋友們,立刻浮現他們當初青澀有趣的樣子,一起出營隊剛起床的樣子、玩團康出糗的樣子、查經時分享深度文的樣子、被小朋友欺負無奈的樣子、沉浸在敬拜讚美中的樣子。這些,仍舊歷歷在目。謝謝上帝以及長青朋友出現在我的生命中,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能夠加入長青團契,成為長青人,真是太好了。(作者為輔大長青畢契)

 

靜宜長青/溫暖代禱投身全職服事

【陳力蘋專題報導】目前在台南中會復國教會牧會的李怡茹牧師,是典型的「長青團契果子」,出生於民間信仰家庭,大學才第一次接觸團契。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一早到交誼廳打電話尋求母親安慰,掛了電話後,被一旁的查經小組給吸引,一陣招呼後,主領的學姊詢問代禱需要並為她禱告,讓她深受感動,想著以前自己拜拜,頂多也只是為家人祈福,而這群人非親非故,怎能如此為她禱告?當晚臨睡前,學姊又帶契友至寢室為她禱告,第二天起,她就成了靜宜長青的一員了。

除了查經班外,李怡茹也開始參加團契聚會,並在禮拜天跟契友們前往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就這樣展開了長青人生活。尤其寒暑假參加大專舉辦的「教育營」,遠赴台東延平鄉布農族部落,開始實際關心社會議題並學習信仰反思,也在「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讓她在信仰思辨與信仰實踐上都得到操練。大三那年團契改選時,因無更適當人選,團契只好修改章程,讓她破例以慕道友身分擔任長青團契會長。

1994年聖誕節,大四的李怡茹在台中東榮教會受洗,畢業後至新竹聖經學院圖書館工作。一年後,接到母會牧師娘李仁懿的電話,鼓勵她報考台南神學院、投入傳道行列,「教會會友總是姊妹多於弟兄,若上帝呼召妳起來全職服事,妳願不願意回應主?」

進入南神就讀後,母會提供每學期一萬元助學金,也因此,她自我要求更加嚴格,神學院畢業時,正好遇上東榮教會首度與大專中心合作,由教會奉獻二年謝禮增聘一位工作者來負責東海、靜宜的團契工作,經由總會分派,李怡茹竟回到自己出身的地方服事。

「從參加長青到真正深入信仰,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團契與地方教會的連結!」她勉勵長青團契不僅要關心造就長老教會的子弟,更要帶領校園中的未信者參加團契並委身於教會,因為大專宣教真的是特別的禾場,而地方教會也要用上帝國度的眼光來支持大專工作!

 

靜宜長青/從慈濟青年到跟隨耶穌

【特稿/林佩蓉】「聞聲救苦」四個字,大大框在花蓮慈濟辦公室裡。2002年,已受洗的我,因為10年前的骨髓捐贈登記,被通知配對成功,我沒想太多便再次來到花蓮,接受一連串醫療過程。並且有機會再與證嚴法師見面,回家那天她把佛珠放在我的手上,對我說:「不好意思,這是我能送的,就當個紀念吧!」我們短暫的交談,她說:「其實我對救苦,是跟你們耶穌學的。」

我的基督信仰,也是從苦字而來。只有在背經句時會懊悔自己沒上過主日學,對基督教有些相見恨晚,大多時候,很感謝上帝讓我在大學參加慈濟青年社團,那「為善要即時」的教導,是人生中非常寶貴的經驗。然而佛是誰?佛與人的關係,在業與障、修練與消除之間的關係,讓我困惑不安。

宗教、信仰,面對人生之苦的大哉問時,需要有足以說服自己的宗教義理與出口。大學最後一年,無意間參加了靜宜長青迎新晚會,百般無聊的我只為一頓好料而勉為其難的聽著牧師娘的分享,那天的主題是環境與耶穌,那天,我第一次看見,耶穌的眼淚。

那個晚上,一位素樸的婦人,談起日常隨意使用與丟棄的衛生筷、塑膠袋、保麗龍……,提到創世記裡,上帝創造天地的過程,「看為一切美好」,她泛著淚光與在場每個眼神相視,「原本被造是一切美好的,現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對上帝做了什麼?耶穌被釘在十架的苦痛,我們值得祂這樣相待?」

那個晚上,極具力量的眼淚「轟」一聲直衝我的腦門,鬆開腦裡的結。

於是,我開始翻讀聖經,一讀再讀,好像可以讀到生命的末了。做什麼都不是為了消除未知前世業障,更不為了毫無根據的來生,人不需要時刻的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只要記得自己的渺小,就能坦蕩無懼的跟著耶穌的腳步前進,只要記得自己身上有重價恩典的記號,就能勝過苦,在苦的同時,與上帝的榮光相對。(作者為靜宜長青畢契)

長榮大學英文團契/不放棄任何一隻迷途羊

【特稿/林郁珊】走入人聲鼎沸的社團博覽會,大學新鮮人的我帶著好奇又期待的心情四處探索,思考著該加入哪些社團豐富大學生活。漫步到「英文團契」攤位時,腳步停了下來,高中校牧室牧師叮嚀上了大學不要離開團契生活,言猶在耳。留下資料後,每週一晚上就開始固定參加英文團契。

「英文團契」顧名思義就是鼓勵學生在聚會時用英文交談、唱詩歌,輔導中也有外籍老師,團契裡的學長姊熱情親切,猶如一場及時雨,讓置身陌生環境的我感到溫暖和安心。

每年最期待兩大節慶,學校團契會聯合練詩歌。感恩節上台獻唱,下台吃感恩火雞大餐;聖誕節從學校一路吹冷風走到台南監獄報佳音。有時真的分身乏術,無法固定參與團契,視窗就會跳出契友們關懷的訊息,或者是假日早上宿舍傳來敲門聲,學長們帶了聖經來邀請我讀經、上教會做禮拜。

有一回出車禍,長時間消失在團契中,會長聽到立馬就邀契友們來探訪及禱告,對我的關心從不因為出席率而減少,任何一隻羊失散了,他們都會來尋回。敲房門帶領禱告的學長及會長後來相繼獻身念了神學院,今年牧聲初啼。

大三那年我被選為團契副會長,那時會長因課業繁忙鮮少出席社團活動,我常代表出席和執行會議等重大活動,由於缺乏溝通,導致雙方有些尷尬。「我看到妳在彩虹上,雖然走得很不穩,但是下方有一雙手在下面接著,那是主耶穌的手。」一次聚會結束後,一位學姊握著我的手禱告,告訴我她在禱告中所看見的畫面,聽完的當下,我覺得所有委屈及誤解上帝都明瞭,也發覺祂其實一路上都與我同在。

經過一段時間思索,我決定受洗了!2008年感恩節成為新造的人,期許自己也能成為一個作光作鹽的基督徒。如果大學沒有去參加團契,這輩子可能不會信主了,謝謝團契的輔導及契友們的關懷及陪伴讓我得著美好的祝福!(作者為長榮大學英文團契畢契)

長榮大學英文團契/以愛關顧得著人生祝福

【特稿/林家鴻】刻骨銘心悲慘灰暗的故事,不堪回首,平日也鮮少自我揭露。然而當要見證自己如何成為基督徒時,就不得不提當中的辛酸與轉折。

升學主義年代,七年級生的我不知怎地,對「書念不好以後沒出路」特別敏感,深信人生命的價值和盼望全然建立在學業成就上。由於太過迷信,升學過程在不知名疾病的攪擾下,學業表現屢屢不如預期,卻又害怕失敗帶來的後果。處女座性格一再對自我高度要求,逼得自己精神常處緊繃焦慮,身心俱疲下,至少3年得靠精神科藥物控制。

藥效常使我上課打盹,被誤解為「不認真」,卻又怕被歧視,有苦難言。同學訕笑聲、老師多次拿粉筆和板擦迎面砸來的難堪,迄今無法忘懷。始終自認「不夠好」的我,與他人比較對自己不滿,自信日日磨耗,寡言到開口說話會大舌頭,住宿生活許多夜晚含淚渴望就此解脫,一覺不醒。

兒時曾到楓農長老教會參加聖誕活動,美好溫馨的體驗只有一次就潛藏在記憶的深處。福音的種子於大學萌芽,召會弟兄姊妹邀我受洗時,沒太多猶豫就答應了。認識聖經的過程中,我逐步修正以往錯謬的價值觀,從上帝創造的美意與祂掌管人生直到永恆的真理,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並找回安全感。

後來輾轉加入學校的長青團契,沈紡緞牧師等人的關懷和引導,幫助發掘自己的專長;基督信仰也讓我不再自怨自艾,揮別藥罐子的生活。有主相伴的人生開始懂得感恩知足、祝福他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釘根本土的信仰精神強調聖經詮釋與實踐的「處境化」,鼓勵會友關心上帝公義在俗世社會的彰顯,參與社會改造、認同與更新在地文化等寬廣的宣教面向,對我影響甚深,明白信仰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還有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在佛教思想濃厚的家庭成為基督徒,是挑戰也是祝福,對其他宗教信徒保有一顆同理心,樂於交流與學習,是我對自己的期待。(作者為長榮大學英文團契畢契)

 


《新使者》星光.心光   黑暗中帶來聖誕亮光

【特稿/林淑芬】新使者雜誌社於1999年出版第一本聖誕特刊《最台灣的聖誕禮物》,當時只是一本小書,收錄許多聖誕節相關的感人文章、故事。許多人使用這本刊物在節期時,像久未聯繫的友人捎去問候,教會也將之作為報佳音,或福音聚會的禮物。經過數年的演變,新使者聖誕特刊也隨著讀者的需求,在形式和內容上做調整。雖然是「聖誕」特刊,但我們將刊物的主軸鎖定在想要傳達的信息,而不再侷限在特定節期上,而桌曆式設計,也讓這份溫暖問候得以陪伴讀者接下來一整年。

雜誌社也開拓了監獄事工,將聖誕卡、書送給受刑人,並獲得肯定。這幾年,持續收到受刑人的來信表達感謝,因為聖誕特刊為在獄中服刑的他們帶來亮光,心靈得到平靜。雖然詞藻不華美、字跡潦草,但收到回應時,總是感動,深信服事是蒙上帝祝福與帶領。

聖誕特刊的文章的挑選,會盡量考慮到非基督徒的接受度,因此,對非基督徒而言,這是一份接受度高且實用的禮物。很多教會舉辦聖誕聚會,都會贈送聖誕特刊給非基督徒朋友,作為聖誕禮物。除了教會,很多大專團契也會在聖誕節期,於校園分發單張、糖果報佳音,如果能使用聖誕特刊作為校園報佳音的小物,應該也是個實用且具有果效好方式。

2016年聖誕特刊以「星光.心光」為題,分別介紹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求、罕見疾病與校園霸凌、弱勢關懷、虛己與奉獻,主題雖硬,文章卻生動感人,引人共鳴。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