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教育與媒體改革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在新自由主義趨力的影響之下,台灣的媒體市場解除管制、強調自由競爭,雖然促成意見市場的多元性,成為台灣民主化的基石。雖然如此,也帶來不小的問題。

媒體過度開放未必能產製出品質更好、更多元的內容,反而造成了集中化與跨國性的商業壟斷,甚至成為企業集團的一部分,與政商勢力的關係密切,為政治經濟優勢者服務,窄化了多元意見的出口,許多弱勢群體的聲音因而遭到壓抑;另一方面,媒體為換取更高的收視率與廣告收入、降低成本,大量地提供八卦、侵犯人權的腥羶色內容,長期下來,大眾對於整體的媒體環境信心低落。

面對媒體亂象以及媒體造成的各種惡性影響,除了採取制度改革或直接對抗的方式外,亦有透過媒體識讀/素養(Media Literacy)教育的推廣進行媒體改革。媒體識讀教育的目的在於讓閱聽人自主選擇資訊與解讀文本,甚至具有文化生產的能力,翻轉媒體與閱聽人單向的消費關係。

2000年前後,包括政治大學、世新大學等大學興起媒體識讀課程,同時富邦教育基金會、媒體識讀推廣中心,以及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等都致力於推動相關工作。其目的在於使閱聽人有能力解讀訊息、不被媒體左右,試圖藉此達到「識讀、解讀、監督、改變」媒體的目的。

而為了因應網路與公民新聞興起,落實公民發聲、多元民主的價值,媒體識讀教育更擴展到社區大學,課程設計不只培養識讀能力,更包括傳播權與近用概念實踐,讓學員得以辨別、選擇訊息內容外,更能集結表達,落實民主,透過紀錄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增加對公共事務的投入感及成就感,進而有意願去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公民自決的民主效益,挑戰政商壟斷的媒體政制,讓弱勢發聲,促成社會對話,這正是目前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社區大學推廣媒體識讀所亟欲達到的重要目標。

不過,社區大學的課程需要降低學院觀點,強調在地性,從學員的生活經驗來修正教學內容。例如,以往討論媒體「再現」議題時,往往會以主流媒體報導如何扭曲社會真實為例,但大部分的社會事件離學員相當遙遠,因此,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便調整方向,聚焦在地方版面,讓學員先看媒體對在地新聞的報導,再一起討論學員在主流媒體或房屋廣告上看到的「地方」,與你實際居住的地方有什麼不同?接下來以地方的小眾媒體、地方文史團體發行的刊物,或公民新聞為例,介紹不同媒體組織、生產結構對媒體再現的影響,並且鼓勵學員以數位機或任何的紀錄器材自己作報導。

從媒體改革運動的角度來看,如何促進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如何讓學員去關心社區議題,引導對公共議題的批判性思考,是媒體識讀教育重要的面向。透過實務的操作,不僅能讓學員有成就感,在實作過程中了解媒體生產與再現的過程,反思權力者如何操控媒體,並透過公民新聞的實踐,達到媒體公民教育的重要目的──透過媒體關心社區、參與公共事務,讓民眾在地發聲。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