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暴動」雜感

◎李怡道(專業家庭主夫,暫居英格蘭)

事情「是」從倫敦的一個黑人被警察槍殺開始。起初,只是他的家人跟社區朋友前往警局要問個前因後果,卻得不到像樣的回應,於是出現過激行為。很快地,倫敦其他區域也陸續發生相關與不相關的「暴動」,「暴民」在下班後上街砸、搶、燒各種店家,沒幾天,這股風潮擴散到伯明罕、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

經過幾天的亂戰,配合主流媒體將暴動者的動機與行動內容扁平化與低級化,執政的保守黨嚴厲指責「暴動」者,說這樣噁心的行為和態度是無法接受的,這單純是犯罪。至於黑人年輕人比白人年輕人更常被盤查(26倍)、青年失業率創新高、財產最富10%與最貧10%的差距上探273倍、大學學費漲了3倍、「暴動」的起點是倫敦失業率最高的區域、該區年輕人活動中心最近才因大刪預算而關門等,與今次「暴動」全無關聯。

這樣的描述漏洞百出,毫無解釋能力。例如,這樣的定調,完全無法解釋為什麼在倫敦扣到的「暴民」裡,有小學助教,有平面設計師,有大學生,也有上班族。

英國這幾年的各種抗議活動,有一批身著帽T的常客,臉上罩著只露出雙眼的面罩頭巾,他們不來和平遊行這一套,而是拿著棍棒石頭噴漆,打砸精品店、銀行,推燒警車,破壞公共私人財產。有人說,不和平只會讓事情更糟;有人說,他們不想表達什麼,只是在鬧事而已。今年3月,25萬人走上倫敦街頭抗議大規模公共預算刪減,這批黑衣人也有「參與」,事後右派媒體一面倒社會敗類地罵、社會成本地算,倒是《衛報》做了一個專題,值得參考。

一位受訪的黑衣人說,媒體說我們是混混,但他們不知道,頭罩下有護士、社工人員、學生、教師、也有女權運動者。另一位受訪者說,他從小跟著父母參加無數次抗議集會,但最終發現這些組織良好的抗議行動,根本未曾對政策和體制發生影響;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讓他的工人階級家庭辛苦工作,負債卻與日俱增。他們說,破壞東西不是重點,重點在我們向世人向社會展現出我們的政治理念,我們認為改革無望,政黨不可期待,資本主義應該毀滅。

與若干年前幾十萬人上街反對出兵伊拉克一樣無效,3月的大遊行,同樣沒有讓保守黨少刪一毛錢,社會福利、身心障礙、教育、社區服務,甚至幫他們鎮壓人民的警察軍隊,都面臨大幅預算刪減。這次暴動最終還是被壓了下來,背後的原因,也都被「單純的犯罪」一筆勾銷。

暴力也許會模糊訴求,但和平理性路線遊行,卻又如何比較有效?面對精英階級自我保護的政治運作,被影響卻完全無力干涉的人民,使用暴力,卻又如何難以理解?「暴動」,畢竟是執政當局和既得利益者的語言,同樣的行動發生在其他國家地區,可能會被稱為起義抗暴革命,若有利可圖,英美霸權還會以人道為由,出兵相挺。

是單純犯罪,還是無力者的反彈;是暴動,還是革命;是鬧事,還是政治宣言,全在一念之間。不同的事件各當如何觀看,我沒有單一解答,只求能不停地追問自己,在當權者與弱勢者之間,我的老師站在哪一邊?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