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都市裡的「祭典」

2015新北市聯合豐年祭 Malikuda(圖片來源:wikipedia)

Kolas Yotaka(立法委員)

最近是豐年的季節,花蓮、台東、屏東各地正在舉辦ilisin(阿美族語,意指「年度的祭典」,過去曾被稱為「豐年祭」)收穫節等歲時祭儀,但西部的幾個大城市,某些週末時段,也看得到原住民族的文化儀式進行著。

7月中,我前往桃園市大溪區參加ilisin,在儀式前,幾位大溪區選出來的Kakita’an(領導人、頭目)決定要現場所有的族人靜默一分鐘,邀請眾人為不久前才離開人世的前大溪區原住民族協進會主席及大溪區總頭目默哀,這是我第一次在ilisin之前為已故的頭目和主席默哀。桃園大溪區有牧師被選為Kakita’an,最後由這位既是牧師、又是Kakita’an的長者替代了全區的總頭目帶領現場民眾禱告。

那個片刻,情緒有點激動,因為這是很真實的都市生活。兩年前,我還在桃園市政府原民局局長任內,正是這兩位前輩牽著我的手跳著舞,期許我要為已經旅居大溪超過60年的阿美族世代努力……如今兩人已在天上。

都市裡的原住民族人都很認真地看待這個文化儀式,真的尊敬在都市裡選出來的「頭目」,認真籌畫在都市裡認真舉行著「祭典」。每年的這天大家自動穿上了傳統服,記念自己的長輩,當中許多人是基督徒,在餐前都由牧師帶禱告才用餐。文化與信仰的結合,不是開玩笑的,而是真實的當代原住民族的生活。
近來偶或聽見有人批評都市裡的文化活動,認為是假的「文化」,只有在部落裡舉行的才是真的文化……云云。這種不斷競逐「文化正統」的論述,無助於解釋在過去半世紀已經自然形成的「都市原住民族」文化。

長達半世紀的時間,大量的原住民族人口從東部移民到西部。根據統計,全國將近50%的原住民族已經居住在西部的各大城市,是都市原住民族。都市原住民族比較少見集中型的居住型態,大多散布在各地,住在公寓裡,大多數的人每天在工地打拚、謀生,很難相見。

一年一度的祭典,讓族人可以在祭典前找到一個可以集會的理由:年輕人必須要從各區集合一起練習跳舞、學唱古調、用族語背歌詞、下班後要打電話回部落跟老人家反覆學習祭詞、每週開會排練……準備祭典的過程,比祭典當天的呈現更加重要。

準備過程並不辛苦,反而在前置期的開會,看見很久不見的親人朋友,聊天、插科打諢,內心反而得到慰藉。在都市裡的下一代學習部落裡的知識,就算只有一點一滴,也能聚沙成塔。這是都市裡的原住民族很大的感動與治療,這也是都市原住民族不得不繼續在都會區打拚時,得以喘息且欣慰的片刻。

我們都會回家,都會回部落,只是工作在都市。但只有當批評者真正了解都市裡的奮鬥、痛苦、眼淚與鄉愁,才能真正了解都市裡為什麼自然形成這種文化儀式,才會知道這種集會為什麼成為都市原住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年一度這一天,我們穿上自己的衣服緬懷我們的先祖,到了明天,脫下這身衣物,我們又要回到工作崗位打拚。這就是都市裡的生活。

讓我們尊重都市裡自然形成的文化,這也是當代原住民族的一部分,文化不斷演變,誰也無權定義誰才是真正的原住民。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