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處境化神學教育 ──南神紀念日有感

當加爾文於1559年在瑞士創立改革宗第一間日內瓦學院時,學生的表現被譽為品格高尚、認真讀書並具有宣教熱忱。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巴克禮於1876年創立台灣第一所改革宗學院台南神學院時,也懷著相同期許,希望學生品格高尚、認真讀書並具有宣教熱忱。

神學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命感的培育、生命的委身。基督徒的人生價值是以耶穌為學習典範,因此當耶穌的價值與從小孕育我們的文化價值對遇時,自然就衍生信仰反省,這就是神學教育的價值。所以,神學教育中的信仰反省,其實就是形塑生命的委身,不只認真讀書、良善品格,並具有服務人群的信念與熱忱。

二次戰後,第一位台籍牧師黃彰輝接任南神院長,他大力為台灣神學教育開啟了處境化思考,讓神學教育的內涵不只向普世學習,也定根本土。1970年後,南神培育的學生,能以認同鄉土的精神為台灣前途及人權奮鬥不懈。一方面,領導台灣教會於1971年發表〈國是聲明〉,在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時,要求內政革新及國會改選。1977年美中關係正常化時,在台灣存亡關頭下,發表〈人權宣言〉,說出台灣人的心聲,期盼獨立自主的台灣。

另一方面,南神的神學教育也落實處境化神學思考,在台灣展開「鄉土神學」「出頭天神學」建構。鄉土神學談台灣的出埃及運動,從中國霸權文化壓迫下解放,建構可相互祝福的台灣迦南美地。

在此南神紀念主日,寄望台灣教會的神學教育能根植於對上帝及土地的使命感。然而,對信仰與處境的使命感,要經由神學教育的過程來深化,使神學教育顯示出深度。要記得,沒有經由深度社會分析的神學回應,神學可能用來服務統治階級及追求個人社會與教會的名望。深度處境的分析,讓信仰思考更加深化,讓神學教育更有深度。

南神有傳承已久的優美台語文教育、處境化神學思考、處境化講道風格,並融合普世與處境的教會音樂教育及認同弱勢團體的宗教社會工作。現今,若能面對時代需求與挑戰,往培育多元牧者之需求發展,如社工牧者或教會音樂牧者,並輔以「台灣教會史料暨本土神學中心」及「教會與社會議題研究中心」,再加上學院既有的「鄉音樂坊」及「宣教研究中心」,將可迎接未來少子化及國際經濟變動之在地挑戰,繼續以處境化神學教育精神,為台灣及普世教會造就服事人才。

相信這樣的處境化神學教育的重建,才有可能作為現今及未來台灣基督徒生命委身的激勵及人生意義的導引,也為未來的神學教育整合提供方向。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