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教會位於濁水溪畔,隔著濁水溪與南岸的西螺相對。西元1932年尚無教會,信徒需前往4公里外的丈八斗教會(今原斗教會)參加聚會。交通極其不便,若遇風雨則老弱婦孺無法前往。遂由本地的莊興長老、陳查某長老、張統基執事和莊德和執事等人發起籌設教會。

1932年2月開始進行,而於同年7月在竹塘鄉竹塘村110號設立佈道,得宣教師劉忠堅牧師及多位牧長協助開始傳道。主後1953年經第一任牧師莊清華奔波籌備,並獲得林垂芳劉秀霞夫婦捐贈土地,建造今日竹塘教會的禮拜堂。

主在沙漠開將江河 在曠野開道路

1.靈命、事工、異象三面向推動教會宣教與更新

彰化縣的竹塘鄉,是稻米的故鄉,隨著四季變化,鄉野間時而青蔥一片,時而金黃稻浪,位於濁水溪出海口,夕陽總是火紅的大大一顆,這片顏色鮮明的農村,沒有省道、鐵道經過,14個村莊以農作守護肥美的土地。

竹塘教會位於濁水溪畔,隔著濁水溪與南岸的西螺相對。西元1932年尚無教會,信徒需前往4公里外的丈八斗教會(今原斗教會)參加聚會。交通極其不便,若遇風雨則老弱婦孺無法前往。遂由本地的莊興長老、陳查某長老、張統基執事和莊德和執事等人發起籌設教會。1932年2月開始進行,而於同年7月在竹塘鄉竹塘村110號設立佈道,得宣教師劉忠堅牧師及多位牧長協助開始傳道。主後1953年經第一任牧師莊清華奔波籌備,並獲得林垂芳劉秀霞夫婦捐贈土地,建造今日竹塘教會的禮拜堂。

隨著1965年代台灣因為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及工業發展的經濟策略,引發台灣農村社會劇烈的變遷。農村人口外流,竹塘教會與其他農村教會一樣,受到人口外流的嚴重衝擊。竹塘教會也深受影響,教勢逐漸沒落。及至1987年竹塘基督長老教會只剩下11戶約30位信徒,經常只有10多人參與主日禮拜。

1988年是竹塘教會的轉捩點,主要的原因是:首先是彰化中會鼓勵竹塘教會追求更新;其次是新來的傳道人採取宣教導向的牧養方式。24年來竹塘教會朝3方面推動教會的宣教與更新,其更新的面向就是「靈命更新」、「事工更新」與「異象更新」。

近年來竹塘教會的增長雖然不是非常迅速,但是卻是健康穩健,滿有異象,邁向宣教的教會。教會變得年輕化,平均年齡是37歲;教會有新生命,約有一半的信徒是第一代的基督徒;2010年主日禮拜的平均聚會人數,首次突破百人。教會自我期許能成為一間「生命的給予者」,是一間365天、如同7-11全年無休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五,教會有生命的事工「向日葵學園中輟生輔導工作」、「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弱勢家庭學童關懷)。禮拜六與禮拜天是一間傳統的教會,追求查經禱告、享受敬拜的喜悅。「靈命更新」上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信徒成為門徒,建構365天的禱告祭壇,回復長老教會優美的「早天祈禱會」傳統,並盡心的引導信徒讀聖經、將生命扎根在神的話語。靈命更新幫助教會建立健康的神學、價值觀與態度,脫離世俗化的干擾與影響。竹塘教會更戒慎的追尋何謂全備福音?何謂整全的宣教?。孕育健康的神學觀念,實在是教會永續生存的重要工作。

「事工更新」幫助竹塘教會從一間傳統的牧養型教會,轉變成為宣教導向的教會。更致力成為沒有圍牆的教會,365天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五,竹塘教會是一間社區宣教的教會,禮拜六與禮拜天就是一間供養靈命的教會。這種觀念並不新穎,而是延續初代教會各種教會觀的整合。

「異象更新」激勵著竹塘教會不斷的省思,耶穌對竹塘教會的期待為何?教會如何成為社區的祝福?耶穌的教會並不是以體制為主,而是以功能與使命為主。道成肉身的教會,是為人們存在,成為人們的祝福。我們盼望這間教會深深地建立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與真理上,靈魂體都得以健壯;如同創於529年的聖本篤會,在1500年後仍然對世界有影響力。

2.中會裡的美麗夥伴關係

竹塘教會有段非常有意義的策略,就是中會的協助與扶持。15年前,竹塘教會一年的奉獻,不足以支付全職的傳道人足夠的謝禮,但是彰化中會出面匯集中會內幾間教會的力量,定期並長期的幫助。1996~2005年二林區7間教會共同推動團隊服事、資源共享。並成立二林鄉村宣教中心,同心推動區域宣教工作。二林區的教會體認到,11間教會、2個機構,其實應該只是同一間屬於基督的教會。2000~2005年眾教會憑信心、自由捐獻,聘得全職同工曹鈴姬牧師擔任宣教中心主任,共同推動宣教事工。

2001年為了宣教需要,竹塘教會計畫興建教育大樓,但存款只有100多萬台幣,鄰近的仁愛教會與二林教會基於「基督裡肢體關係」,以無息或低利協助竹塘教會,使教會不用花費高額利息向外界貸款。分享這段歷史的重點不在於籌措經費的心得,更重要的是見證「國度性的教會觀」。

如果眾教會可以將自我中心的觀念轉化為「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觀,落實在基督裡肢體的關係,必大大的有助益於今日的宣教工作。這種「共同體」的策略,就是「中會體制」下最美麗的夥伴關係,如同《聖詩》317首所強調的「在相愛中的夥伴關係」,使即將關閉的竹塘教會獲得復活與再生。如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以善用中會體制的力量,活化宣教共同體的夥伴關係,我深信必然會有更多美麗的見證。

3.在社區中看見神的作為

這20多年來竹塘教會最大的喜樂就是見證「上帝絕不捨棄任何一間(小)教會」。早期竹塘教會因著工業化及鄉村人口外流的衝擊,弟兄姊妹有一分很深的「被棄感」,但是教會勇敢打開大門,走入社區,1萬6000個鄉民就是我們服事的對象。剛開始四處碰壁,老人社群、婦女社群拒絕我們。只有單純的小孩子接近我們,我們發現鄉裡沒有圖書館,只有一間昏暗的出租書店,於是從1988年底開始設立社區兒童圖書室,試著在這片福音硬土開出道路,經由當年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盧俊義牧師,在《台灣教會公報》上大力呼籲捐書,經過整理共有800本書上架,社區兒童圖書室成為教會與社區的媒介,舉辦多種活動。

兒童圖書室激勵出大專生回鄉伴讀風氣,也激勵出學校的老師來幫忙指導學生排隊借書,每次暑假活動結束的感恩晚會,會有一個用沙土堆出來的大台灣,孩子們、家長、志工們會手持蠟燭,一一插在沙土上,跟著牧師為竹塘鄉、為台灣代禱,第一年一百多人參加,逐年增加參與人數。兒童劇團的公演成為鄉民盛事,人數眾多,多位國中、小老師參與編舞、訓練,其中以耶穌降生、向日葵的秘密、麻雀與孔雀三齣劇碼最膾炙人口,布幕、道具是由一位高中小女生一筆一劃仔細做出來,演出地點通常在學校或文化中心。

4.上帝打開四扇宣教大門

社區的「兒童圖書室」是上帝打開的第一扇門,讓教會進入國中、小學,也在各種活動當中兒童將父母帶進來教會。上帝打開第二扇門是對村民的「義診」與「身心關懷」。1990年代,生活圈較封閉的農村婦女,不敢去衛生所或醫院做子宮抹片和乳癌篩檢,教會與醫院、衛生所合作,由教會婦女率先參加,再現身說法說服其他婦女參加檢查。

上帝打開第三扇門為「喜樂團契」與「弱勢關懷福音事工」,盼望教會成為人們心靈之家。竹塘教會推動身心障礙者的關懷與福音事工,於1997年成立了喜樂團契。到了2003年成立獨立的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協會,成功推動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場「愛加倍庇護工場」。

上帝打開第四扇門為「向日葵學園」、「向日葵成長營」以及「永寧希望小學」。2002年時值竹塘教會設教滿70週年,完成了教育館的建築,隔年承辦「彰化教育局中輟學生復學專案」,成立向日葵學園(日間)。2004年再成立「彰化縣基督教青少年福利促進協會」,輔導瀕臨中輟學生,名為向日葵成長營(夜間)。教會承辦中輟復學專案,學生可在學園內領取國中畢業證書。老師以生命教育陪伴學生走出迷失,建立正確價值觀,讓學生擁有盼望與喜樂的新生命。

5.孩童生命教育從小紮根

這10年來,竹塘教會陪伴過形形色色的孩子,如果他們擁有健全的家庭,就不會有這段艱辛的成長歲月;如果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有人陪伴,至少在成人階段他們可以獨立自在。於是教會成為他們生命風暴中的家,陪伴他們,傾聽他們。

向日葵學園作息時間跟一般國中一樣,傍晚送走他們,成長營的學生就進來了,學生當中除了高關懷的孩子,還有社區中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連同沒有名單內的弟弟妹妹都一起來,教會提供給他們家庭的氣氛,學生可以先在大客廳看看電視、聊天,在一起吃飯、寫作業、複習功課,幾年來陸續有50位學生參加,目前有6名就讀大學。

在2010年時,上帝又透過世界展望會,將永寧希望小學帶進教會,專門針對學習落後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每天放學後,這些學生被接到教會,比成長營學生早進來,各科目分班學習,晚飯後再送回家;升上國中後還可以繼續參加成長營。這幾年我們深信,教會從事支持性的生命教育,對現代媒體混淆、是非不分的時代,有正面的效果。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