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報導者

新任司改國是會議委員林文蔚,在他擔任監所管理員的6年時間,拿起畫筆畫下監獄百態,他說,「我不是在揭開瘡疤,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監獄這個公共議題,一起改善問題。」更不諱言過程充滿各方壓力。所謂的壓力,想必除了外界的各類非議,也充滿自我內心的焦慮、爭戰與家人心情的顧及。

我們可以稱呼林文蔚是畫家,更可以說他是一位監獄實況報導者。一位報導者或是報導的組織加上了良知與良能就會成為改革者,不過要獲得改革者三個字的代價就非同小可。

正如1949年1月楊逵執筆《和平宣言》,後經軍法審判判處12年有期徒刑,至1961年才自綠島獲釋。雖說宣言,其實是娓娓報導社會窘境、人民苦不堪言。這500字的社會處境報導,讓楊逵自我調侃是因此獲得12年免錢飯的最貴稿費。每一個當下,人們爭先恐後指責、羞辱報導者或是提供報導空間者,但忘了被報導這檔事所需要的關注。說良心話的楊逵,被稱為作家、文學家,受封社會改革者當之無愧;然而,多少歲月中,他的家人成為「我怕人家怕我」的族群,需要信仰、家人彼此支持,走出心中死蔭幽谷這道路實在艱辛。

近日,本社出版、發行《約瑟與他的兄弟們》一書,自詡此書是轉型正義在基督教會界的重要參考書籍。本社雖非作者一開始之首選,然此書一出,不消20來日立即2刷,但也引來許多指責,不外乎破壞教界和諧與合一。然而我們堅持的是有真相、彼此道歉、互相赦免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換個角度談報導者這事,網路時代下所培養出來的霸凌報導者、謠言製造者都是令人所不齒與厭煩的,好似封閉的群組對話卻又到處張貼,不願負責的搖旗吶喊者,都不若勇敢老派的文責自負。報導者要呈現真實的社會實然面,當然有義務收起成見與立場,以開放的胸襟在特定、告知所有讀者並非本報導立場下,提供給願意為自己所言負責者空間。本報的廣場亦然,只求在那園地,彼此更加謙卑對話;以此明志,祈願以此態度成為社會改革另一篇章。

林文蔚以畫報導監獄百態,相信他常捫心自問,所畫為何?支持他的核心價值是讓許多人知道監獄裡面發生哪些事情,了解監獄的改善需要什麼幫助。德不孤、必有鄰,即便常有威脅、辱罵,抑或常需自我檢討與反省,真善美社會是本報的期待,但我們不會睜眼說瞎話不告訴讀者,美麗的蝴蝶總有一段不討喜的毛毛蟲故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