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的天父上帝

◎李景行

拉丁聖詩繼承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 of Milan)之後,對教會聖樂與禮拜儀式貢獻最大的人為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貴格利生於羅馬,世襲顯爵,青年時即在政界享有盛名,曾任羅馬城議員,並被委任為羅馬市長,但他把世俗福祿視為糞土,不惜拒絕眾望,避入修道院內隱居;父親逝世後,將全部財產捐給修道院,自任院長,對於擴充寺院數目,整頓修道綱紀,功不可沒。

他特別關心海外宣道傳福音的工作,並志願到英國去傳教。當他離開羅馬才3天路程時,接到羅馬教宗逝世的消息,且他被選為繼任的教宗,馬上趕回羅馬,斯時50歲。雖然他未能前往英國,後來曾派奧古斯丁前去,表示他的關懷。他的本性聰明溫柔,並富同情心,釋放了所有的奴僕,每1天還請12個乞丐和他同桌吃飯。很謙卑的稱自己為「上帝所差遣的差遣」。

貴格利不但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聖樂家,他重建一學校名「聖樂書院」(Schola Cantorum),他禁用安波羅修的音樂,而改革創立其新的「單純聖詠」(Plain Chant),這種新的聖樂是純粹的聲樂,不准使用樂器,故莊嚴而與世俗音樂迥異,不分小節,無分時間性,依思想自由歌頌,無聲降記號,無和聲;而且只限於僧侶或受過訓練的唱詩班才可唱頌,成為獨特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他在羅馬所設立的歌唱學校,訓練唱頌和寫作聖詩的人才,再派往全歐洲介紹葛利果聖歌。自此以後,大公教會的禮拜與葛利果音樂息息相關,也影響了後世的音樂及基督教聖詩。據說現在的葛利果聖歌有3000首曲調,全部都是單音,節奏自由,在天主教彌撒的儀式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新《聖詩》411首〈阮的天父上帝〉(Father, we praise Thee, now the night is over,中譯為〈夜盡光天歌〉)根據羅馬書13章12節:「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來默想這首詩的內容,會幫助我們吟唱時,會更加了解詩中的意義。

這首詩起源很早,在聖安波羅修時,教會中規定了1年中不同節日所應唱的歌曲都是以拉丁文唱的。這首詩可能就是古代教會中唱的詩,經貴格利修訂後,流傳至今。

〈阮的天父上帝〉曲調來自古代教會的啟應對唱曲(Antiphone),是從1681年法國出版的《啟應對唱曲唱法集》中引來,但不是法國傳統曲調。原曲調名「CHRISTE SANCTORUM」,調名係取自中世紀1首拉丁聖詩〈基督,聖天使的充足榮耀〉。

早期基督教聖詩的「希臘聖詩」,只限於讚美造物主與三一真神。而「拉丁聖詩」則開始默想基督的受難與創傷和祂美妙的名,讚美聖母,以及描繪天堂的快樂和大而可畏的審判等。這是兩者不同之處,也是各自的特色。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