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認同與青少年華語事工之調適

◎陳慕恩

拜讀〈教會轉型,尊重青年文化?〉一文,拙筆以連續參與該座談會之感想為旨,表述拙筆心中的本土認同與當前青少年事工之調適。

首先,吾人不可忽略一項事實,即台灣已經進入後現代教育思維,考量到學生的個體、多元與主觀感受,以及容許他們對傳統權威所塑造出來的合理現象加以質疑,反權威、反傳統成了後現代教育下之學生的思想形塑。教會已不適合集權式、單向灌輸思想給青少年,容易使之產生反感而推卸教會,就在「舊人留不住,新人進不來的」窘境中,無疑雪上加霜。

華語對於現代青少年來說,是主要語言。拙筆長年投入青少年事工,發現都市與鄉村青少年在語言選擇上大有不同。都市青少年以華語為主,鄉村則相對多數以台語為主。然而,各教會是否曾統計自家子弟在語言選擇上的偏好呢?偶然一次訪問中得知學生在同儕間多使用華語,與祖父母交談時就非得使用台語。然而,他們在講台語的表達與發音上時常詞不達意,相較之下,使用華語時他們顯得自在。

本土認同是吾人存有之根本,身為台灣人更應該清楚認知這個不變的事實,上帝既使吾人發生於母胎,生於斯長於斯,本能即可回答「我是台灣人」。追本溯源,拙筆家族自晚清就世代居住台灣,經歷日治與國民黨時期,除台灣之外別無認同。然而,不得不承認,受國民黨思想教育成長之下,拙筆未啟蒙之際不能認識自己,直到進入長老教會才真正意識到自己身為台灣人應有的尊嚴與身分,那年,拙筆將邁而立之年,全賴長老教會致力本土認同之緣故。

語言成為本土認同的附庸,強扣「不講台語就是不認同本土」的帽子顯得粗糙。面對牧養偏好華語的青少年學子,難道吾人就選擇退讓嗎?斷乎不可,更應該培育本宗青少年厚植本土意識。然而&hellip&hellip青少年在哪?拙筆走訪數十間教會觀察,相較於中壯年成員,青少年寥寥可數。

語言,若不應成為隔閡,教會大門也應為偏好華語的青少年敞開,即至生命根基穩固如前輩,啟迪其人本土認同、使之自覺,進而保有台灣本土文化與母語,豈不善哉?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神學院學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