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入港 漁工朋友齊聚歇息

630漁民節前夕 長老教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為外籍勞工舉辦健檢、義剪

【林婉婷高雄報導】6月是魷魚船入港卸貨的季節,高雄前鎮漁港可見大批外籍漁工忙碌的身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於6月24日舉辦「相揪顧健康,漁聲訴心曲」活動,邀請漁工在結束辛苦的工作之後,到舊海洋局大樓接受健檢與義剪,並享受美食同時欣賞外籍漁工紀錄片《漁聲》(The Cries of Sea)。

漁工朋友長期在海上工作,難得修整儀容,服務中心貼心提供義剪及健康檢測。(攝影/林婉婷)

活動從下午3點半開始,由七賢脊椎外科醫院、高雄市大愛義剪隊和社團法人新住民互助發展協會,免費提供健康檢測、義剪與美食饗宴。七賢脊椎外科醫院針對漁工常見三高與前鎮社區里民需求,設計血糖、血壓、動脈硬化、骨質疏鬆和足壓測量等5項檢測。本次活動同時也是為6月30日漁民節活動暖身。

傍晚5點半放映紀錄片《漁聲》,並邀請導演、印尼華裔袁瑋鍵進行座談。導演以台灣印尼漁工為主要拍攝對象,記錄2013年至2016年間漁工工作的危險,以及不成比例的待遇及被剝削的事實。影片中,印尼漁工最低工資只有每月150美元(約新台幣4500元),加上遠洋漁工常被仲介欺騙,實際上沒有被登記在台灣工作,也無法受到保障。也曾有漁工在大浪下工作受重傷,船長在漁工送醫急救後卻丟下員工離開。

遠洋漁工在海上工作長達8個月到1年,漁產旺季時有時每天只能睡4小時,工作疲憊,也無法與家人聯繫,在眾多壓力之下,只能靠著喝酒排解情緒,也因此容易引發爭吵與鬥毆事件。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與外籍漁工關係緊密,除定期派人訪船外,在了解到漁工上岸後缺少休閒場所,遇到困難時也找不到求助單位,於是開放辦公室成為漁工朋友聚集的地方。然而,當大量漁船進港時,常面臨空間和設備不足問題,期望有更多人力與經費的關懷,以便更即時的協助漁工們。此外,服務中心也長期關懷新住民互助發展協會,從中培訓東南亞語言翻譯人才。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督導戴華菊受訪時表示,外籍漁工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環境嚴苛但待遇不佳,且受傷生病時缺乏就醫途徑,戴華菊希望境外漁工待遇比照境內漁工,這是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台灣法律規範,基本月薪需至少450美元、漁工雇主負擔漁工保險、漁工也要有每日10小時休息,但這些規範能否落實為另一挑戰。她也再次提醒,如有需要,漁工們可透過專線1955申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