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松齡 教會展拓關懷事工

老年化社會到來 地方教會結合長照2.0政策 適性建置銀髮族互動網絡

【林宜瑩專題報導】台灣人口老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18年將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把長期照護視為重要政策,2016年7月將原有政策提升為「長照2.0」,試辦上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聖經十誡的「孝順父母」為出發點,加上整全宣教六大面向中「愛心服事」、「社會改造」的教導,及長期投入社區關懷、獨居老人送餐與松年大學等事工的經驗,長老教會已是最適合與政府「長照2.0」政策配搭的民間宗教團體。

為讓各地方教會了解如何結合政府資源推動高齡關懷事工,總會松年、平安基金會、台北婦女展業中心等單位,2017年3月12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舉行「教會設置老人關懷據點實務操作」說明會,邀請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張美美前來說明「台北市長期照顧政策」及「推動老人共餐據點」具體申請、審核、核銷等內容。

之後,總會松年與平安基金會、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從3月14日在彰化基督教醫院、6月20日在新竹聖經學院、7月25日在高雄中會安生教會、8月10日在東部中會花蓮港教會,以及8月29日在台東教會,一連在台灣中部、北部、南部、花蓮及台東舉辦5場次的「教會如何結合政府、機構資源推動高齡關懷事工」懇談會。每一場與會人數都遠遠超過主辦單位預期。

在這5場懇談會中,總會平安基金會社福辦公室主任王文秀,特別介紹政府的「長照2.0」以及如何設立老人社區關懷據點;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黃肇新,以討論方式帶領與會者思考,如何就教會本身條件來投入長者關懷事工,進而與政府高齡者照顧體系、資源相接軌;另外,每場次也邀請已投入高齡關懷事工的地方教會牧者或工作者,前來分享實際操作的經驗與曾面臨的瓶頸,好讓大家從中學習、汲取他人寶貴經驗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2018年為總會「松年」年,9月4至6日於竹聖舉行的「2017新倍加年度宣教會議」中,將以「活力松年一領一」為主題,並將教會如何把老人關懷事工與「長照2.0」相結合,透過原住民與平地教會的分享與分組討論來落實,除迎接2019年總會設立松年事工35週年的到來,從中也看出長老教會對此一事工的重視。

為讓更多牧長兄姊了解教會松年事工如何與「長照2.0」相結合,本報特別就「教會如何結合政府、機構資源推動高齡關懷事工」的5場懇談會中,已實際執行松年日光站的教會分享製作此一專題報導,盼望透過經驗傳承作為眾教會想投入松年關懷事工的參考。

送餐服務 身心兼顧

泰雅爾中會寒溪教會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教會如何推動高齡關懷事工」懇談會北部場中,泰雅爾中會寒溪教會牧師娘張梅丹,分享了教會如何投入部落老者的陪伴關懷及獨居老人送餐服務。

位於宜蘭大同鄉的寒溪教會,在社區長者關懷事工上遇到教會空間不足問題。目前正在教會後方擴建新的廚房空間,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有寒溪部落青年願意返鄉投入教會全職服事,加上牧師黃志堅一家人及全教會弟兄姊妹的投入,積極對外爭取對公私部門的募款,對內在事工分配與執行上落實,讓寒溪教會真正成為寒溪部落弱勢家庭與獨居老人的祝福。

現在,寒溪教會聘請具專業證照人士投入獨居老人居家探訪與關懷,也有教會幹事負責規劃各項適合長者的課程活動,更有三組廚房志工媽媽,提供獨居老人送餐服務的備餐與運送。

目前寒溪部落55歲以上長者有235人,50至54歲有83人,須提供送餐服務者有64人,每天提供三菜一主食、兩餐的供餐,日前也爭取到壽險業者捐贈兩輛全新機車投入送餐服務。在課程安排上,有健康體適能的平衡班、復健運動班、健康舞蹈班,也有電腦數位學習班、衛生教育、生活知識及部落耆老學習、手工藝、繪畫、養生料理等課程,每季也安排出遊及表演活動,讓寒溪部落的老人家每一天生活都很充實快樂。

張梅丹也坦言,因薪資報償與投入服務時間不對等,常有人力出走情況,擴大事工條件上仍有不足;長照證照的取得則期望公部門能依據各部落不同需求提供培訓課程;因部落幅員廣大,增加送餐服務的困難與耗時;教會團隊若無其他專業團隊的介入與支援,很容易孤獨疲乏;各種資源整合與其他專責機構的配搭上還需要加強與磨合等,都是教會申請「長照2.0」C級巷弄長照站後,要面臨的挑戰與解決的問題。

不過張梅丹強調,教會設置日照站前,一定要清楚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傳揚福音的緣故,要不是為此一目的,只是想藉此獲得經費補助或資源挹注,那就失去任何意義了。

領受恩典 加倍給出

新竹中會迦南教會

【林家鴻專題報導】領受恩典,是為了更多地給出去!桃園市的新竹中會迦南教會熱心公益,600多名會友當中,對外服務的志工高達400多位,領有志工認證者過半,十多年來先後投入校園生命教育、安家銀行、街友關懷、社區醫療諮詢、松年大學等服務,今年5月再添一項。教會回應市政府推動長照政策的需求,在各界看好下設立「得福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迦南教會自2005年成立桃園市全人生命教育協會投入各項社區服務以來,堅持做沒人做的事工,每推動一樣事工之前都會先調查是否有其他單位在做,沒有才會投入,避免資源重疊。社區宣教牧師劉映艷表示,教會鄰近數個里長期以來都沒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會局期待教會能做,認為教會在市區提供難得的合適場地,目前除了已正式通過據點試辦,同時也在市府協助下申請教會成為長照2.0的「巷弄關懷站」。

迦南教會松年大學經營有成,上百學生9成是慕道友,多數高社經地位人士;現在有了社區關懷據點,有機會服務更多其他階層的長輩。教會成為關心長照需求的社區領頭羊,不只讓官員、里長、市議員看重教會,就連社區掃街志工也會幫忙分發據點傳單;甚至有團膳業者7月起自願分憂解勞,無償供應最高500人上限的愛餐,教會只管盡情邀請社區長輩參加。

社區關懷據點現今共有20名志工輪值服事,一些接受服務的松年團契契友愛心服事也不落人後。「老人服務老人」讓社區樂齡朋友更願意敞開胸懷,與基督徒交心。據點的事工是小組化教會牧養系統的一環,主任牧師游博宏、社區宣教牧師劉映艷等牧者除了力求每禮拜五主題課程的內容深入淺出與生活化,也將邀請樂齡長輩加入小組,感受主內肢體的關懷。

劉映艷表示,基督徒面對社會問題不能只是批評,教會在問題中看見責任並找尋解決方法,「我們真的覺得愛能改變社會,」同時深信上帝給人惻隱之心,開放教會讓社區有心助人者加入志工行列。

跨越族群 用愛關懷

排灣中會新社教會

【林家鴻專題報導】不要小看自己年輕,甫在台中新社設立的都市原住民教會排灣中會新社教會雖然才設立1年,但在20名會友勇於付出下,成為祝福社區的關鍵少數!今年5月申請成為中興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教會自告奮勇不僅感動里長、區公所也因著看見弟兄姊妹團結努力地以跨越族群的愛融入在地、關懷長輩,全力扶植據點成長。

成春珍姊妹表示,新社教會成立前3年,弟兄姊妹原本以小組方式聚會,「大家不希望教會只是聚會的地點,渴慕成為社區的幫助」,當時婦女、青年和小朋友就開始以生活佈道的方式關懷獨居長輩,發現許多人最需要的是陪伴。里長劉秀雲熱心社區事務,得知教會願意出力推動社區關懷據點,雙方一拍即合,從此成為社區爺奶最溫暖堅定的支持者。

「里長負責招人,我們出力!」每禮拜六老人的聚集為原本閒置的里活動中活化起來,成春珍表示,教會每週大概出3、4人,「因為我們人沒有很多,所以大家真的是什麼都要會,帶活動、煮飯都要會」,每個崗位都很緊,大、小朋友互相體恤不挑工作,哪裡有缺就補起來,雖然很辛苦,但愈來愈團結。

成春珍表示,偏遠山區的迷你教會當初申辦社區關懷據點時也有諸多擔憂,禱告和信靠上帝是跨出去的關鍵。每週六的保健運動、讀人讀書會、幸福餐點等活動深受老人喜愛,口耳相傳下人數漸增,30多人除了除了原住民,更多的是榮民伯伯、還有福佬、客家族群長輩,他們原本害羞只坐在台下,現在是大方上台分享和唱歌,甚至主動提早到,當志工打掃環境。

新社教會資源有限,但在排灣中會北葉教會、榮原教會及各界愛心人士的資源挹注下,持續經歷「五餅二魚」的神蹟,繼續幫助需要的長輩和原住民兄姊。成春珍感謝社會局日前撥一塊地供社區和長輩種菜,幫忙節省食材開銷,一路走來她體會到:「當福音不再是用說的,而是真實用耶穌的生命去愛這個社區,真的發現我們愈來愈被這個社區接納。」

打破偏見 轉化危機

嘉義中會東後寮教會

【陳逸凡專題報導】嘉義中會東後寮教會自2016年起承辦衛福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長照事工,紅十字會為業務督導單位。東後寮教會牧師吳斯凱認為,過去紅十字會被認為官方色彩濃厚,近年來政治翻轉,教會應該打破意識形態與偏見,看見紅字會十幾年來在老人與青少年等社福事工的轉型與努力。教會也應該思考,除了信仰的堅持外,對於所有住民提供了什麼?實際與弱勢族群站在一起的比例又有多少?

吳斯凱分享,東後寮教會位於嘉義縣義竹鄉,是全國高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4年前教會引進健保局提供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每週有醫生來教會為居民看診,牧師也能透過這個機會與社區居民互動;3年前更思考從事老人事工,他認為教會不是沒有人,只是對象轉變,是危機,也是轉機。

吳斯凱進一步分析,教會用幾千萬元蓋會堂,但大多數時間空間閒置,十分浪費。以前曾高喊「無牆的教會」,如今更要思考,人們進來後能做什麼,如果能結合公部門開放給社區使用,配合財團法人核銷,教會就敢做。

吳斯凱分享,若欲投入長照事工,教會其實可以預先做好準備,包括他本人、牧師娘以及教會長老等,都有經過受訓取得政府認可的照服員資格,是真正有證照的專業人員。由於去年年底長照1.0已經終止,目前教會服務轉型為「長照C」,其實就是老人日托的延伸,只要8人中有2人屬於「亞健康」就可以開辦,不僅人力較為輕省,補助經費也比日托還多,中小型教會其實很有機會嘗試,既可以傳福音,在經濟上也能有所幫助。

東後寮教會自8個月前開辦社區關懷據點等事工,包括桌遊、勞作、供餐、促進健康、居家安全、用藥須知、心靈關顧等活動,不僅能向長輩傳福音,晚輩因為家中長輩得到照顧,心裡也充滿感動。

吳斯凱分享,雖然每週5天課程十分忙碌,也遇到瓶頸與困難,但事工有意義、教會有增長,做工的人不要煩惱,他很樂意成為種籽傳授訣竅。

10年陪伴 親力親為

屏東中會里港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有能力就做,做了就不要隨便。」對教會大小事工的態度,屏東中會里港教會牧師吳志仁這樣認為。里港教會於2007年,配合政府宣導與支持,結合教會松年團契辦理社區關懷據點。每個禮拜五上午,20多位長輩們在教會聚會,參與詩歌歡唱、健康操教學與信仰教育等。不定期有鄉公所、衛生所、醫療與警消單位衛教宣導與健康檢查。銀髮族也會有自己的休閒,下棋、唱歌、打桌球等。

另外,關懷據點每幾個月就會與其他教會松年團契聯誼。秉持著不要對經濟弱勢教會造成壓力的原則,大家禮尚往來都是回到「以物易物」時代,以鳳梨、甜椒、手工餅乾等特產與心意小物聯絡感情。

成立社區關懷據點的想法源自於改善松年團契。吳志仁回想,以前松年團契聚會時間是每月1次,禮拜結束後聚在一起唱歌,然後吃便當。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總覺得特別空虛。政府的長照政策要求每個禮拜聚會,1年14萬補助,補貼與輔導都讓教會有機會設計更具新意的聚會內容。

不過,事工一開始,吳志仁自己編寫企劃書、設計課程、設備購置、找尋師資、經費核銷,忙得昏天黑地,「那時候也會很想放棄,每年都在想。」如今教會有同工協助,吳志仁還是習慣親力親為,例如擔心老人家們吃便當胃口膩了,於是自己「掌廚」,買菜備料下廚,後來長輩們看牧師忙,也來幫忙。與長輩們相處上,他提到人都有性子,「把他們當作自己父母來服事。」

至今10年,里港教會關懷據點經營穩定,也以經驗去幫忙其他鄰近教會,如竹仔腳、崁頂、鹽埔教會等成立關懷據點。近來政府推動長照2.0,不少教會都考慮是否經營日托中心,但吳志仁認為必須謹慎考慮3點:人力、醫療與經費。人力要經專業訓練,時間能配合全天、整週工作。醫療包含無障礙場所、急救設備、醫療知識人員。另外長期營運上的經費規畫要務實、具體。他建議有心者先從社區關懷據點開始,經過幾年觀察,再來決定是否升級規模。

彼此照顧 互相需要

排灣中會佳義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2015年排灣中會佳義教會與屏東縣政府合作成立瑪家鄉日間照顧中心,預計2018年1月將依長照2.0政策升級B級中心。佳義教會牧師王德成表示,事工最早是因為教會教育館本就是為松年大學和兒童課後陪讀而設,遂考慮設立「托老所」,家裡有長輩的年輕人也能安心出外工作。於是進行建築與改良設備,並受屏東縣長照中心的輔導,王德成說:「開始執行才發現部落長輩們真的有這項需求。」

佳義教會以「社區宣教」的理念經營日照中心,「這樣其他教派不再只是覺得是『長老教會』的事。」佳義部落裡大多數是基督徒,除了身體的照顧,也要有靈命培養。除了牧師定期進行信仰教育,最大的影響還是與長輩們全天相處的社工與志工們。王德成以「同工」稱呼他們,「雖然是照顧老人,但心態與行為要對上帝負責。」王德成也會要求他們要帶領禱告,接送、謝飯、開工與收工都要禱告。

王德成重視人才培訓,也設立應急「替補機制」。他很讚嘆社工與志工們這幾年來的進步,除了願意花時間認識每位長者的背景,肢體照顧與溝通技巧上都熟練了,一開始生疏的人,事事需要牧師陪伴,現在反而都成長為優秀的對外窗口。

目前中心約有17位老人家,活動安排多為影音欣賞、棋牌桌遊、復健運動等。王德成分享趣聞:長輩們愛看日本摔角。因為以前部落剛有黑白電視時,大家聚在一起看電視,就是看摔角節目。王德成談到自己與長輩相處上受益良多,他也曾請老人家幫他祝福禱告,老人家很開心,感覺被需要,於是為牧師流淚禱告。長輩們之間相處也是「互相服務」,大家口頭上輕鬆幽默,行為上主動積極,幫忙煮飯提物,不管來自哪個部落,聚集在一起從沒尷尬。

「看到老人家被照顧、很幸福,快樂過一天。辛苦都沒有了。」王德成說,來到中心的長輩,都是與家人經過溝通,沒有強迫也沒有企圖。王德成對未來的期許也是如此:無需好高騖遠,只想不忘「簡單」初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