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化與活動化的青年普世運動

◎洪仲志

參與在普世教會事工的這幾年,常在會議或方案的場合遇見老朋友。2001年參與營會的夥伴丹尼爾先生,2010年在另一體驗活動中,帶著青年到他服事的教會機構參訪。丹尼爾已成為韓國長老教會的牧師,並在該教會的都市勞工中心服事。不久前接到當年一位夥伴瑞貝卡小姐的電話,這10年她去了南美洲宣教,成為一名宣教師。當年的青年,如今已不再青澀,而是獨當一面的教會菁英。而回想這幾年所經歷的台灣青年普世運動,原來其中有更多人來來去去,卻無法繼續參與在普世事工。

大致說來,青年普世運動討論的議題不外乎:青年賦權、青年教會參與、青年生活(教育與就業)及信仰。這些議題,往往是以活動形式的方案執行。短期的訓練會、營會、交流活動、青年會議;或是幾個月至一年的青年實習計畫。然而,在這些活動形式中,我卻發現台灣的青年普世活動漸漸出現階級化與活動化現象,使這些方案實際的影響很有限。

許多人誤以為,普世參與是教會界的菁英才能有的經驗,青年普世運動也存在類似的階級化。首先,被化約為出國參與方案或接待外國人,才算普世的青年普世活動,這要經濟較佳的中產階級以上之子女才能負擔。再者,普世合一概念的不普及,也使青年普世活動的消息,往往只有教會的特定階層,如:牧者子女、神學生及與教會權力核心聯繫緊密的青年,才能取得訊息。此外,普世教會一般認為,青年是生命經驗有限的「未來領袖」,因此需要教導與引領。這使得青年普世運動充斥工作營、探索/體驗等活動式方案。活動中很難深入探討信仰價值與生命,當然就更難挑戰青年對自身信仰的回應。

青年普世運動的階級化,使普世價值僅能在少數階層流動;活動化則易造成對普世價值的誤解與誤釋。這些當然不能歸咎於青年的學習和參與動機,反倒是教會領袖與領導團隊應該思考與面對的挑戰。

近幾年,青年普世運動中也開始出現:青年是現在的領袖!(Youth are leaders now!)以回應過去幾個世代,普世教會一方面要求青年積極參與普世運動,一方面卻僅給青年有限資源與權力的窘境。反觀長老教會的青年普世運動,似乎仍停留在自我認同與認識,及體驗他文化的層面;青年代表徵選機制仍常受「人」的影響,而未能真正培育青年普世菁英。要呼籲&ldquoYouth are leaders now!&rdquo這樣的精神,恐怕得再等一陣子了!

(作者為前亞洲教協青年幹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