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島國的4月5日

1987年4月5日禮拜天,島國尚未解嚴,上午11點,台南市區各教會大致已做完禮拜,由警備總部答應歸還的《台灣教會公報》卻仍未見蹤影。聯絡員在台南北門教會祈禱後,即刻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各集合據點間,正式傳達「出發!」訊息,由南門、東門、北門、西門、民族路、看西街教會以及教會公報社組成的7支隊伍,按照事前計畫,手持標語布條、抬出十字架高喊:「討回教會公報、還我言論自由」並沿路高唱聖詩往台南市政府前集結。

後來我們都知道,這一役,不僅讓當時的台南市市長林文雄親自出面接下抗議書,更成功討回刊登二二八事件40週年相關消息而遭到沒收的第1825期《教會公報》,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光榮往事;這一年的7月15日,島國更盼來行使長達38年的軍事戒嚴令終告解除。如今看來理所當然的一切,在那個肅殺的年代裡,即使是上街爭取合法權益,背後仍需要扛起內部及外部無數的壓力、誤解與反對。

為什麼明明是做對的事情,還會出現反對之聲呢?這讓人想起北韓這個國家,即便在獨裁者的統治下,人民長期生活於饑荒與戰爭威脅之中,與世隔絕不知今夕是何夕。幾年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過世時,民眾蜂擁上街夾道痛哭追思,這些追思者並非虛情假哭,而是長期在國家機器洗腦下,真心誠意的為獨裁者的離世哀傷痛苦流淚。

然而台灣人也不必自我感覺良好,就在距今不到50年前,獨裁者蔣介石過世時,同樣接受這等高規格的送別與歌功頌德。細究起來,封閉的社會環境、緊縮的言論自由,都是民智無法啟迪的原因。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學派創始人華生曾極力主張後天的影響遠勝先天,他的名言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他的言論在學術界不無爭議,卻也突顯出所謂「洗腦成功」,並不只是天馬行空的幻想。

30年前的4月5日,公報社及眾教會被推上歷史浪頭,感謝上帝憐憫,在《教會公報》遭情治單位沒收時,透過先輩們挺身與眾多反對壓力下,成為捍衛言論自由、促成台灣民主轉型的力量。歷史殷鑑不遠,今日也請不要沒收《教會公報》的發言權,歡迎不同意見的人一起來這公開平台辯論,別再重演當年「討回教會公報、還我言論自由」的歷史場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