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污染漏水應列前瞻要點

相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陳逸凡綜合報導】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南社大及地球公民基金會等長期關心南台灣水資源的民間團體,於5月15日召開記者會。質疑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並未經過審慎規畫及討論。其中2507億元的水環境建設計劃中,竟無改善河川污染的具體方案,呼籲政府應以「改善河川水質」為水環境計畫的首要目標。

相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水資源課題的思維,應轉向「管理為主」。前瞻計畫預定增加每日供水100萬噸,但若改善漏水率及河川污染也可以創造同樣的效益。台灣目前漏水率為16%,漏水比預計開發的水還多,預算卻未編列任何一毛錢在改善漏水率。表示計畫過於倉促,欠缺周全規劃及社會溝通,政府應全面評估並擴大公眾參與,才能將錢真正花在刀口上。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周克任表示,前瞻水環境計畫應以「還全民乾淨河川」作目標,只要宣告8年內將東港溪生活及畜牧廢水大幅度減量,透過水資源保育社區之輔導,若能成功,則可做為推動乾淨河川運動之重要參考模式。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表示,要改變過去舊的河川治理思維,唯有政府妥善管理溪流域源頭生活、農業及畜牧廢水,搭配必要的生活污水截流及處理系統,有效管理及降低畜牧廢水排放,溪流域沿岸所有人與環境、生態系才能「共存」。政府更應該全面檢討台灣每年約2000萬公噸廢棄物的處理模式,勿再選擇任何其他流域作為掩埋場,才能讓環境及民眾共榮共生。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表示,若要落實「共存、共榮、共生」願景,在河川、溪流等水環境中要有細緻的規劃思考,必須建構於充分的水文環境了解,紮實的水域基礎調查及人文脈絡。也應該強化公民參與,公民絕對不應侷限在「被告知」。公民參與應該從目的、方向的起始階段就進入討論規劃的核心,包括流域治理的全盤思考,如何整合保育、防洪治水的思維激盪。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