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恩(Mitchell Kim)

耶德遜至緬甸宣教的故事

Adoniram Judson by 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 1846

當耶德遜(Adoniram Judson)在24歲出發前往緬甸時,「懷著堅定的信念……要投入這項宣教服事」,他打算「將一生奉獻給這項事工,無論神在祂的護理中何時會開路。」註1

耶德遜的信念在緬甸受到38年的考驗,他在這期間失去了兩任妻子,13個孩子有7個相繼離世,他自己則因在海上生了重病而死亡。在不斷面對逼迫和監禁的情況下,他不但完成了一本緬甸文─英文的字典文法書,同時也將整本新約聖經翻譯成緬甸文。在緬甸宣教10年後,會友人數只有寥寥可數的18人。然而,這種受苦的嚴酷考驗鍛鍊、加強了耶德遜的信念:

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捨己的道路是一條隱藏的道路,是神國的一種奧祕……但若你願意做此刻需要你做的事……就會發現捨己的道路極為奇妙且令人欣喜地向你展開。你會發現,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親愛的救主是何等美好的事,而且你很快就能說:「十字架何等美好,遠比一切更甘甜,我心渴慕祢笑顏。」註2

耶德遜甚至在臨終時說:「那極為引人入勝的前景在等著我,沒有人比我帶著更光明的盼望或更溫暖的感受而離世。」註3 他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使他能從事這項犧牲卻充滿喜樂的工作。今日,緬甸已因著他的犧牲而擁有超過400萬位基督徒。

為宣教犧牲的聖經信念

這種代價高昂的犧牲只是遙遠的陳年往事嗎?今日,短宣隊可以搭著飛機,花一週的時間去照顧中國農村的窮困孤兒,然後去北京的星巴克喝個咖啡,再返回他們舒適的教會報告宣教成果。雖然全球化已減輕短宣的某些困難,但宣教在今日面臨的挑戰仍然持續令人卻步。今日有超過3000個群體仍未聽過福音,他們住在世界上某些最難到達的地方,而他們的總數差不多是2億5000萬人。註4 我們必須去,就算我們看不到什麼成果,也必須堅持到底。

即使在所謂的「基督教美國」,那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變成目前成長最快的宗教團體,其人數在2007至2012年間成長了28個百分比。註5

不論是從未聽過福音的群體,或是越來越反對基督教的西方人,都只能靠福音來穿透他們的心,而這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犧牲和代價。

我們願意付出宣教所需要的犧牲嗎?最近的研究顯示,美國年輕人的信仰並不樂觀。他們的信仰目標主要是「感到舒適、快樂、安全和平靜」,因為他們渴望「追求個人幸福、有能力解決問題,以及能跟別人相處融洽。」註6 然而,若耶德遜當年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幸福」,緬甸今日就仍然處在黑暗之中!

若現今人們不容易適應婚姻和職場的犧牲和挑戰註7,那麼要他們擁抱全球宣教所需的犧牲,前往世上沒聽過福音的人群中,豈不是更加困難?

強烈的信念會激勵我們度過痛苦的犧牲。《神與人同在》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加強願意為宣教犧牲的聖經信念。當我們受到偶然經驗或單獨經文的激勵而去宣教時,只要一面對代價高昂的挑戰,這種動力來源就可能會立即枯乾。堅持到底的宣教需要有健全的信念,而這信念是基於仔細、敬虔地研讀神的話語。當我們的信念奠基於神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普世宣教,此信念就會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強烈。在下個段落,我們會概述神在整本聖經裡揭示宣教的目的和進展,而這也是本書所要詳述的內容。

宣教的指揮官作戰意圖

在軍事作戰裡,任務的目標是透過「指揮官作戰意圖」而明確表達出來。美軍認識到,作戰計畫經常在投入作戰後10分鐘就沒用了,因為敵軍不會照計畫而行。當敵軍脫離「劇本」後,戰場上的部隊和軍官會變得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指揮官作戰意圖」就將整個作戰計畫濃縮成一句簡單的聲明,這會讓士兵有自由和彈性來隨機應變,而不致偏離軌道。這種指令會幫助士兵靈活地做出調整,改變戰場上的情況,又不致錯失作戰目標。註8

基督徒就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也必須知道他們指揮官的作戰意圖。為了在生命中變化莫測且困難的處境裡履行指揮官的作戰意圖,我們必須花時間去全盤了解聖經對此事的教導。

聖經在啟示錄21至22章描繪了一幅「使命完成」的圖畫註9,而這清楚表達出我們指揮官的作戰意圖。在啟示錄的最後幾章裡,新天新地(21章1節)與關於新耶路撒冷的長篇描述是並列的(21章1節~22章5節)。為何約翰在廣闊地描述新耶路撒冷之前,只簡短提及「一個新天新地」呢?約翰很可能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幅圖畫,因此所產生的畫面可以互相詮釋。在啟示錄裡,這種並列的畫面經常互相詮釋(例如,啟示錄5章5~6節、7~13節,21章1~3節)。註10 新天新地提醒我們有關新創造的遼闊視野,而新耶路撒冷則強調新創造的目的是作為神的居所。藉此方式,啟示錄21章描繪出整個宇宙和新創造都是神的居所。

Photo credit: Christopher.Michel / CC BY

直到神的居所遍滿全地

在啟示錄21~22章的這幅圖畫,實現創世記1至2章提到的使命,而我們可從整本聖經看到這使命的進展。

在創世記1~2章,伊甸園是神的居所,而神委任亞當和夏娃去擴張這居所的範圍到遍滿全地(創世記1章28節)。雖然神的最初呼召似乎在創世記3章受到罪的攔阻,但神仍繼續在先祖們當中設立祂的居所,直到會幕和聖殿被建造起來。在所羅門的聖殿毀滅之後,先知們預告將有新的、擴張的聖殿來到,而這些預言開始在耶穌基督和教會身上應驗。

教會是神的居所,它必定會擴張直到有一天遍滿整個天地,整個宇宙就變成神的居所。宣教不是始於馬太福音28章18~20節的大使命,而是神從創世記第1章就展開的核心工作,直到啟示錄21至22章的新天新地成為主上帝全能者的居所。這幅最終圖畫表明全地都充滿神的同在,並實現神起初從伊甸園的聖所開始就懷有的作戰意圖。因此,讓我們從伊甸園開始吧!

《神與人同住──擴張伊甸園直到地極》

作者/畢爾、金恩
譯者/郭熙安
出版/改革宗


1-3. Edward Judson, The Life of Adoniram Judson ( Philadelphia: 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883 ) 這部作品相當完整編輯耶德遜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包括他曾寫下的信件、講章和文章。

  1. May 2014 Monthly Global Status of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Report ( goo.gl/UwVmeo )
  2. 2007至2012年,美國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占美國人口從15.3%升到19.6%,基督徒總數從53%降至48%。統計資料取自:goo.gl/TlVzSv
  3. Christian Smith with Melinda Lundquist Denton, 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7.現代年輕人比先前世代更晚適應婚姻和職場的委身,許多人30歲左右還沉迷於「延長的青少年期」。請參考:Christian Smith, Lost in Transitio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 p. 149; Jeffery Arnett,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wentie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 Chip Heath和Dan Heath將這原則應用在領導,請參考:Made to Stick (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7 )
  2. 譯註:這裡的英文用詞是「mission」,這詞可以指宣教、任務或使命,書中會根據上下文來決定譯成哪個中文詞。

10.例如,約翰用被殺的羔羊(啟示錄5章6節)來詮釋猶大獅子的得勝(啟示錄5章5節),因為基督是透過祂那羔羊般的犧牲,來完成祂那獅子般的勝利。請參考:G. K. Beal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IGTC (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