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青年,教會失味!

最近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台上映創下賣座佳績,這部電影以3個印度帝國理工學院學生的生活經歷,反省教育、制度、階級、價值觀等議題,諷刺只重表面,忽略本質的扭曲現象。

片中主角之一的藍丘,才華洋溢卻常挑戰權威,有一幕是機械學教授問同學機器的定義,藍丘舉手說:「能簡化工作或節省時間的就是機器」,他還上上下下拉著褲襠拉鍊說:「拉鍊也是種機器」,此舉觸怒教授,認為藍丘胡鬧,把藍丘趕出教室;另一個學生背誦課本裡由一堆名詞堆砌的機器定義,老師點頭稱是。

很多人對《三個傻瓜》這幕印象深刻,覺得似曾相識;同樣的情節,也常在教會裡上演,有些人在教會滿口法規條文,卻忽略當中精神,對教會法規還比聖經熟悉。教會的民主代議制度值得肯定,但如果只重法規條文,卻無法用易懂的語言說明,搬出國法對教會法規嗆聲,看誰比較厲害,失去了藉由法規和制度促進教會發展的意義,實在可惜。

4月26至29日召開的長老教會第56屆總會年會訂為「教育宣教年」,近幾年總會年會設宣教主題,使年會不只有議案與法規,或是「議長,議長」、「我,我」的爭相發言聲,而有更多的宣教事工和信仰反省,畢竟宣教和關懷社會才是教會的使命,會議、法規、制度等都是為了宣教而設。

總會年會結束後的5月1日是「青年事工紀念主日」,回想1948年夏天,超過千名來自全國的長老教會青年在淡水聚集,發出「南北合一」呼聲,青年是1951年總會正式成立的重要推手。在教會,青年往往就像《三個傻瓜》的藍丘,有想法、敢表達意見、堅持信仰熱情,是教會裡最可貴的一群;別忘了,若沒有青年發聲,就沒有長老教會總會!&nbsp

20年前,有群大專長青團契學生組成「批台基長(批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非正式組織,試圖在總會年會議場外拉布條抗議;有幾年的總會開議前先召開青年、大專、婦女「會前會」,相關議決送交總會參考,後來青年、大專、婦女等事工委員會主委納入正議員資格,讓不具有牧師、長老職位的青年與婦女在總會發聲。不過,青年參與總會決策的機會,比例依舊偏低。

看看《三個傻瓜》,想想教會是否變得制式僵化,教會除了要青年服事,又給青年多少獨立思考,自由發言的空間呢?沒有讓長輩看了不順眼的青年,教會就會失味。&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