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遺緒 學者促人文覺醒

「在戒嚴歷史與常民記憶之間」座談會

【邱國榮台北報導】解嚴30年,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在台北舉辦座談會「在戒嚴歷史與常民記憶之間」。7月15日下午,邀請到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與陳翠蓮,兩位對於戰後的台灣歷史都有所研究,從戒嚴歷史與常民記憶兩個面向切入與民眾談談戒嚴前後的台灣。

身為五年級生的陳翠蓮指出,民國40與50年後出生的台灣人,縱然有專長知識,人文思想都貧乏,因為在成長的社會經驗及包含研究所的受教育過程,都沒有學習公義、自由與人權等觀念,而這個世代的人,目前是領導台灣社會的中堅分子,從效應來看,台灣正走入解嚴後的低谷,看似民主與人權且強調公義的社會,實則不然。

陳翠蓮說,1987年解嚴後,《國家安全法》《人民團體法》《集會遊行法》 仍存在;另外,雖取消了大學必修《國父思想》、高中必考《三民主義》,教導思想的老師沒變,繼續過去的教學,整體結構並沒有改變,是戒嚴遺緒。

周婉窈指出,經歷過戒嚴一代的台灣人開始覺醒,她在考據歷史時候發現,家庭跟社群往往是暴政極權專制獨裁統治的縫隙來源,會讓人覺醒。面對戒嚴遺緒的結構性生態,台灣人首先要知道這樣的生態不會幫助社會往前走,反而會阻撓國家前進,這是「寧靜革命」生成的後遺症。

擠滿人的座談會場,多數是在學年輕人,其中幾個提問,提到太陽花運動後,社會與政治仍然充斥令年輕人抑鬱的問題。周婉窈回應表示,台灣解嚴不是流血革命而是「寧靜革命」,所以復辟守舊的人沒有被換掉,他們是現階段社會及政治、教育界的領導層,這也是台灣解嚴30年後的困境,蔡英文政府裡依然充斥反民主自由人權公義的人當官,也使得太陽花運動激起社會要求由下而上的改革,走到了無法再繼續前進的極限。

周婉窈提醒年輕人,台灣年輕世代有父母輩所缺乏的人文思想精神,也就是民主、自由、人權與公義,請繼續用年輕人的方式進行改革,也提醒年輕世代,親子互動關係的重要,透過親子互動這反向操作方式,向父母傳達人文理念,這會是讓人覺醒的縫隙。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