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勞工的林班悲歌 不忘歷史唱出原心聲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3月31日,哲學星期五@台北、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共同邀請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影像傳播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柯妧青演講,並播放她費時4年拍攝的紀錄片《誰在山上唱歌》,影片中記錄台灣土地上真實發生的原住民族勞工故事。

「你可以戲弄我,也可以利用我,就算你不再愛我,見面也該說哈囉;我也可以不理你,也可以原諒你,為何你的承諾,都是謊言敷衍我。每一次你見到了我,總是斜眼看看我、還瞪一眼,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你才懂得疼惜我。」這首〈可憐的落魄人〉與〈涼山情歌〉都是「林班歌」中的經典曲目。柯妧青表示,林班歌的發展可追溯至近代原住民為了家庭生計、選擇離開部落工作,靠著「勞力」賺取「貨幣」的心酸故事,歌曲主要來自流浪在林班、都市工作的族人們,他們將工作辛酸、生活困苦、男女情愛等生活趣聞,融合古調、母語、日語、國語歌曲,在自嘲自卑的旋律中哼唱,藉此抒發沉積以久的疲勞,獲得解放。

此外,影片中也記錄中布中會東埔教會會友們如何用心將林班歌保存下來的故事,因林班歌是原住民歷史中重要的一部分,為讓後代知曉祖先們走過的悲歡離合,他們仔細收錄並努力傳唱,提醒後代不要忘本。

影片中對於當年外省人與原住民少女通婚的歷史,也陳述族人們的不同看法,如:排灣族藝術家Sakuliu Pavavalung(撒古流‧巴瓦瓦隆)在紀錄片中回憶,「那是一個子宮流失的年代」,因外省人用貨幣娶了原住民女孩,而部落男性族人為了賺取貨幣,也不再進入獵場打獵,造成部落習俗流失、世代間的文化斷層;而卑南族的幾位長者對於「子宮流失的年代」有不同詮釋,他們說當年外省人用貨幣與原民少女通婚,讓少女娘家有錢買芒果樹並種植芒果,造就一片片廣大的芒果園,果園裡族人們靠著辛勤勞動獲得收益,進而改善家庭生活,其實是一種彼此「受惠」的行為。

回顧現今原住民勞工的現況,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表示,1995年他與原住民組織成立原住民勞工權益團體時,在都市建築工地還見得到原住民勞工朋友,但在1992年《就業服務法》開放,導致大部分都市原住民勞工的工作迅速被外籍勞工取代,造成原民勞工工作機會減少,被迫返回原鄉部落謀生。

攝影/邱國榮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