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者的向下扎根(上)

【北美教協神學講座第二講】路加福音19章1~10節

◎劉炳熹(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

從講道者的學習歷程出發,幫助我們再一次在台灣的處境下如何形塑一位傳道人,以及這些年來我們給予了什麼樣的講道學訓練;然而,一個講道者的學習旅程,需要一個實踐場域,始能夠在一段時間後,觀察講道對於整個教會的影響力。因此,對這個實踐場域的認識,幫助我們去認知在後現代的衝擊下,教會面對了哪些困境?教會又如何掙扎著在其中找出一條新路?

在新港教會牧養邁入第8年,台東縣起了很大的變化,市區裡愈來愈多工程在進行著,它們代表著一棟又一棟的飯店。走入鄉間,豪華農舍、民宿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遊覽車增加了,觀光客多了,垃圾多了,汙染也多了,留下來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誰的口袋滿了?又是誰持續的留在無奈裡?嘆息著年輕人沒有機會回鄉,嘆息著醫療教育資源始終貧乏,嘆息著弱勢家庭的實況?當翻轉台東的口號被高喊的時候,人們內心的聲音真的被傾聽了嗎?人們的生活真的得著改善了嗎?教會,不應該僅被視為一個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它應該帶著豐富的生命力,竭力陪伴每一個軟弱的肢體,以及被破壞的環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不斷向上爬升的撒該,卻抓不住任何東西

撒該,一個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他代表了一個眾人共同的價值觀,藉著不斷往上爬來建立自己的身分,在名片上印製各式各樣的頭銜與地位,為著要顯露自我的價值。在這個你爭我奪的世界裡,為了更上一層樓,把別人當作墊腳石,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就算受到他人的厭惡,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我該要得的,都已經得到了不是嗎?撒該就是這個競爭社會中的勝利者,他處於稅吏金字塔的頂峰,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了財富,人們避之唯恐不及,敢怒不敢言,其他的稅吏,縱然內心對他有所不滿,還是得對上級有分尊敬。撒該擁有了財富與地位,但他的內心卻好像始終填不滿一樣,因為沒有人願意成為他的朋友,也很少人真心的與他來往。

一天,撒該聽說了耶穌的事情,怎麼想都想不透一個沒錢、沒權的人怎能吸引那麼多的人跟隨在祂旁邊呢?無論去到哪裡,耶穌都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這讓撒該心裡很不是滋味,想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結果一到現場,發現人山人海,別說要貼近耶穌身旁,就連找個縫隙要看看耶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然,對撒該來說,外在條件上還有個劣勢,就是他的個子很矮,這讓他要在人群中找到耶穌的難度又更高了。想請人幫忙,平時人緣又那麼差;想用錢去換,這又不是買入場券的場合。有錢、有權,到了這一刻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

撒該遍尋不著辦法,忽然間,他看見了前頭有一棵桑樹,靈機一動,就爬到樹上去看,總看得見耶穌了吧!於是,眾人看見了一個身材不高、身手不矯捷,穿著更不怎麼適合爬樹,很不協調的向上移動,這,豈不就是撒該一生的寫照嗎?孤獨的往上爬,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好不容易終於登上了頂峰,以為睥睨一切,結果此刻才發現什麼都沒有得到。在樹上的撒該,隨即發現了一個很現實的處境,這麼多人隨著耶穌在走,如果耶穌沒看見他,一切不是白搭嗎?就算他看見了耶穌,又有什麼用呢?

到底,撒該想要的會是什麼呢?

嘗試向上爬升,卻始終抓不到方向的教會

受到人往高處爬的價值觀影響,追求人數更多、設備更好的教會,宛如成為牧者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這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了講台的信息,無論面對著什麼樣的經文,信息的焦點與功能永遠置放於要求聽道者去傳福音,領人進入教會,將人數增加化為一種業績導向的思考。

初到偏鄉教會報到的那一天,長老坐在禮拜堂的階梯前與我對話:「傳道啊!你來了以後看要開拓些什麼樣的事工都沒有關係,倘若有一天,你有了更好的發展,要轉到更大間的教會去也沒有關係,就好好的在這裡學習吧!」這就如同《小堂會大啟示》一書提到,許多小教會接受了他們的教會與牧者遠不如大教會的現實。回顧台灣教會宣教史,許多向下扎根的傳道者,在這個時代似乎成為了稀有財,越來越多小教會受到都市化的衝擊,面臨了存亡的危機。

「偏鄉」這個名詞在近年來受到了高度的討論,到底何處是「偏鄉」?而何處又是「中心」呢?顯然的,這是隨著台灣高度都市化以後,每個人期待過更好的物質生活,因此我們愈來愈重視速度,產出要有速度、運輸要有速度,有速度才有經濟成長。

近年來,高速公路越來越便捷,高鐵的發展更是使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眾多偏遠的鄉村,就成為被忽略的所在,過往人與人緊密的關係,被有限的時間所劃開,陪伴,成為了最沒有效率的浪費。很遺憾的,教會並沒有勝過這份價值觀,越來越多的牧者與信徒,期待著數字的增長(無論是聚會人數的增長或者是奉獻數字的增長),也用數字來判定了一個人的價值。對小教會及其牧者來說,最大的困境就是接受了自己的牧者一定是因為能力不夠、表現不好,才沒有辦法升上大教會,當教會與牧者都無法肯定自我的價值時,想當然就更不可能看見上帝的恩典了。

使用「偏鄉」教會作案例,不過是更突顯整個台灣社會大與小的對比罷了!我們對資源的定義被化約下僅剩財富、權力、名聲,整個教會被資本主義嚴重侵蝕著,大家無不盡力要找個有能力、好名聲的牧者來帶領教會,認為有了這樣一位牧者,教勢必然能蒸蒸日上。

而傳道人呢?開始汲汲營營的從教會裡奪取各樣的「福利」,獻身的使命感越來越低落。長老教會宣教150多年後,成就了越來越多代的基督徒家庭,但也養成了非常多的「富二代」,從小開始就坐享教會所提供的各樣好處,截然不知整個社會年輕人們所面對的各樣苦境,以為讀神學院,畢業以後就是保障工作權,接著在這個環境裡竭盡所能的往上爬,弱小教會就成了被拋棄的一方。倘若是這樣,我們怎能期待教會找到正確的方向呢?就如同撒該一樣,遠遠的看著耶穌,卻成了最遙遠的距離,怎麼樣都抓不到祂。

耶穌抓住了無助的撒該,到他家裡作客

上了桑樹的撒該僅能無助地等待著,看看耶穌的目光能否注意到他。身旁的人無一不竊笑著,平時那麼威風,現在換他吃鱉了吧!

沒想到,這齣劇並未如眾人所想像,耶穌一到了那裡,好像早就設定好一般,抬頭一看,就對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聽到耶穌這麼一說,撒該連忙要從樹上下來,卻沒想到往上爬簡單,要一下子下來還真不容易,但不管怎麼樣,撒該真的是急急忙忙地跳下來,歡歡喜喜地領著耶穌到他家裡去了。

眾人看見了這一幕,都紛紛議論著,怎麼會這個樣子呢?有人特別提到說:「祂竟然到罪人家裡去住宿。」對撒該來說,耶穌進入到他家裡,與祂一同吃飯可是天大的榮幸,他原先只期待著能夠看看耶穌是何方神聖而已,沒想到,這可是好久好久以來,第一位願意與他用餐、願意來到他家裡。在這個時刻,撒該做了很重要的宣告:「主啊!我把所有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我若勒索了誰,就還他4倍。」他意識到了一件事,再多的財富,都無法換取生命真正重要的價值,如今,從樹上下來,意味著他放棄過往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生活,重新學習耶穌給予的功課,把自己的財富分享給需要的人,也把過往的不法所得,賠償給受壓迫的人們。

耶穌為自己的行動下了註腳:「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沒有一個人應該要被上帝所放棄,相反的,耶穌抓住了撒該,扭轉了他的生命,當一個人真實的體認到自己是一個不配、有罪的人時,悔改才成為可能,否則,人永遠都在爬樹的過程,就算動作再彆扭,都只是旁人看了好笑,自己無法意識到要從樹上下來,唯有耶穌的呼喚,提醒了撒該,該下來了,上帝的時間到來,撒該被抓住了,他的生命,也隨之改變了。(待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