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環境 別讓地球因人消逝

環境破壞劇烈  國際社會集思廣益  管理上帝所造家園  從自身減塑降碳做起 

全球暖化導致融冰加劇,根據最新調查報告,未來35~41年內,北極熊數量可能大減3成。

【陳逸凡專題報導】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帶來無數產業的創新與便利的生活,卻也造成地球極大的負擔與生態環境的浩劫。除了有形的垃圾危及自然界生物生存之外,無形的空氣污染經由呼吸進入人體後,不僅可能造成嚴重過敏,更有致癌的疑慮;地球溫度上升也造成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問題。

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教會透過事工傳達信仰價值,也能成為福音最好的媒介。以有形的垃圾為例,高雄中會潮寮教會20年前就已先於政府開始在社區推動資源回收,因有感於回收所得之金錢都來自於社區,因此決定發放獎學金給社區在學子弟,蔚為鄉里美談。

潮寮教會牧師林豊彬1987年來到這裡,有鑑於偏鄉資源缺乏,隔年便於教會成立圖書館,供社區孩童使用,這是教會與社區連結的第一步,後來因為與居民一同抗爭大發工業區設立一事,走上了環境運動之路。先從教會個人開始要求,接著走向社區宣導,帶領會友在社區內掃街清潔,並成立8個資源回收站。

當居民看到會友出動掃街,慢慢的也開始主動清掃住家周遭街道,成立志工隊維護社區清潔。20年前人們較無資源回收的概念,潮寮教會的資源回收事工是非常進步的做法。自2000年起,教會認為這些費用都是社區民眾共同努力而來的,於是設立社區獎學金,並排除教會子女,將名額全數留給非教友家庭,頒發標準不按照成績高低排序,而是符合資格者通通有機會,以達到鼓勵的目的。

此外,潮寮教會牧師林豊彬亦不贊成禮拜堂每週插花,一來花材費用可以拿來做事工使用,二來也為環保緣故,三來也有神學意涵。以修剪過的盆栽等樹石藝術替代,相較於花是死的,盆栽則有生命,能成為「活祭」。在林豊彬的影響下,潮寮教會的會友都能看重自己管家使命,欣賞自然之美,並致力於環境運動,也進一步影響社區,成為帶領社區價值的榜樣。

自1997年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訂定每年6月第一個主日為「環境主日」,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與祂一起管理世界。」重申人類應盡的責任,提醒人們要謙卑與上帝一起疼惜與管理世界。

關心環境並不限於環境主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就連國際社會也不得不重視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簽訂各項條約力求將損害降到最低。其他關於海洋、空氣、能源等議題,都有可能導致人類在可預見的未來走上滅絕的道路,同樣值得眾教會共同關心守護。

 

  知識之窗:《京都議定書》

【陳逸凡專題報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補充條款。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共有159個締約國、250個非政府組織參加,主要規範締約國須於2008~2012年期間將該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準平均再減5.2%。

由於《京都議定書》規定生效需達三項條件:第一、經各國國內程序批准之國家數需達到55國以上;第二、批准國家中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須至少占全體成員1990年排放總量的55%;第三、達成以上二項條件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2004年12月,俄羅斯國會通過該條約後,已達《京都議定書》生效條件,因此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到2009年2月為止,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

不過為人詬病的是,美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以及《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雖曾簽署該條約,卻因考慮到參議院不可能通過該條約,柯林頓政府並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後繼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則表示,他原則上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思想,但認為議定書的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因此美國至今仍未加入該議定書。而日本、加拿大、俄羅斯也相繼退出。

根據專家評估,《京都議定書》若能徹底執行,到2050年之前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0.28℃,許多批評家和環保主義者質疑《京都議定書》的價值,認為其標準設定過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

 

  知識之窗:《巴黎協定》

【陳逸凡專題報導】在《京都議定書》制定將近20年後,國際社會歷經多次談判,終於在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再次達成《巴黎協定》(Accord de Paris ),未來將取代《京都議定書》期盼共同阻止地球暖化。

在《巴黎協定》制定過程中,將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同意從頭做起,由各國自行呈交減排計畫,而非擬定一體適用的策略,大幅簡化了談判過程。長期來說,《巴黎協定》要求簽署國遏阻排放,以2100年前不比工業時代前升溫攝氏2℃為目標,理想是維持溫度升幅在攝氏1.5℃以下。

短期來說,《巴黎協定》鼓勵各國編列預算因應暖化衝擊,包括興建基礎建設、開墾瘠土、開發再生能源。協定要求已開發國家2020年起,每年至少撥款1000億美元予開發中國家作為抗暖化資金,並在2025年重新檢討金額。 

協定允許各國自行判定減排量,未達成目標的國家不會受罰,但要求締約國如實通報,每5年必須強制檢討並提交加強行動的新計畫,對開發中國家則容許若干彈性。除了主辦國法國權利促成協定談判過程順利之外,過往常持保留態度的美國、中國與印度也承諾減排。 

《巴黎協定》被譽為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氣候協議,富國和窮國都承諾致力抑制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並設定廣泛長期目標,要在本世紀達成淨零排放。目前《巴黎協定》已有72國加入,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57%,已達通過門檻,並於今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馬拉喀什會議 力保全球升溫<1.5℃

【邱國榮專題報導】第2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於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辦,並於11月18日落幕,今年的主題聚焦於討論如何以實際行動落實《巴黎協定》,各締約國的一致共識是,全球減碳以求增溫不超過1.5℃的行動已經快來不及了。根據COP22今年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簡稱CCPI),台灣依舊停留在第52名,倒數第10,屬於非常差的表現。其中「CO2排放量與目標比較」部分表現最差,在所有國家中排名倒數第3。

國際間共同感受到氣候變遷問題亟需解決的急迫,去年底通過《巴黎協定》,今年COP22會議,除了商討如何在《巴黎協定》中擬定架構,成立再生能源、氣候脆弱國家聯盟等倡議加速減碳外,民間企業也加入討論,例如,保險業致力於減少氣候衝擊,金融業降低投資高污染產業;此外還討論,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及社區如何協助中央政府積極發展低碳社會。

COP22議場外,也聚集了世界各國的環保團體,以遊行方式向大會表達環保團體訴求,關切管制CO2排放量能夠有更積極的作為,台灣的環保團體「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以下簡稱媽盟)也到場加入這場年度盛會。媽盟返台後,於11月29日舉行「從COP22討論台灣減碳」記者會,呼籲蔡英文政府積極擬定減碳路徑和具體政策,跟上全球試圖控制增溫不超過1.5℃的行動。

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減低能源浪費,行政院提出電業法修正草案,其中條例有關電網民營化,在民間與國會裡熱議;根據媽盟的調查,許多民眾在電力主要來源的認知上,並不正確,超過4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台灣電力主要來源是核能,但根據台電網站揭露訊息,去年台電的電力構成比,核能只占16%,加上今年核一、核二僅有一半機組運作,所以核能所占電力比應該會更少於去年。

媽盟指出,台灣雖然設置了相關減碳法規,可惜缺乏實際減量作為;CO2排放直到數年前經濟發展停滯,排放才轉平緩及出現下降,但增建中的多座大型燃煤電廠,卻反其道而行,蔡政府應該提出明確的減碳路徑,才能擬訂符合國際趨勢的能源政策。

記者會中,長期研究台灣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參考德國經驗,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福島核災後的廢核路徑,德國採取電業自由化及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反觀蔡政府,現在提出的電業法修正案,涉及電網民營化,修正案內容幾乎可以說是被台電綁架,而且還設限再生能源發展。他強調,政府必須要傾聽民間環保團體聲音,將環保團體意見納入政策中。

 

下修空污門檻 還給人民健康呼吸權

【林家鴻專題報導】中國北京的嚴重霾害近年因紀錄片《穹頂之下》的公開揭露,震驚國際。11月5日北京上午全市局部能見度不到500公尺,鋪天蓋地、讓人無處可逃的空氣污染,其實也存在於台灣。近年台灣人尤其是中南部民眾開始警覺到,原來天空經常到了中午還白茫茫,看似霧,其實是霾害,對空污的恐慌也反映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空氣清淨機的高度買氣上,尤以主打強效濾淨「PM2.5」(細懸浮微粒)的高階機種最受歡迎。

「PM2.5」是霾害的重要組成分子,主要由燃燒石化燃料的氮或硫氧化物轉化而成,其粒徑小於頭髮直徑的1/28,不僅能在大氣中停留長達數星期,飄流數百公里,進入人體將沉積於肺泡與支氣管,甚至溶入血液,長期吸入有害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世界衛生組織已將PM2.5列為一級致癌物,並將哮喘、肺癌、心臟病、出生缺陷和過早死亡等列為PM2.5「空污病」。

知名空氣領域權威、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駁斥政府常宣稱台灣空污來自對岸,他強調,包含中國霧霾在內的境外污染,僅占我國空污3成,其餘5成來自本地工業排放,2成來自交通排放廢氣及其他污染源。莊秉潔認為,工廠揚塵及交通移動的PM2.5排放,台灣管制已相當確實,未來若要進一步減少PM2.5,必須從中小型工廠著手,並對石化、鋼鐵、水泥、矽晶圓等高耗能產業進行產業轉型。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濃度超過每立方公尺35微克即對人體有害,然而中南部地區自入秋以來PM2.5數值早已飆到70微克,環保署提醒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孩童、老人避免戶外活動。環保團體指出,今年10月台中連6日出現紫爆數值,西屯站每小時平均值達105微克,豐原93;高雄更出現連10日紫爆,11月15日前金站曾達到133微克、左營149,仁武居民晚上10點更經歷193微克的恐怖污染。

然而,政府沒有有效作為,引爆民怨,11月底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20多個團體控訴環保署草菅人命,「空品緊急防制辦法」的PM2.5分級門檻過高,到達150微克才能要求燃煤電廠降載、污染工業減排2成廢氣,強烈要求下修。

醫界研究指出,台灣近年吸菸人口逐年下降,但中彰民眾罹患肺癌比逐年攀升,女性每10萬人就有25人,被認為與PM2.5有關。近年民間反空污運動高漲,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上街,無非就是要求政府給予健康呼吸的權利。民眾平時出門前可多利用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或以手機加入「環境即時通」APP,查詢各項空污指標,空氣不良時減少開窗、使用空氣清淨機、高危險族群避免出門,外出時戴口罩。

 

 減塑回收 還生物乾淨海洋

【陳逸凡專題報導】近日以來有幾段影片在網路上流傳,生態保育人士從海龜的鼻孔中拔出長達數十公分的塑膠吸管、從另一隻海龜口中拔出近1公尺長的漁網、更有不計其數的海鳥、魚類因不明原因死亡,解剖後發現這些生物因為誤食塑膠垃圾,腸胃遭到阻塞,最後死於飢餓,各種畫面觸目心驚,顯見海洋垃圾問題已迫在眉睫。

環境資訊協會曾指出,科學家及環保團體已發現超過260種海洋生物的體內含有塑膠,造成牠們無法消化或難以活動;全台102處垃圾掩埋場位於海岸或河岸,曾因邊坡長期遭海浪及颱風侵蝕,造成垃圾流入海洋;台灣每人每天平均使用2個塑膠袋,每年總計使用超過180億個;洗面乳中的塑膠柔珠,經排水孔流入大海,造成生態浩劫。

據統計,每年入海的垃圾量有6億多公噸,或沉入海洋,或隨海潮漂流,大部分的塑膠垃圾無法被分解,因太陽照射、海浪拍打成為碎片,易吸附DDT、戴奧辛、多氯聯苯、汞等有機污染物,當浮游生物吃下後,經由食物鏈循環,最後還是回到人類口中。在夏威夷與加州間甚至出現綿延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帶,細散的塑膠在海中漂流。

2011年的夏天,一名17歲的荷蘭少年Boyan Slat專程到希臘海邊潛水,發現沙灘上充斥著保特瓶等各式塑膠垃圾讓他備感震驚。大人們告訴他:「這些垃圾數量驚人、分布太廣又過於細碎,不可能清理完畢。」這個說法刺激了少年,決定設計一個可以讓洋流與生物能順利從下方通過的海洋垃圾收集設備。

苦心鑽研後,Boyan Slat不僅成功發明出垃圾收集設備,並獲得設計大獎,也決心將這個計畫付諸實踐。於是他在19歲時,毅然決然休學,開始四處宣傳理念,如今這個海洋垃圾回收器已在海中開始運作,估計10年內,將可以回收7000萬公斤的塑膠廢棄物。

然而,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的速度仍遠遠超越回收的速度,專家估計,2050年時,海洋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將超越魚類的總重量。面對遭到污染的海洋,除了清除海洋垃圾,環團建議確實做好回收、垃圾減量,力行「減塑」運動,如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拒絕多重包裝或加工的產品、攜帶環保水瓶、購物袋或隨行杯等,都有助於減少垃圾流入大海,還給各種生物一片乾淨的海洋。 

 

二手聖誕禮 重思地土關係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南大專中心今年發起「送地球一個禮物」的生態聖誕活動,邀請學生、牧長隨手記錄垃圾足跡,共同努力垃圾減量,同時以許願卡的方式來交換二手物品,帶學生重新思考、反省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台南大專要送給地球的禮物包括「垃圾減量」和「舊物再利用」,前者由參加者先為每日或每餐的垃圾拍張「遺照」,上傳到活動討論頁面後簡單寫下文字陳述,藉此一一檢視垃圾產生的情況及如何減量;後者是每個人把需求寫在廢紙再利用的願望卡上,由各團契輔導收集好上傳到臉書活動頁面,若有人能完成對方的心願就直接留言,使自己的「舊愛」變成他人的「新歡」。

台南大專中心工作者吳明漢牧師指出,聖誕節是相互分享恩典、彼此送禮的季節,但大家很少意識到禮尚往來的過程中「究竟製造了多少的垃圾?」每樣小禮物為了有精美的外表,「土地必須要消化多少外部成本?」他提醒,在溫馨、充滿愛的聖誕節,人們收到許多溫暖也送出祝福,「但大自然是否也能收到溫暖與祝福?還是只能默默地承受又冷又臭的垃圾?」

12月9日台南大專舉辦年度的聖誕聚會,提醒學生自備碗筷來聚餐,中心的應景布置則是各團契運用巧思,把廢棄物變成精美的燈飾、捕夢網、聖誕樹、花藝作品等,美觀有創意而且不必再添購新的材料。交換二手物品時,每一份禮物都不是特地再花錢去買的,而是拿出家中可用的二手物品或用不到的全新物品,送給許願希望得到那樣物品的人,物盡其用,每個人也獲得滿足。

分享幾週以來的垃圾減量心得時,一位學生表示,最近大專中心發起垃圾減量,提醒他應該要持續環保運動,「當發現身邊的人都帶餐盒去買食物時,我卻是用免洗餐具,覺得很『羞恥感』。」也有學生認為在「便利」和「多做一點為地球好」的中間,必須做出抉擇,自備餐具去外帶餐食除了能養成環保習慣,偶爾還能得到店家讚賞,甚至免費「多裝一點」,好處多多。

吳明漢鼓勵學生持續使用自備餐具的好習慣,隨時注意是不是多製造了可以避免的垃圾。他引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指出,基督徒的責任之一就是「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

 

  延伸閱讀:《車諾比的悲鳴》

【陳逸凡專題報導】提及造成毀滅的環境議題,輻射污染的斑斑血淚,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遺忘的一環。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 的代表作《車諾比的悲鳴》,透過訪談,記錄了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各種讓人痛徹心扉的故事,敲響直擊人心的警世鐘聲。

其中一段故事,透過一位消防員懷孕6個月的妻子之口悠悠道出。在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不知情的消防員接到命令前往滅火,然而由於輻射外洩嚴重,這批消防員遭到嚴重的輻射污染,當局知道事態嚴重,於是將從火場歸來的消防員隔離治療。

焦急的妻子們在醫院守候,期盼能與丈夫見面,她們打聽得知當局即將把消防員送往莫斯科進一步治療,然而有關單位卻拒絕家屬陪同前往。妻子們守在醫院門口不願離去,幾經交涉抗議,終於有一位身著白袍的醫生走出門外,允諾消防員的妻子們能夠一起前往莫斯科,並要她們回家收拾簡單行李。

消防員的妻子們欣喜地狂奔回家,然而當他們快速收好行李回到現場,當局已將消防員全數送走。這些遭到輻射污染的消防員雖在第一時間能說能笑,卻很快的在短時間內陸續死亡。當局以特殊的鋅製棺材密封遺體,並以水泥磚覆蓋將他們安葬,防止輻射外洩,並宣稱這些人是國家的英雄。

事實上,車諾比核電廠的污染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當年蘇聯以水泥製作了一個巨型石棺將災變現場封住,然而隨著歲月的侵蝕,水泥石棺出現裂縫,歐盟花費20億歐元製作了全新不鏽鋼材質的石棺,預計於2017年覆蓋,能夠繼續封印災變現場100年。至於100年後,恐怕又是一場人類的惡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