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你看到我嗎?

「脫亞入歐」論是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慶應塾大學的創辦人福澤諭吉所提出的。他希望日本可以擺脫長期受到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體系,進入歐洲文明體系中。福澤的論點成為明治維新時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原則,讓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派遣大量的留學生至德、法學習「文明」。19世紀中葉傳進日本的基督教,雖然由美國聖公會、美國長老教會等美國宣教師所建立的;但在神學思想上,日本教會基本上受到德國的影響非常深遠。

1960年代,牧師黃彰輝所倡導處境化神學影響世界時,就有一位日本的神學教授大木英夫(Ooki Hiteo)在反省日本基督教時,語重心長地說日本的教會是「被擄到日耳曼」。因此,大木英夫也長年致力於讓日本教會「脫離日耳曼」的陰影,期待日本社會可以從「脫亞入歐」論中蛻變。

鄰國日本所經歷的,台灣是否今天也在經歷呢?今日的台灣社會,不只有大量的勞動力仰賴東南亞國家,也有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女孩嫁到台灣成為「新台灣人」。但我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些有文化、語言、習慣差異,卻住在我們家裡、成為我們鄰居的這些「移住者」呢?不可否認,我們仍然帶著許多的偏見在看待這群來自東南亞的「移住者」。在我們的意識中仍然普遍認為「外國人」是指來自歐洲、美洲國家的人,而「外勞」則是來自東南亞的人;我們不用倡導就已經有許多方面自動地「脫亞入歐」了。

然而,基督教信仰卻不斷地反省這種心態,時常提醒我們問自己「誰是我的鄰人?」基督宗教對20世紀所經歷的苦難之信仰反省中,確信「耶穌與無力者站在一起」,並在生活中努力嘗試實踐這樣的信仰。過去,台灣基督長教會也努力學習這樣的信仰,透過「關懷中心」的設立來倡議、關心在社會上的「無力者」,與他們站在一起,為他們發聲。如今,我們是否有看到在台灣、在東南亞、在西亞的「無力者」呢?

我們不應只看到自己教會、台灣教會、台灣社會的需要,更應該學習看到亞洲正處在動蕩不安中,了解亞洲共同面對的問題及每個國家內部的問題。總會訂定每年6月第2主日為「亞洲關懷主日」,就是希望可以提醒我們得關心我們安身之亞洲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將視線從自己的教會延展到亞洲的其他教會,將視野從歐洲拉回亞洲。因為在亞洲的許多角落,不斷有聲音在問「你看到我嗎?」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