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應:再思釋經

李明翰

日前在3395期發表〈壞鬼釋經〉一文,引來回應。蕭弟兄相當認真地在日後寫信給我,表明他的一些觀點,希望可以交流。因此,筆者想繼續就釋經的主題給予更多回應,並邀請讀者一同思考。

首先,我們可以試著在詮釋經文時,跳出來思考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來詮釋。字義解經、靈意解經、教義進路、文法分析、文學批判、歷史批判……等都是釋經的方法,用不同的進路去詮釋,會得出不同的觀點。每種方式所得出的結論有時衝突、有時融合;然而,先了解自己詮釋的背後思考路線為何,就會明白為何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有落差,並可以知悉自己的觀點總是只能看到某些面向,是有限的。如此一來,便能針對經文有更多的討論與對話。

再者,我們也必須誠實地了解到:經文本身有其歷史背景,且作者會針對當時信仰群體的處境/困境去書寫;而現代讀者的處境與文化,亦會影響詮釋的方式,而看到不同的觀點。或許有人會認為,只要先系統性地抓到整本聖經的信息,就不用擔心文化處境對於我們的影響。然而,會採取此觀點的人無疑是忽略去思考自己「為何」會採取此種詮釋進路(是信仰教育的背景?教派的影響?),殊不知每個人的詮釋皆是對經文的主觀對話,並無所謂「一套標準、一種答案」的絕對客觀性詮釋。否則,為何歷代以來這麼多神學家對同一經文的解釋大相逕庭呢?

綜上所述,要詮釋一段經文,需要先了解自己用「何種」方法詮釋,以及自己「為何」用這種方法詮釋,並試著了解經文的歷史背景、當時讀者的處境,以此為基底來與自身處境對話,詮釋出當中的精神,並實踐經文的現代性意涵。因此,筆者認為所謂釋經的複雜與嚴肅便在此,我們不能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全書的信息,而毫無根據上下文、歷史處境就直接套用到現代的社會或倫理議題上。

最後,筆者並非表示沒有正確答案,沒有真理,沒有原則……等,而是承認身為人類的我們都很有限,只能用自己微小的視域去一窺經文的浩瀚。無論如何,學習謙卑,多認識不同的見解,能幫助我們在合宜的信仰詮釋內,看見許多豐富奧妙的信息。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