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負責 實踐合一

◎鄭明敏

普世教協(WCC)是一個以普世教會合一為宗旨的全球最大普世機構,成立60多年來為達成合一顛仆努力不懈,期間為求對眾教派的分歧展現最大程度的包容接納,歷經修正組織本身的定位為「眾教會團契」(Fellowship of Churches),卻至今仍難以突破阻礙合一的困境。

今年2月,首度主持中央委員會的新任總幹事戴維德牧師(Olav Fykse Tveit),在總幹事報告中強調,WCC必須成為會員教會「相互負責」(Mutually Accountable)的「眾教會團契」,這個提醒明確指出癥結所在。許多會員教會要求並期待WCC給予經費、人才、事工的資助,但WCC既非生財的事業機構,也非分配補助款的基金會,它的資源都來自會員教會;因此,彼此「相互負責」的概念是組織運作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

中央委員會期間,亞洲區委員共召開兩次區會,會中主席提到印度、中國教會快速成長,WCC應相對增加其代表席次,卻相對忽略這兩國已成全球新興的經濟強國,其教會除自詡代表權、決策權應予提升外,也要調整自忖南半球弱勢會員的心態,應有權利、義務相對的負責態度,面對WCC財務極度困窘的現況,應做出實質貢獻,才符合「相互負責」的精神。

WCC以英、法、德、西為4種正式語言,會議中所有文件、演講和會議進行現場,都必須包含4種語文的翻譯,為此投注之資源極為可觀;但對比例甚高來自亞太、中東等地區使用其他語言的代表卻毫無幫助,因為在大多數歐美、非洲代表均可流利使用英語的情況下,這項服務所耗費的資源與產生的效益實不成比例。有趣的是,此一事實雖因WCC經濟拮据屢經挑戰,卻至今仍是個不可撼動的「傳統」,因為主要服務對象是歐洲代表和部分南美、非洲代表,而WCC有6成以上的經費來自歐洲教會。這又是一個無法落實「相互負責」的實例。

可見WCC的會員,不論大小、貧富都有各取所需的傾向,南半球會員教會以弱勢姿態自認爭取有理,北半球會員教會也自認付出多的優先,無怪乎新任總幹事要大聲疾呼:讓WCC成為「相互負責」的教會團契。

總幹事報告的第二部分,以「成為合一」(To be One)為主題貫穿全文。WCC的會員教會雖全數告白耶穌基督為救主,卻至今仍因教義分歧無法同守聖餐。7年一度的大會期間,各教派會在不同時地以各自的方式舉行聖餐,全體參與的禮拜則採用最大公約數稱為「公禱」(Common Prayer),而非「崇拜」(Worship)。

按法規在所有WCC大小委員會中都必須佔有1/4席次的正教會,也經常以強硬態度回應諸多重大議題的挑戰,特別是「女性封牧」及「兩性平權」等。這些現象在在顯示,WCC面對成員的諸多分歧,不能僅僅強調尊重多元,包容接納,若無法喚醒眾會員教會「相互負責」的自覺,合一的異象恐難落實。

(作者為WCC中央委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