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支持前瞻計畫的前提

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立法院造成朝野激烈攻防。4月26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在立法院迅速通過初審,但爭議未息,5月初將會再審。這項計畫包含5大項目: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數位建設、綠能建設、城鄉建設,其中軌道建設占了約一半的經費。照行政院的說明,這是為了:「著手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

報告書中提到,「為提升區域間資源流通效能,縮短區域落差,亟需便捷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尤其軌道建設、運輸骨幹、城際交通及捷運系統優化;因應氣候變遷、能源轉型並實現非核家園,亟需強化韌性國土及建構綠能低碳社會。另生活與產業面臨數位轉型,為保障網路公民權,使每個公民都有公平接近網路的機會,尤其台灣仍有區域落差且需多元性城鄉建設,因此亟待加強數位化基礎建設及其應用。」讀起來相當拗口,很難具體想像要做什麼。難怪蔡英文認為行政院論述不足,沒讓人民充分了解計畫願景。

前瞻計畫遭批評,甚至被調侃為「錢沾計畫」,是為選舉綁樁而做的資源分配。事實上,過去重大的建設的確有這樣的效果出現,這是我們當前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必然,但這樣的效果,並不是這類計畫唯一的目的。如果這些建設真的能為未來30年的國家發展奠下基礎,各地方政府也因為有這些資源而戮力改善生活品質、提高經濟產能,應該是件好事。但除了對民進黨推出的任何政策都一定要反的在野黨反對,長期關心資源永續、經濟正義等議題的倡議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經濟民主連合、守護民主平台,以及長期支持民主運動的學者等,也提出應該更審慎來制定相關計畫的意見。

民間團體主要質疑的是:一、「前瞻計畫」夠前瞻嗎?是否為了作成一個大計畫,而將彼此矛盾的建設包裹一起?整體原則是什麼?二、政策制定過程太粗糙,缺乏公民參與。三、為何一定要制定特別法來處理,而不用年度預算來編列?

美麗願景或許讓人嚮往,但建設之間目標矛盾、產生龐大的債務、沒有說服力十足的執行計畫,怎麼看都像拼裝車。高遠目標需要先築好結實的梯子才能達到,期待行政院能拿出更實在的計畫案來,並讓公民社會有機會參與意見與評估。

回觀教會宣教方案,也經常有高遠願景、響亮口號,但制定時往往缺乏認真評估,很難根據核心原則築好真正可行的梯子,實行起來就是按舊雜湊一番,再自圓其說,宣稱達標。期待新政府能做出和國民黨不同的前瞻計畫,也期待教會捨棄畫大餅的宣教「運動」,一步一腳印,在每個角落認真做出改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