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母語不只是保存文化

◎葉志達

對於父親來說,女兒是另外一個情人。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我的女兒在我眼中不只是西施,更是「完美情人」。女兒剛滿2歲,但是常被認為2歲半,甚至是3歲。她會被高估年齡,是她與人有良好互動、個性活潑不逾矩,以及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

她的語言能力是上帝賞賜給她的恩賜,在不刻意引導她講話、也不刻意教她特定字詞的情況下,我女兒從10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無意識地卻很清楚地叫「爸爸」「媽媽」,1歲半時,已經可以用簡單字詞來表達需要,許多稱謂如阿姨、阿伯&hellip&hellip等都能夠清楚叫出。剛滿2歲的她,已經可以用一段話表達她的需要,甚至可以跟著人唱一些歌曲。

女兒在語言上的表現,讓我這個做父親的十分的驕傲,然而最近拜訪即將休「安息年」的新約教授鄧開福老師時,與他談論我女兒的語言恩賜,他潑了我冷水說:「這不是恩賜,這是她在多語的環境所得到的結果。」鄧老師向我解釋說,在國外,特別是父母來自不同語言的地方,無論是各國通用語言或者是地方語言,許多父母從嬰兒時期便堅持用自己的母語與孩子講話、對話。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語言發展被不同的語言刺激,孩子不僅不會混亂,反倒能漸漸分辨不同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就這樣被建立起來。經過鄧老師的解釋之後,我才恍然大悟,鄧老師擁有20幾種的語言能力是從小培養起來。

原來我堅持與女兒講母語「台語」是對的,而太太大部分時間用華語跟女兒溝通,我們也不斷要求她的阿美族外公外婆跟她講阿美語。我的女兒就在這樣的多語環境下,語言被刺激發展。在台灣,許多父母、祖父母可能害怕孩子長大後,不會講「國語」,功課會跟不上,無法與人溝通,因此都是跟小孩講華語。如此做卻造成孩子的語言發展受到較少的刺激,較少被開發,這也增加孩子未來學習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困難。

此時,堅持對孩子講母語就不只是保存文化,因為這個理由經常讓人感到沈重,畢竟文化不是單靠一些人的力量便可以保存。但是,若從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的語言學習來看,堅持對孩子講母語,讓孩子置身於多語的環境之下,這應該是我們做父母可以盡力去做,也很願意去做的一件事吧!!

(作者為台中中會日月潭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