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追鷹人 守護大冠鷲20年

知名生態攝影家萬俊明 日常生活實踐信仰 影像捕捉紀錄台灣猛禽

因原民文化,讓萬俊明自小建立環保意識,長大後也成為生態攝影師。(相片提供/萬俊明)

【陳逸凡台南報導】台南中會口埤教會的萬氏家族,長期投入含括文化、語言、音樂與生態的西拉雅文化復振運動。萬正雄長老之子萬俊明,是知名生態攝影家,近20年投入拍攝台灣本土猛禽,無論颳風下雨,或是蚊蚋遍野的清晨,躲藏在棲身的帳棚內卻甘之如飴。7月30日晚上,由活水文化傳播公司發行製作的《西拉雅追鷹人》上集於客家電視台首播,以人文角度講述「大冠鷲家族」與「綠谷西拉雅家族」的故事。

因為熱愛大自然,萬俊明回憶兒時與父親一同打獵的場景仍感到甜蜜,長大後建立生態保育的觀念,改以攝影機「獵捕」動物身影,當初是從拍攝鳥類開始,從扛著攝影機追著鳥跑,到投資大砲長鏡頭遠距離拍攝,最後熟悉鳥類作息,直接到出沒地點等候,多年來心境有不少轉折與體會。近年來單眼相機也可以錄影,記憶卡及電力容量大幅增加,價格也較便宜,已經可以將器材放置山林間,同時多機作業。

回憶拍攝鳥類之初,萬俊明說當時的攝影機不只體積龐大,且需要人工操作,而猛禽十分敏銳,只要觀察到人類在場,就不願意回巢,受到干擾甚至還會棄巢。後來萬俊明決定在凌晨5點天還沒亮之前就進入偽裝帳棚裡,漫長的等待時間就以撰寫計畫、閱讀生態書籍打發,並靠靈敏的耳朵分辨鳥類行動,「其實牠們還是知道我在這裡,只是不會那麼害怕,慢慢培養感情取得信任之後,老鷹就會帶食物回來餵養。」

(相片提供/萬俊明)

萬俊明表示,自己投入拍攝俗稱「蛇鵰」或「蛇鷹」的大冠鷲已有十幾年,每年1~7月是大冠鷲的繁殖期,包括求偶、築巢、孵卵、離巢、學習覓食等。大冠鷲不只是台灣最容易看見的猛禽,展翅可達160公分,也是所有猛禽中最會唱歌的種類,更是家鄉九層嶺部落最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房屋的旁邊就有大冠鷲的鳥巢,只是一般人無法察覺而已。

由於大冠鷲位於食物鏈的最高層,以蛇類為主食,若是能夠生存,就表示在地有豐富的生態系統支持。萬俊明就曾看見大冠鷲叼回雨傘節、青竹絲、龜殼花等許多不同蛇種。他估計,以綠谷為圓心的半徑5公里內至少有30~50個大冠鷲鳥巢,由於大冠鷲不太捕食家禽,能夠在半開發的環境與人類和平共生。

回顧生態攝影的辛苦,除了長時間等待、風吹日晒雨淋以及蚊蟲叮咬外,也曾拍攝一整天才發現機器當機、短路或燒壞,甚至腳架傾倒導致昂貴鏡頭砸毀等;然而萬俊明認為收穫最大的,不是收集了多少素材,因為素材的追逐永無止境,許多過去拍攝的影片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已經無法使用,而是透過拍攝經驗,讓他能夠比其他人更了解大自然。

口埤教會20年前即具有環保意識,當時成立環保團契、投入抗爭垃圾掩埋場進駐等,近年也會進行淨山、勸導遊客不要干擾當地生態等宣導,每當有人發起關心生態的活動,會友也十分樂意共同響應,其中萬氏家族不僅是重要成員,更是主要推手之一。

萬俊明認為「信仰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與人互動過程中,不必強調自己是基督徒,當人們看見這些正面積極的作為,就能加以認同。他說:「上帝賞賜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就像不同的鳥類也有不同的特質,回顧家族中每個人分別在音樂、語言上彰顯出不同的特質,不是因為自己厲害,而是彰顯上帝的榮耀。」

預告一:

預告二:

時刻表:

《西拉雅追鷹人》(一)
7/30 22:00
7/31 01:00
8/03 20:00
8/04 08:00

《西拉雅追鷹人》(二)
8/06 22:00
8/07 01:00
8/10 20:00
8/11 08:00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