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人爭權 艱辛血淚難忘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恩於爭取民權的集會中,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回顧美國民主史  歧視力量仍存  教會應持守信仰教導  成為世代遮蓋祝福

【陳逸凡專題報導】聯合國在1948年12月10日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宣示「所有的人均生而自由,在尊嚴及權利方面處於平等地位。」文件發表迄今已譯成200多種語言, 聯合國並將這天訂為「國際人權日」。

1947年,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披著道奇隊球衣,以先發一壘手的身分,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首位非裔美人選手。同年道奇隊出戰費城人隊,在羅賓森打擊時,費城人總教練班查普曼(Ben Chapman)對他極盡羞辱。然而當年他奪下新人王、生涯中拿過打擊王、盜壘王與年度MVP。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傳奇42號》,球衣背號已被大聯盟所有球隊永遠退休不再使用,大聯盟將他的初登板日訂為「羅賓森日」,這天每位大聯盟選手都會穿上42號球衣。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1963年,非裔美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牧師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說,促使美國國會在隔年通過《1964民權法案》,宣布所有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皆為非法政策。他在196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遭暗殺,但其演說〈我有一個夢〉如今已舉世知名。

美國民主走過200多年,非裔美人爭取民權的迢迢之路,在2008年有了歷史性的進展。歐巴馬(Barack Obama)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主要政黨提名的非裔美人總統候選人,更一舉當選美國總統並且獲得連任。

2016年11月22日,歐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給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時,進一步提到美國人權的進展,「現在我們在法律上擁有平等的婚姻權,想想那時候需要多大的勇氣。艾倫在20年前決定公開出櫃,讓我們目睹一個善良且受歡迎的人,就像我們的鄰居、同事或姊妹的人,如何挑戰我們的認知,把國家推向更公正的方向。承擔如此重要的責任,要冒著毀掉職涯的風險,普通人是不會隨便這樣做的。她確實也付出代價,但是我們都不記得這一點,就算是身在好萊塢,至今艾倫仍持續對抗著試圖分化我們的力量。」

在國際人權日的這一天,本新聞專題將回顧非裔美人爭取民權的歷史,真實歷史往往比想像中的更為殘忍而不堪。在爭取民權的英雄故事背後,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以及血淚被遺忘;在非裔美人都已經當選美國總統的今日,種族歧視及衝突流血事件仍不斷上演,更提醒後世前人所堅持的人權價值之必要;在非裔美人爭取民權、脫離奴隸之身的歷史過程中,也讓當代教會重新省思,教會並非始終都是真理的代言人,唯有謙卑尋求上主旨意,看見自己的軟弱,才能持守信仰成為這個世代的遮蓋與祝福。

 

錯引聖經背書 深化種族歧視政策

【特稿/王乾任】美洲大陸原本沒有黑人,黑人是被歐洲白人以奴隸方式帶到美洲,當初是為了提供南方農場的奴工而在非洲大肆抓捕或收購。雖然林肯總統於南北戰爭後的1863年,簽署解放黑奴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歸還黑人的人身自由,並賦予平等權利;然而,許多南方白人並不接受。

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與佛格森判決,建構了一套他們自稱「隔離但平等」的法令,自此南方各州出現種族隔離制度,社會生活空間全面施行,甚至連拯救人命的醫院也不例外。

對於這套「隔離但平等」的法令,身為這個國家掌握權力的多數,白人基督徒教會也沒有反對,甚至援引聖經內容支持。可能今天的弟兄姊妹沒辦法想像,美國19世紀的神學家,都從聖經中舉證證明上帝制定並認可了奴隸制,致力於證明奴隸制合乎聖經教導,好合理化白人使用黑人當奴隸的狀況。甚至到了20世紀中期,神學家還繼續為美國與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尋找聖經的根據背書之。

這些神學家找到哪些根據證明蓄奴與種族隔離合神心意的自然?

最早的根據是創世記9章,白人神學家認為,非洲黑人是含的咒詛。出埃及記21章更記錄了許多關於奴隸買賣與管理的辦法。雖然該章有規定主人應該善待奴隸,但明顯是支持奴隸制,否則聖經就會直接反對使用奴隸才對。利未記45章,支持以色列人購買奴僕婢女,而且那些寄居的外人與家屬,在地上所生的也可以買賣,這些人都是以色列人的產業。上帝雖然不許以色列人買賣自己族人,卻認可買賣外邦人。

這些不正是上帝支持奴隸制最好的根據嗎?

別說舊約如此,到了新約,也還是支持奴隸制。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提到,做主人的要公平對待自己的奴隸,奴隸也要順服主人。若保羅不是認可奴隸制,又怎麼會談論主人與奴隸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如果保羅不認同奴隸制,應該起來反對奴隸制,不是嗎?

羅馬書13章更說明了,人應該服膺地上政權制定的法規,不可以起身反抗,不是嗎?

從聖經的世界觀來看,上帝創造世界有其命定的秩序,不同物種各有其功能,不可違背其秩序。好比說,人比萬物都大、都貴重,所以萬物都在人之下。這也是兩千年來教會深信的自然秩序。而且,不但物種如此,人也一樣。巴別塔的語言紛亂說明了人被分開成不同種族,證明神認可人有種族差別。使徒行傳17章26節則說明了,神雖從一脈造出萬族,但是每一族都定了年限跟居住疆界,人應該順服神,不可違背。

不同種族的人住在不同的地方,根據自己的步調發展,並不是所有種族都一樣,所以種族應該隔離而非融為一爐。當時在南非的一名神學家Potgeiter便這麼說:「相當清楚,主張種族融合沒有聖經基礎,以種族之間的共同性為理由尋求種族融合,反倒直接與上帝所啟示的旨意衝突。種族和國家隔離的原則,以及差傳和教會的分開,是有充分聖經根據的。」

為什麼今天我們絕大多數基督徒知道奴隸制與種族隔離是錯誤的?

不是聖經告訴我們的,是有人挺身而出,對抗不公義的制度,將錯誤打破之後,教會的神學家跟基督徒才回頭去聖經中,找出奴隸和種族隔離制度是錯誤的根據來證明(不外乎是耶穌的好撒馬利亞人、愛人如己的教導,保羅在加拉太書中說的,不分是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歷史證明,基督徒引用聖經去支持既存的制度是會出錯的。

那麼,有沒有可能,21世紀的保守派基督徒反同性婚姻的聖經根據,跟過去教會歷史上反女性平權、反奴隸制一樣,也都是錯誤的斷章取義?(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隔離教育違憲 使美國更好的判決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後,美國最高法院宣布隔離教育違憲。(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陳怡萱專題報導】1954年發生在堪薩斯州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是美國歷史上極具指標意義的訴訟案,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種族隔離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因而終止了社會存在已久的白人和黑人必須就讀不同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以此為起點,開啟接下來美國社會族群融合及促進非裔美人民權運動的發展。

美國自開國之初即存在種族問題,對「是否解放黑奴」想法的分歧,引發後來的南北戰爭。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判決以前,即使黑人已獲得地位上的解放也具備公民身分,但現實生活中仍存在種種不平等現象,特別是「隔離但平等」的表面做法,導致各地陸續發生黑人為爭取應有的受教權,在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NAACP)的律師陪同下,向教育當局提出訴訟。布朗案即是由多件訴訟案件共同組成的廣泛稱呼。

一位叫琳達‧布朗的學生,因無法就讀離家最近的白人小學,而必須每天早起搭公車前往黑人小學,當時的堪薩斯州法律允許設立不同種族的學校。她的父親奧利佛‧布朗在托皮卡地區的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的帶領下,集結相同背景的家長一起參加訴訟。1951年秋天,以奧利弗‧布朗做為第一原告對托皮卡教育局提起集體訴訟,共13位家長及20位小孩要求校區停止種族隔離的政策,主張種族隔離的學校已侵害孩子受教權,依據的是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的平等權。

直到上訴到最高法院,法院認為隔離教育違憲,違反第14條修正案的「平等權」,黑人學生有權進入白人學校就讀。這項判決明確指出種族隔離的教育政策必須終止,於是後來全美各地中小學不再存在種族隔離現象,影響層面也逐漸擴及至大學教育。

在那個時代,國家默許的種族歧視所造成的社會不安是最大的國內問題之一,1962年便發生密西西比大學的騷動事件。起因是學校錄取一名黑人學生入學,引起校內白人學生不滿而發起抗議,事件越演越烈,第一天晚上就有3人喪生、數十人受傷。在這之前有布朗的判決認為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做法違憲,但當時的密西西比州被視為是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州,為了讓新生詹姆斯‧梅雷迪斯能順利入學,總統甘迺迪與州長巴內特之間展開對話,但巴內特公開宣稱要維持大學的種族隔離。最後甘迺迪只好以執行法律為名,委派國家軍隊陪伴梅雷迪斯走進校園,才得以順利註冊完成。

即使導致死傷,但甘迺迪認為付上生命是值得的,他認為梅雷迪斯事件的代價可以分攤在隨後和平入學所避免掉的許多其他事件上,並且說「他們指望我(美國總統)履行憲法規定的誓言,這正是我們要做的事。」

 

 

爭取投票參政 弟兄姊妹不再分割

►1965年8月6日詹森總統與馬丁‧路德‧金恩在簽署投票權利法案儀式上。(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林家鴻專題報導】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廢除奴隸制度,儘管憲法明訂人人平等,然而非裔黑人依然受到宰制與壓迫,即便經過百年,種族隔離主義的遺毒仍存在,尤以南方最為嚴重,各種歧視政策除了剝奪黑人投票權、經濟權外,日常中也嚴禁與白人同桌吃飯、上同所學校、公車座位分離、社區獨立。直到馬丁‧路德‧金恩為首的民權運動人士發起一連串爭取黑人平權的運動,次等國民的地位才得見翻轉曙光。

金恩從小在牧家長大,修讀神學院期間,深受社會福音學說及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所吸引,26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浸信會擔任牧師。對於白人教會不把黑人當弟兄,金恩感到痛心失望,他認為種族隔離政策否定了上帝給人的價值與尊嚴,但白人教會卻依舊熱衷此道,多數牧者對此漠然。

1955年年底,蒙哥馬利市一名黑人女子羅莎•帕克斯,搭公車時拒絕讓座給白人而被捕入獄,此一「叛逆」事件揭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序幕。金恩說:「多年來,我們已經表現出驚人耐心。我們有時給白人兄弟一種錯覺,錯認為我們喜歡這樣被對待的方式。」全城5萬名黑人在金恩號召下展現空前團結,憤而拒搭公車382天,迫使市府廢除公車種族隔離制。

金恩認為,民權運動是教會遵從耶穌教導及呼召的明證。他一生活在死亡威嚇下,即便坐牢、遭受警方暴力鎮壓、住家被炸毀,他卻從未退縮與懷恨,始終堅持以基督的愛與非暴力精神對抗隔離政策。1957年金恩創立「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後,四處演講,1960年鼓舞黑人學生大規模展開餐廳靜坐活動,成功推動美國南部200城市廢除餐館種族隔離制;隔年「自由乘車」運動推至全國,南部諸州取消洲際公車種族隔離。

「抗爭不是為了打敗或羞辱,乃是要贏取友誼和諒解」,是金恩一貫的堅持。1963年25萬群眾湧入華盛頓爭取自由與工作權,當天金恩發表舉世聞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談及「人人生而平等」、「昔日的奴隸和主人將來能情同兄弟般坐在一起」等夢想。1964年,美國國會在民間催促下通過《民權法案》,禁止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國籍差異的歧視,隔年再賦予黑人投票權,為民權立法史奠定重要里程碑。

金恩39歲時在演講中被暗殺身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他被讚譽,是西方世界採取非暴力展現抗爭的第一人,過程中「將兄弟般的博愛從福音變為了現實,並傳播給了所有的人、所有國家和所有種族……對所有致力於世界和平的人是響亮清澈的召喚。」60年代的民權運動打破了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日後也助長婦女運動、反戰運動及其他族裔運動興起。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大事記

合法的奴隸制度起源於英國殖民時期,當時約有60萬名奴隸被送進13州殖民地,1860年普查時已自然增長至400萬人。美國獨立戰爭後的前20年中,南北諸州立法院都積極立法廢奴,使得1810年,美國自由黑人數量和比例大幅上升。《禁止奴隸進口法案》在1807年通過,隔年生效。1810年後,軋棉機使得處理短纖維棉花更加容易,有利可圖,南方開始大量種植棉花,陡然提升對奴隸的需求。

1831年 南安普頓縣爆發奴隸起義,識字奴隸奈特‧特納和追隨者殺死了近60名白人,最終被鎮壓平息。維吉尼亞新法案禁止自由或被奴役黑人祈禱,禁止黑人擁有武器,禁止黑人識字,當奴隸被教育時,老師和學生都會受到嚴重責罰。

1865年 美國內戰導致傳統奴隸制的終結。美國總統林肯1863年1月1日發表《解放奴隸宣言》,強有力的推動了奴隸解放運動,當聯邦軍到來時,就會解放黑奴,並准許他們參軍。戰爭在1865年6月22日結束,叛軍投降後,《解放奴隸宣言》在還未釋放奴隸的州郡開始執行。

1954年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

1955年 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一名黑人女子羅莎•帕克斯在公車上拒絕起立給白人讓座,結果被捕,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

1957年 阿肯色州長奧瓦爾‧福布斯在9月4日召喚國民警衛隊,阻止9名非裔美人學生進入小石城中央高中。艾森豪將第101空降師開進小石城,命令軍隊保護學生。

1963年 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25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為民權運動的高峰。

1964年7月2日 詹森簽署了1964年民權法案,在僱傭關係和公共住宅里禁止歧視,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宗祖國籍」。

1964年12月10日 年僅35歲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 反越戰達到最高峰,同年馬丁‧路德‧金恩遭刺殺,但促使南方廢除實行一個世紀的種族隔離。同年通過的民權法案禁止在住房銷售、租賃、金融方面就種族、宗教、國籍進行歧視。將「因種族、膚色、宗教或國籍……用暴力或物理、傷害、恐嚇、干預他人」列為聯邦罪行。

 

 

【電影櫥窗】姊妹

《姊妹》(The Help)是201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根據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揭示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前的社會面貌。背景為196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一位女大生因看不慣社會對黑人女傭的歧視現象,毅然執筆幫助這些女傭爭取權利的故事。

1962年的密西西比州,黑人女傭在許多家庭裡依舊遭遇著不公平的待遇。22歲的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完成大學學業回到家鄉,擁有開明思想,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她思想保守的母親認為,婚姻才是女人最理想的歸宿,家鄉的人亦將歧視黑人的種族隔離做法視為所當然。

史基特從小由黑人女傭帶大,兩人建立深厚的情感,但這次回家她卻發現保母不告而別。在史基特的朋友家當幫傭的愛比琳機靈能幹、內斂沉著。另一名個性潑辣的米妮有著一手好廚藝,兩人是最好的朋友。當個性善良的史基特發現黑人女傭在生活中得不到平等待遇後,決意通過親身採訪在白人家庭工作的黑人女傭們的甘苦遭遇,將這些情況寫成一本書,以一種平靜而同樣充滿力量的行動去幫助黑人發起民權運動。

然而寫作計畫一開始並未得到支持,多數人因為擔心身分曝光而不願現身,後來在愛比琳及米妮的協助下,受到不公待遇的女傭們終於現身說法,道出黑人女傭背後的血淚與辛酸。

飾演米妮的奧塔薇亞.萊諾拉.史班森(Octavia Lenora Spencer)因個性鮮明的角色深植人心,一舉囊括第69屆金球獎、第6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18屆美國演員工會獎、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整理/陳逸凡)

 

 

【電影櫥窗】自由之心

《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是一部201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於1853年出版的自傳小說《自由之心》。講述一名原屬自由人的黑人,在美國內戰前於華盛頓特區遭綁並被賣往路易斯安那州,歷經12年奴隸生涯後,獲得自由的故事。

原屬自由人的黑人所羅門.諾薩普是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家庭美滿育有一對子女。有一天受邀前往華盛頓特區演奏,不料抵達後遭對方灌醉,醒來後發現自己已被賣做一名黑奴。儘管他不斷聲稱自己是名自由人,卻遭到奴隸販子的肆意毆打。

諾薩普被運至路易斯安那州,賣給了一位名叫福特的年輕男子,在其莊園裡做伐木工作。儘管諾薩普工作認真負責,卻引起年輕的木工工頭的不滿,幸得監工相助,才活了下來。

諾薩普後來被轉賣給中年奴隸主埃德溫.埃普斯,在其莊園裡摘棉花。由於埃普斯要求苛刻,許多黑奴因每天的棉花收摘量不合要求而遭到鞭打,他目睹了許多黑奴的悲劇,其中一名年輕女奴帕西因受到主人的垂涎,而遭主人之妻歧視和虐待,儘管她每天收穫數量最多的棉花,卻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帕西甚至請求諾薩普結束她的生命以了結她的苦難生活。

諾薩普想盡辦法透過各種管道對外求援,終於在有心人士的幫助下,他的自由民身分得到確認,被送回了紐約州的家鄉,與分開12年的妻兒相聚。

本片囊括金球獎最佳劇情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以及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獎,英國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n Rodney McQueen)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裔導演。(整理/陳逸凡)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