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會永光教會是個典型的都市教會,歷經建堂、與數次擴建,在2002年搬離嘈雜的市場,於中正路145號3樓獻堂,不僅各項活動、聚會有更舒適的空間與品質,明顯方便的位置,也便於吸引更多慕道友。為使聯誼導向的團契能夠在靈性上更為扎實,2006年永光教會開始轉型為小組教會,藉由小組模式達到信徒造就,並活絡教會兄姊的關係。

「教會兄姊的眼睛是雪亮的,牧師需要成為模範!」周信榮說,談合一,牧師要先與小會能合一,小會順服牧師、牧師順服基督,才能蒙神賜福。對於服事者須要求,認清服事時的身分不是一般會友,不是台上的表演者,而是彼此同工;牧師本身也要持續進步, 講道須用心準備。

以小組造就信徒.用街舞敬拜服事.

作都市永恆

在永和,禮拜天的早上能夠吸引人早早離開被窩的,無非是在巷弄間的永和豆漿早餐店,在誘人的黃豆香氣與剛出爐的酥脆燒餅油條下肚後,一天所需的活力彷彿都衝好電,蓄勢待發。除了身體需要豐盛早餐,心靈同樣也需要得到飽足!熱情活潑的永光長老教會主日禮拜,台、華語場次任選,有振奮人心的敬拜讚美、火熱的禱告,也有用心準備的講道。

1972年,台灣漸由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永和地區與台北市僅一水之隔,跨過新店溪便能抵達台北市中心,交通方便,於是逐漸聚集許多的人口。當時永和教會見福音禾場的擴大與人口組成的改變,於是分設了永光教會。

永光教會是個典型的都市教會,歷經建堂、與數次擴建,在2002年搬離嘈雜的市場,於中正路145號3樓獻堂,不僅各項活動、聚會有更舒適的空間與品質,明顯方便的位置,也便於吸引更多慕道友。為使聯誼導向的團契能夠在靈性上更為扎實,2006年永光教會開始轉型為小組教會,藉由小組模式達到信徒造就,並活絡教會兄姊的關係。

近10年來,聚會人數由150多人,增長至目前,主日上午2場禮拜共約300人。現在永光教會主日上午9點為台語禮拜,參與會友多為中壯年至長者;10點45分進行華語禮拜,人數比台語禮拜更多,許多青年學子都很享受在禮拜中。雖然2場禮拜使用的語言不同,但不變的是永光教會牧師周信榮走下講台,以活潑的手勢、與會友問答的互動,搭配以圖片為主而非逐字稿的投影,將該週的信息傳講給每個會友,會友坐在特別訂製既舒服又不易打瞌睡的椅子上專心聽講,因為牧師的信息會是接下來週間小組聚會時的討論資料。

除了活潑的主日禮拜與細胞小組之外,永光教會還有少年讚美舞團,讓正值活動力旺盛的青少年可以用跳舞與信仰結合;針對社區也有兒童舞班,並與秀朗國小合作,舉辦學童悅讀營為需要關心的學生建立自信心,不只將福音預工的對象放在小孩子,同時也以此契機接觸學生家長。

永光教會的少年舞團與歐讚音樂團隊於7月7~25日前往香港、馬來西亞進行9場短宣活動;7月29日~8月28日在國內也有10場活動。另外,在7月16~25日由周信榮帶隊,也有22名會友前往參與「訪韓聖會」。在永光教會中,從上到下,人人都散發出活力,是一間朝氣蓬勃的教會。

周信榮認為,由上而下的「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雖然有其價值,但目前各教會對總會的向心力不如以往「倍加運動」時期,不是一聲令下,用一套方法就能達到目標;而是需要因應不同型態教會的需要,採取不同的作法。

1.起造一間具現代化,又保有神祕感的教會。

永光教會在2002年於現址建堂,周信榮說:「一開始我只有2個要求,新禮拜堂要「現代化」,同時有「神祕感」。」禮拜堂的「現代化」不光是硬體的要求,做為都市教會,會友生活在高度現代化的環境中,教會也不能「跟不上時代」。
除了在各種聚會中常需要使用各式電子器材,幫助活動的進行以外;在氣氛營造上也要符合都市的氛圍,不管在軟體或硬體上,都要成為一間現代化的教會,才能夠幫助服事人員有效帶領會眾;而會友在現代化的教會中,也不會因此覺得信仰與生活落差太大。

因此在永光教會,除了設備齊全的音控室等影音燈光設備,因應大廈隔音需要的電子鼓、吉他等樂器外,連小朋友每週來主日學上課,都必須使用打卡鐘打卡。

至於「神祕感」,周信榮笑說:「其實神祕感指的是要讓外人對教會有好奇心,如果外界對教會有好奇,就會想要一窺究竟。」他指出,都市中的教會不像歐洲那種莊嚴肅穆的建築,必須要有神祕感,才能引起人想要了解、親近的情緒。

此外,禮拜堂在設計時也有許多神學意涵,包括以十字架為中心,光芒為主體的主牆,並以材質的不同,描述人們要努力向著基督為中心的聖潔生活前進,得先經過代表著出埃及的沙漠感牆面,在經過粗糙的牆面後,才是永恆的真光。禮拜中看著主牆,便能時刻提醒自己,目前的信仰狀態正處於哪個位置,而兩旁的圓形光芒,則代表著神的恩典一直都在。

「禮拜堂的十字架燈光一天24小時都不會熄滅,無論是教會內的聚會或社區借用場地開會等,十字架永遠都會發出亮光!」周信榮補充。同時,講台使用透明壓克力製作,為的是不遮住教會中央的十字架,也藉此與會友一同反省「講台」的意義,在禮拜中,應該是所有的人都獻上活祭,因此禮拜中的人比擺設、物品更加重要,而透明壓克力講台,也象徵著基督徒必須要敞開自己,為人為主而活。

2.運用小組造就信徒,兼顧團契生活的改革。

永光教會原本和一般長老教會一樣,在主日禮拜外,以年齡層分不同團契,但是周信榮有感於團契生活常淪為交誼性質,較少信仰造就,十分可惜,因此積極尋找可以改變的作法。

2005年從15人的「實驗小組」開始,周信榮實際參與,並著手編寫小組訓練教材;經過溝通與宣導,一直到2008年教會才全面小組化。在改為小組的半年後,就能看出會友靈命有顯著成長,在服事的態度與能力上,都因操練而有所精進。

小組的同工由小組長、副小組長與守望者組成,小組長可說是一個小組中的靈魂人物,小組長的訓練過程耗時4個月,一共有30小時的課程,並需撰寫報告才能結業。訓練內容包括:(1)在小組中如何帶領聚會、敬拜與禱告。(2)聚會後如何關懷,落實散會比聚會重要。(3)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精神。(4)認識永光教會歷史。(5)領袖訓練。

學員結業後成預備同工,分派至各組成為「守望者」,可負責領歌、代禱等事項,待人數增加,成立新小組,便有機會在牧師的指派下,成為副小組長或小組長。小組同工每2個月需要進行一次在職訓練,小組長更是每個月有一次聚集,除使牧師了解小組狀況,也能互相分享小組運作心得。因為每個會友都分屬於小組中,而小組每週討論的題材又來自於牧師主日的講道,因此推動小組也幫助會友在主日禮拜中能更認真聽講。

周信榮認為,信徒造就不是非採行小組不可,如果在一個以團契為主的教會,可以先推動讓團契的會長、副會長接受訓練,要先有共同的異象,後續才有辦法跟進。不過採用小組的好處在於,它同時兼顧了團契的功能,在每個月的小區聯誼,可以成為同年齡層的交誼平台,在信仰造就方面,也更有效率。

永光教會統計,每年的新朋友約有180~230人,有68%由會友從小組中帶來教會,只有不到20%的新朋友是自己找來的。目前大家對小組的認同很高,周信榮笑稱,在永光,不要說一領一,一個都領好多個了!

另外,還是有零星未參與小組生活的會友,教會為此發起「愛網代禱家庭」與「愛網探訪大隊」,持續關懷會友,也成為教會內另外一種交誼、關懷事工。

3.建立社區宣教特色,雙主軸佈道領人歸主。

以舞蹈敬拜神,是永光教會的特色。一開始是因為年輕人愛跳舞,周信榮認為,年輕人好動,就讓他們到教會跳個夠,因此特別商請老師指導,將舞蹈結合信仰,成為一支獨具特色的敬拜舞團。看到年輕人這麼愛跳舞,教會中的婦女也希望跟著跳,於是另外又成立了姊妹敬拜舞團,迄今永光教會一共有4個舞團,也成為教會中獨樹一格的活動。

相較於許多教會以課輔班開始拓展社區事工,永光教會四周都是補習班,小孩根本不缺這些資源。周信榮指出,教會的社區宣教模式須因地制宜,永光教會原本青少年就有以街舞與信仰結合的舞團,因此社區事工也能以此延伸,從舞蹈班開始做起;社區兒童舞班每年有3期,每期的人數約40人左右。

「會將孩子送來教會,就代表家長不排斥信仰,」周信榮說,從社區兒童事工開始,除了針對兒童的撒種外,更要能看到家長也是傳福音的對象。社區兒童舞班開辦迄今進入第18期,已有許多見證發生,更有全家信主的好消息。

自2010年開始,永光教會也與鄰近的秀朗國小合作,開辦每週一次的學童悅讀營,由學校提供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在永光教會以聖經故事與品格教育,重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師生比接近1:1,是十分辛苦,但很有意義的事工。

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宣教,永光教會以年為單位,有系統的將佈道分為上半年的「野外禮拜」與下半年的「聖誕佈道」。永光教會的野外禮拜會針對慕道友設計,讓會友邀請慕道友一起參與;周信榮認為,野外禮拜一次能相處8小時,利用8小時向慕道友傳福音,比起參與主日禮拜,效果要好得多。

而「聖誕佈道」則是重頭戲,每年8月就開始籌備,以去年為例,便以「舞報聖誕,引爆佳音」為題,將福音茶會、讚美禮拜與佈道三合一,動員會友認領邀請者,並分配桌次,每桌都有桌長與3位同工,並且需要在事前接受陪談、教育訓練,在聖誕佈道時成為慕道友的陪談員。周信榮提醒,佈道會不是愛餐,不是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吃飯,而是以慕道友為主;每個會友認領的慕道友人數也不宜過多,反而會使陪談品質降低,最好在3人左右。

針對每位出席的慕道友,教會都會建檔,後續跟近時間長達半年,如對方仍因故無法到教會,才能執行結案。去年的聖誕佈道席開78桌,慕道友決志的比例也高達10~15%,創下紀錄。

4.用合一的團隊服事,讓人看見上帝的賜福。

永光教會禮拜堂的玻璃門上,寫著教會的異象與目標是「建造榮耀與活力的教會2000人教會200個小組、2宣教機構」,周信榮也不諱言指出,永光企圖發展成為大型教會的想法。「就好像大賣場與雜貨店的差別,禮拜的氛圍也會不同,」他說,小教會的奉獻中,有6~7成需要付給傳道人當謝禮,其實並沒有太多資源可以發展事工,教會要壯大,才能有餘裕從事各項宣教目標。

周信榮補充,並不是小教會的形態不好,而是總要努力使人看見教會的祝福。同時,不論是大教會要整合資源,或是中小教會彼此的串連,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團隊服事」基礎上,他坦言,長老教會的團隊服事較弱,時常單兵作戰,十分可惜。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