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權」及「新而獨立」

www.theinitiativeforequalrights.org

王昭文(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台灣解嚴30年,戒嚴記憶似已遙遠。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發起「我們的戒嚴記憶」徵集活動,希望大眾找出一些能夠表現戒嚴時代的物件,以物件來說故事,或是書寫自己的戒嚴記憶。這個計畫和網路媒體「報導者」合作,刊出了多篇名家好文,也繼續向大眾徵集。張娟芬所寫的那篇,有這樣的提醒:「我們現在知道1987年解嚴,但是1986年的時候並不知道……,現在看起來是歷史,當年看起來是未知。」她舉柏林圍牆倒塌為例,直到圍牆開放的前一天,還有人試圖越牆投奔自由而遭守衛射殺。

在高壓統治下生活的人,很難想像有一天桎梏會消失;在後解嚴時代成長的人,有時候則難體會「不自由」的滋味。今日回顧戒嚴記憶,為的不是挑起傷痛、激發仇恨,而是透過這樣的回顧,清理威權遺緒,了解戒嚴文化如何影響我們,自由民主又如何得之不易。在威權統治時代, 有些人順應時勢渾然不覺人權受壓制,有些人敢怒不敢言,只有少數人有見識有勇氣反抗。在解嚴很久之後,有人還是走不出心中小警總。這些真實的情況,應該被看見。我們不急於問:「那他是好人壞人?」而是透過歷史,看見人性,看見上帝的作為。

台灣之所以能走向自由化、民主化,並非統治者的恩典,而是人民歷經辛苦奮鬥爭取,才能走到這一步。長老教會1977年發表關心台灣前途的「人權宣言」,也誕生40年了。從「人權宣言」到1987年解嚴,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推動歷史前進,長老教會在其中經歷衝擊、反省,焠鍊出198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最動人的那句:「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這是身為長老教會信徒最深刻的信仰認同,為這樣的教會觀感到自豪。

《新使者》最新一期主題「人權今昔」,除了回顧人權宣言、解嚴歷史,更重要的是反省當前,以及關心鄰人。我們關心李明哲、哀悼劉曉波,與香港的朋友一同為香港前途禱告。邀請大家一同關心台灣當前的人權狀況,有哪些群體還在受苦?人權宣言中教會矢言要和政府一起促成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今日實現了嗎?

看到的教會年輕人關心著教會內部的改革,憂心資本家和保守勢力造成政策倒退,會有此思考也是「人權宣言」帶出的神學反省所影響的吧?進入21世紀的台灣,社會議題已有很大變化,教會的公共參與方式也有所改變。但是捍衛基本人權、關懷受不公平待遇的群體,仍然是教會的責任。願我們的教會繼續秉著信仰,謙卑誠懇,努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誠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的上帝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